9月25日,中国银行研究院发布2025年第四季度经济金融展望报告。报告指出,银行支持未来产业的发展空间广阔,在服务未来产业的过程中,将推动银行完成自身能力的系统性提升。
当前,发展未来产业已成为中国突破核心技术瓶颈、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举措。同时,未来产业的发展还将通过技术创新,为破解人口老龄化、实现碳中和等重大社会议题提供解决方案。
为此,国家已将发展未来产业提升至战略全局高度。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纲领性文件,明确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六大核心赛道,并引导和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未来产业的投入。这不仅是战略需要,更是巨大的发展机遇。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测算,到2040年,人工智能、机器人、半导体等18个“未来竞技场”有望创造29万亿至48万亿美元的年收入。若中国能在其中占据领先地位,有望开启超十万亿元人民币的经济增长新空间。商业银行积极作为,将金融资源精准高效地配置到未来产业这一国家战略需要的重点领域,是履行社会责任的体现,更是支持国家核心竞争力建设的担当。
此外,在利率市场化持续深化、金融脱媒加剧以及数字科技全面冲击的复杂背景下,传统银行业过度依赖“存贷息差”的盈利模式已难以为继,而未来产业为银行提供了新的增长空间。虽然未来产业在早期阶段呈现出极高的风险,但其一旦成功,往往能带来指数级的增长和巨大的市场价值。更深远的意义在于,服务未来产业的过程,将推动银行完成自身能力的系统性提升:在经营理念上,实现从被动依赖抵押担保到主动进行前瞻性投资价值判断的转变;在风险管理上,实现从单纯规避风险到专业化风险定价与管理的升级;在角色定位上,实现从单一“资金中介”到整合资源的“综合金融服务商”的跨越。在这种前沿业务实践中沉淀的专业能力、人才团队和市场声誉,将最终构建起银行在未来竞争中的核心优势。
责任编辑:方杰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