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动端
    访问手机端
    官微
    访问官微

    搜索
    取消
    温馨提示:
    敬爱的用户,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会导致页面浏览异常,建议您升级浏览器版本或更换其他浏览器打开。

    中小银行密集“补血”,年内“二永债”发行规模近9000亿元

    吴言 来源:金融界 2025-07-31 09:26:03 中小银行 债券 银行动态
    吴言     来源:金融界     2025-07-31 09:26:03

    核心提示今年以来,商业银行二级资本债与永续债(合称“二永债”)的发行节奏显著加快

    今年以来,商业银行二级资本债与永续债(合称“二永债”)的发行节奏显著加快,其中中小银行的发力尤为突出,成为这一趋势的核心推动力。截至7月15日,年内商业银行“二永债”总发行量已达8945.6亿元,发行数量57只。尽管国有大行和股份行仍保持发行“主力军”地位,但中小银行的发行步伐明显提速,正逐步成为拉动规模增长的关键力量。

    从时间脉络看,年内“二永债”发行呈现出“前稳后冲”的鲜明特征。一季度发行相对平缓,仅完成9只发行,总量1738.6亿元;进入二季度后,发行热度骤然升温,数量增至43只,规模飙升至6387亿元,一季度发行量尚不足二季度的三分之一。

    地域分布上,年内发行“二永债”的中小银行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这些地区经济活跃、金融需求旺盛,银行通过发行“二永债”补充资本,既能更好地支持当地经济发展,也能满足自身业务扩张需求。仅6月份,就有浙江稠州银行、四川银行、青岛农商银行等17家机构密集发行“二永债”“补血”。相比之下,其他区域的资本类债券发行活跃度相对较低。

    中小银行之所以成为“二永债”发行的主力,根源在于其资本充足率面临的压力更为突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一季度末城商行、农商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2.44%、12.96%,远低于国有大行17.79%的水平,补充资本的迫切性显而易见。

    金融界银行研究院院长陈国汪进一步探究深层原因: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下,企业及融资主体的风险有所上升,导致银行风险资产分类发生调整,需要计提更多资产减值准备和资本;同时,市场化深化与货币政策调整带来的净息差收窄,削弱了银行的盈利可持续性,使得中小银行难以通过内源融资实现资本积累。内外压力叠加,外源融资成为中小银行补充资本的必然选择,而“二永债”正是契合其需求的重要工具。

    在商业银行多元的“补血”路径中,“二永债”对中小银行的适配性尤为显著。公开市场募资门槛较高,仅适用于规模大、资质优的银行,多数中小银行难以企及;定向募股则依赖市场投资热情,但当前银行盈利增速放缓,投资者积极性不足,适用性有限。相比之下,外延融资中的发债(尤其是二级资本债)门槛相对较低,自然成为中小银行的普遍选择。不过,陈国汪也指出,并非所有银行都适合这一方式——风险较高的机构更倾向于通过地方政府专项债来补充资本。

    近期两家银行的发行动态,也印证这一趋势。7月10日,广州银行公告拟发行40亿元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该发行已获央行和地方监管局批准,资金将用于补充其他一级资本;同日,兰州银行宣布完成50亿元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发行,前5年票面利率2.49%,每5年调整一次,且附第5年及之后的赎回权,所募资金同样定向补充其他一级资本。

    “二永债”的加速扩容,对金融市场而言是一把“双刃剑”。陈国汪分析,积极层面,它丰富了金融市场的产品体系,吸引各类金融机构参与投资,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选择;但消极层面,其流通性较差的特点,可能影响投资者的资金变现能力。

    最后,陈国汪总结道,尽管存在上述问题,“二永债”仍是商业银行充实资本的重要工具,未来也将是增加资本、提升资本充足率的关键手段。但这一趋势也给金融市场、银行自身及监管带来挑战,毕竟没有任何产品能完全规避问题。

    责任编辑:方杰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

    为你推荐

    猜你喜欢

    收藏成功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