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利率环境正深刻重塑银行业生态,商业银行赖以生存的传统存贷利差空间被持续压缩。在这一背景下,数字金融不再仅仅是效率工具,而成为银行破解盈利困局、重塑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战略选择。
一、低利率时代对商业银行的核心挑战
一是净息差持续收窄。央行政策利率下行带动贷款定价走低,但存款端受居民储蓄习惯刚性、同业竞争加剧影响,成本居高不下。尤其定期存款占比攀升,部分中小银行甚至需通过高息揽储维持流动性,导致存贷利差收窄至历史低位。企业贷款需求疲软迫使银行让利,而零售存款“定期化长期化”趋势加剧负债成本刚性,利润空间遭遇双向挤压。
二是传统盈利模式承压。部分银行利息收入占比超80%,在息差收窄背景下,净利润增速普遍下滑,过度依赖利息收入的模式难以为继。手续费收入受监管规范(如减费让利政策)、互联网平台替代(如零费率基金销售)冲击,短期内难以填补利息收入缺口,非息业务拓展滞后。
三是竞争格局剧变。金融科技公司、互联网平台依托场景和流量优势,蚕食支付、信贷、财富管理等业务。
四是客户需求升级。客户追求更便捷、个性化、低成本的金融服务体验。传统银行标准化产品难以满足细分需求(如新市民金融、跨境电商结算)。
五是运营成本压力。 柜面交易量年均下降15%,但租金人力成本占比仍超40%。服务小微企业与下沉市场客群单笔收益低、风控成本高,需要更高效、低成本的方式服务长尾客户。
二、数字金融在商业银行的核心应用方向
(一)深化客户洞察与精准营销
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整合内外部数据(交易、行为、征信、社交等),构建360度客户视图,识别潜在需求。基于用户画像实时推荐合适的信贷产品、理财产品、保险产品。预测客户生命周期事件(如购房、购车、升学),提前触达提供金融解决方案。 并基于风险、价值贡献等因素实现更精细化的产品定价。
(二)提升运营效率与降低成本
加强流程自动化 (RPA)、云计算、智能客服(AI)技术应用。如利用RPA技术自动化处理高重复性、规则明确的业务流程(如开户审核、对账、报表生成),释放人力,减少错误;采用私有云、公有云或混合云架构,实现IT资源弹性伸缩,降低基础设施投入和运维成本;智能客服7*24小时处理常见查询、交易和简单问题,降低人工客服成本,提升响应速度。
(三)创新信贷模式与智能风控
利用替代性数据(如税务、发票、供应链、商户经营流水、社交行为等)对缺乏传统征信记录的客群进行信用评估。应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构建更精准的反欺诈、信用评分、贷后预警模型。基于核心企业信用和真实贸易背景数据,为上下游中小微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融资服务(如应收账款融资、存货融资)。通过API将银行信贷能力嵌入电商平台、ERP系统、产业平台等场景,实现“场景即金融”。
(四)拓展非息收入来源
通过打造开放API平台,连接第三方开发者、金融科技公司、垂直行业平台,提供支付、账户、信贷、数据等基础能力,收取API调用费或分成。提供智能投顾、基金超市、高端客户线上专属服务等,赚取管理费、交易佣金。围绕客户生活场景(如出行、医疗、教育、消费)提供支付、分期、保险等嵌入式金融服务,增加中间业务收入。在保障隐私合规前提下,探索数据资产化路径(如向企业提供行业洞察报告)。
(五)优化客户体验与全渠道融合
打通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线下网点、VTM、客服中心等渠道,实现信息共享、服务协同。利用视频银行、远程专家服务等,提供复杂业务办理和高端咨询。探索元宇宙银行概念,在虚拟空间提供更直观、互动的服务(如虚拟理财顾问、数字展厅)。
三、结语
低利率时代对商业银行而言是严峻挑战,更是加速数字化转型的战略机遇期。数字化转型需要在组织推动、数据治理、平台合作、人才建设、等等方面付出巨大努力。数字金融的应用深度和广度将直接决定银行未来的竞争力和生存空间。商业银行必须超越技术工具层面的应用,将数字化思维融入战略制定、组织架构、业务流程和客户服务的全链条。
未来的赢家将是那些能够以数据为驱动、以客户为中心、以科技为引擎、以生态为支撑,成功构建敏捷、智能、开放、安全的新型数字银行模式的机构。这不仅是应对低利率的权宜之计,更是面向未来金融格局的必由之路。当技术成为金融的骨架,数据成为流动的血液,银行才能真正在低利率的寒冬中焕发新生。
(文章系作者投稿,文中内容不代表中国电子银行网观点和立场)
责任编辑:王煊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