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动端
    访问手机端
    官微
    访问官微

    搜索
    取消
    温馨提示:
    敬爱的用户,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会导致页面浏览异常,建议您升级浏览器版本或更换其他浏览器打开。

    虚拟银行期待政策“东风” 助力香港建设全球金融中心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22-11-30 08:51:47 虚拟银行 数字金融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22-11-30 08:51:47

    核心提示作为金融科技产业的重要业态,虚拟银行正在香港地区稳步成长。

    香港金融科技周的成功举办,不但彰显香港在金融科技领域的蓬勃发展态势,也令全球日益关注香港在这个领域的增长态势。

    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相关领导出席金融科技周表示,5年前,香港金融科技企业不超过180家,如今香港拥有800多家金融科技公司,包括众多独角兽企业。

    他强调,香港开放的市场,严格的监管制度,完善的法治、基础设施,以及资本与信息的自由流动,都在推动香港金融科技产业出现令人印象深刻的增长。香港正着力推进传统金融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吸引越来越多海外企业和投资者参与。

    随着科技+金融的蓬勃发展,如今金融科技正成为全球金融中心巩固竞争力的重要标杆。无论是纽约、新加坡、还是伦敦,都在全力发展金融科技产业。如今,香港积极扶持金融科技发展,无疑是巩固其全球金融中心的重要抓手。

    作为金融科技产业的重要业态,虚拟银行正在香港地区稳步成长。如今香港云集8家虚拟银行,均呈现发展良好态势。渣打行政总裁温拓思表示,旗下香港虚拟银行Mox Bank发展相当成功,预期最快明年或2024年初收支平衡;目前用户规模领先的众安银行则依托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带动收入增长。

    在业内人士看来,虚拟银行在香港的发展要“更上一层楼”,还需解决诸多瓶颈:其中包括尽早形成更大的规模效应并迈过盈亏平衡点,提升虚拟银行自身抗风险能力;持续调整信贷利息收入为主的业务模式,真正依托互联网多场景服务塑造新的利润增长点;进一步扩大场景金融服务范畴,将金融服务与更多消费场景进一步融合,塑造不同于传统银行的金融服务体验;不断优化金融监管环境,让虚拟银行在充分遵循监管要求同时拥有更大的业务创新空间,驱动虚拟银行不断探索新的业务模式。

    此外,如何驱动传统银行与虚拟银行的共赢发展,同样是急需解决的新挑战。目前,与金融科技创新稳步前行的一些国家相比,在当地做得有声有色的开放 API 则在香港遭受传统银行的冷遇。传统银行对向第三方开放API的热情不够高,令虚拟银行众多业务创新无法通过OPEN API扩大服务覆盖面并创造更好的用户体验。

    这就需要不断优化金融科技企业的发展环境,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助力虚拟银行尽早通过规模效应增强自身抗风险能力与构筑更大业务拓展空间,二是全面落实以往扶持政策举措同时,进一步营造更灵活的金融创新试错环境,三是推动OPEN API,为传统银行与虚拟银行实现共赢发展拓展新空间;鼓励业界打造更新更好的金融服务体验,助力香港在全球金融科技发展进程持续保持领先步伐。

    香港虚拟银行的成就与挑战

    所谓虚拟银行,主要指通过互联网或其他形式电子传送渠道,而非线下实体分行提供零售银行服务的银行机构。

    目前,香港相关部门已批准首批八家虚拟银行设立,至今运营逾两年时间。

    值得注意的是,虚拟银行的兴起,正给香港民众带来一系列全新的体验,比如众安银行的“银行+保险”独特模式,令香港民众获取保险服务变得更加便捷高效;Mox Bank与香港电讯、旅游代理机构携程等开展合作,让香港民众在获取旅游+金融、电信+金融等服务变得更加方便。

    据 KPMG 发布的《2022 年香港银行业报告》显示,去年众安银行的存贷款规模领跑香港虚拟银行,且增长显著。

    在业内人士看来,虚拟银行的兴起,恰恰是普惠金融持续拓展的重要助推剂。相比传统银行聚集存贷款业务,虚拟银行一面将金融服务与众多消费场景深度绑定,大大拓展了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与覆盖面,令更多民众通过金融服务提升生活品质,一面凭借大数据、AI科技的赋能,针对不同客群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服务,不断打造“千人千面”的金融服务体系,令金融服务变得更具温度。

    这背后,是虚拟银行相比传统银行,有着截然不同的成长基因。一是科技赋能驱动,金融服务创新动能强劲——虚拟银行往往由金融科技公司发起,充分借助各类前沿科技提升数据处理效率,研发更新颖丰富的金融产品服务;二是管理效率更高——不同于传统银行“金字塔式”的垂直管理模式,虚拟银行往往采取扁平化管理,有效加快了产品服务创新的落地推广步伐,快速响应民众的各类金融需求变化;三是服务时间更长,借助互联网平台,虚拟银行可以提供7*24的全天候服务,让金融服务变得“无处不在”。

    但是,香港虚拟银行发展至今,仍有诸多新挑战。

    一是规模不大,目前8家虚拟银行客户总存款约 251 亿港元,约为香港银行业总存款的 0.17%,但相比美国等成熟市场,仍有一定差距。这意味着香港虚拟银行仍需做大规模效应,提升自身抗风险能力。

    二是盈利能力相对较弱,去年8家虚拟银行的平均贷存比仅为25%,远远低于香港银行业均值86.7%,贷款占比较低无形间限制了香港虚拟银行的贷款利息收入增长,减弱其盈利能力。

    三是业务拓展依然受到某些制约,比如传统银行未能向虚拟银行等第三方机构充分开放API,令虚拟银行的互联网服务优势未能充分发挥,无法向更多用户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体验,限制了香港虚拟银行的成长。

    值得注意的是,新加坡等国家相关部门正在加快解决这些挑战,助力虚拟银行业态更好更快发展。

    比如渣打集团与FairPrice Group合作,联合设立的新加坡虚拟银行Trust在短短数月内吸纳约40万名用户,早早实现信贷业务与活期存款的资金平衡。

    究其原因,一是新加坡当地民众对互联网金融服务的接受度更高,二是虚拟银行有效解决当地民众企业获取金融服务的诸多痛点,包括互联网转账费用更低,不同零售场景小微企业获取贷款更便捷,三是相比当地传统银行主要服务富裕人群,新加坡虚拟银行主要面向大众年轻客群,充分获取普惠金融的发展红利。

    更重要的是,新加坡相关部门持续积极扶持当地虚拟银行业态更好发展。其中包括新加坡针对虚拟银行的不同业态,发放数字全面银行牌照与数字批发银行牌照,促进不同虚拟银行发起方借助各自资源优势,深耕自身所擅长的金融服务场景领域,并通过牌照管理有效规避虚拟银行运营风险。

    此外,新加坡还积极探索一套适用于金融科技创新的监管模式,比如沙盒监管的灵活使用,促进大量全球金融科技机构在新加坡尝试开展前沿的金融科技服务创新,促进当地虚拟银行的产品服务创新步伐加快同时,不断优化业务流程以遵循金融监管要求,令新加坡虚拟银行在服务模式创新与金融+科技探索等方面走在全球前列。

    多管齐下化解香港虚拟银行成长“天花板”

    在业内人士看来,随着科技与金融的日益融合,虚拟银行作为汇聚众多高科技的新兴银行业态,注定将成为未来全球金融中心竞争力比拼的“新标杆”。

    除了新加坡正全力扶持虚拟银行发展,虚拟银行的诞生地——美国同样也不遗余力。

    据 JD Power等机构的统计数据显示,当月美国约有30家虚拟银行,资产总规模高达约9000亿美元,占美国银行业总资产的 5.1%。

    这背后,是美国从虚拟银行的创设,到虚拟银行服务不断拓宽,都秉承鼓励扶持的态度。

    1995 年,美国安全第一网络银行(Security First Network Bank)的诞生,被业界视为虚拟银行的“鼻祖”。此后,美国一直在鼓励更多机构创设虚拟银行,推动金融服务+互联网科技的紧密融合,打造互联网金融服务的“标杆”。

    即便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导致美国对银行业态采取更严格的监管举措,但这并没有影响到美国虚拟银行的持续成长态势。尤其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科技的兴起下,美股虚拟银行的服务范畴不断扩大,孵化出Bofi、Ally和Moven等众多虚拟银行头部机构。

    美国虚拟银行的蓬勃发展,离不开美国相关部门的“精准施策”。

    在牌照方面,美国虚拟银行大多持有特殊目的国民银行牌照(Special Purpose National Bank Charters),该牌照允许非银行企业从事部分银行类业务,吸引不少金融科技平台纷纷申请上述牌照拓展虚拟银行业务。但是,若某些金融科技公司没有相关牌照,也获准与传统中小银行合作开展虚拟银行业务,即金融科技公司作为技术提供商为用户提供各类线上服务,传统银行负责托管用户银行账户。此举很大程度令金融科技公司免去申请牌照的繁琐手续,助力科技能力与资金相对有限的中小银行开拓线上金融业务,实现更大层面的“双赢”。

    在用户服务方面,美国对虚拟银行业务范畴的管理也相对灵活,尽管多数美国虚拟银行主要服务零售客户,但Bofi等银行随着业务规模扩大与场景金融服务的延伸,也被允许参与部分批发类对公业务。

    在业务拓展方面,美国虚拟银行看似业务比较单一——主要通过在线服务提供存贷款服务。但事实上,美国虚拟银行的存贷款服务已悄悄打造“千人千面”式的服务体系,比如Moven等虚拟银行借助数据分析科技开发了独特的信用系统,能针对不同用户财务状况、社交活动等信息形成差异化的用户信用评分,提供更精准更个性化的金融服务。

    在利率方面,美国对虚拟银行的利率设定监管相对“市场化”,允许虚拟银行设立相对较高的存款利率,有助于虚拟银行吸收更多存款发展各类创新业务。

    多位虚拟银行业内人士指出,香港要推动虚拟银行更快更好发展,不妨在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同时,因地制宜地解决当地虚拟银行所面临的一系列挑战。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致力于解决虚拟银行发展过程的各类堵点痛点,促进虚拟银行扩展产品线与增强金融服务体验,尽早做大规模效应提高自身抗风险能力。

    二是全面落实以往的扶持措施。比如香港金管局在2017年9月公布七项措施,推动香港迈向智慧银行新纪元,其中开放 API (应用程序界面)框架是其中一项重要措施。但目前,传统银行向第三方开放API的热情不够强烈,导致虚拟银行业务拓展受到某些制约,若香港相关部门能推动OPEN API的普及开放,或直接要求银行向第三方开放API,或将赋予虚拟银行更大的业务拓展空间与金融服务创新动能。

    三是针对虚拟银行业务模式变革与服务模式创新,在风险可控前提下提供更加灵活的“试错”环境。香港虚拟银行经历两年多发展,运营风险与传统银行类似,但监管压力较后者更加严格,无形间制约了香港虚拟银行的新产品新服务拓展空间。未来,香港相关部门不妨用好“沙盒监管”这项工具,允许虚拟银行在风险可控情况下,加快金融业务创新的探索步伐,并加快新产品审批步伐,从而令香港虚拟银行获取更大业务拓展空间。

    四是虚拟银行正处于加速发展时期,有必要秉持“技术中立”的监管原则,避免过度监管阻碍其发展。这需要香港相关部门在鼓励创新与风险防控之间做好权衡,避免过度监管“制约”创新。具体而言,香港相关部门一面可以考虑针对虚拟银行业务发展状况进行压力测试,通过评估其潜在的新型风险,设立相应的防范风险解决机制,一面可以给予某些经压力测试证明风险较低的新产品新业务快速审批通道,助力虚拟银行发展得更快更好。

    一位银行界专家直言,未来,全球虚拟银行的竞争力比拼,不仅在于前沿科技运用能力的较量,更在于产品普及速度的“暗战”。因为在互联网时代,全球虚拟银行产品服务创新能否成功,往往需要与时间赛跑——通过产品快速上线以最快速度抢到市场份额,奠定虚拟银行在某些业务领域的全球标准与行业地位。因此,这更需要当地金融监管部门主动加深对虚拟银行产品创新的理解,出台相应的快速审批流程与产品意见反馈解决机制,降低虚拟银行创新成本同时帮助他们尽早构筑更强竞争力。

    责任编辑:王超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

    为你推荐

    猜你喜欢

    收藏成功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