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银保监会和人民银行发布通知,决定从11月20日起,由中国工商银行等4家大型银行在合肥等5个城市开展特定养老储蓄试点。特定养老储蓄试点将有助于增加第三支柱养老金融产品供给,更好地满足居民多样化的养老需求和投资理财需求。下一步应加快完善相关制度安排,进一步扩大试点,不断丰富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
联合国在《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中,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以上人口超过14%即为“深度老龄化社会”。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约占13.5%,人口结构正在向着深度老龄化社会发展。联合国预测,2025年我国将正式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我国仅用24年时间就从老龄化社会过渡到深度老龄化社会,而美国为这一时刻的到来准备了72年。毫无疑问,我国将面临“未备先老”的困境。身处在人口老龄化时代,满足老年群体需求和解决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新时代的重大课题。这对我国养老金融发展带来了压力,也孕育着新机。
目前我国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存在发展不充分不均衡的问题,大量养老服务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社会保障体系面临较大压力,主要体现在:对第一支柱即基本养老保险依赖程度较高,可持续性存在隐患,呈现“一支独大”的结构特征;第二支柱即企业(职业)年金发展缓慢,和发达国家相比明显不足且面临发展瓶颈;以个人养老储蓄投资形成的第三支柱尚在初步探索过程中,未建立起完善的制度安排。因此,我国急需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在基本养老保险及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之外,大力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
近年来,一些金融机构尝试推出一些冠以“养老”字样的金融产品,但绝大多数并不具备真正养老功能,主要是一些短期的理财产品和投资工具,并不符合养老理财稳健、长期等要求。因此,金融监管部门加强针对性监管,多数金融机构下架了相关“养老”理财产品。此外,还有一些非金融机构及不法分子,钻了中老年群体养老需求迫切的空子,打着“养老理财”的名义,进行非法集资和金融诈骗,严重损害了中老年群体的合法权益。金融管理部门联合相关部门,大力打击以养老理财名义进行的违法违规行为。
金融管理部门在“堵偏门”的同时,开大、开好“正门”,不断扩大和丰富养老金融产品供给。2021年9月,银保监会结合国家养老或金融领域改革试点区域,选择“四地四家机构”开展养老理财产品试点。2022年2月,银保监会将养老理财产品试点范围扩大到“十地十机构”及一家外资控股的理财公司。截至2022年上半年,已经有 27只养老理财产品顺利发售,23.1万名投资者累计认购超600亿元,受到投资者热捧,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养老金融市场的旺盛需求。
而在养老理财产品试点稳步推进的同时,金融管理部门开展特定养老储蓄试点,基于我国公众储蓄偏好来创新产品和服务,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养老金融产品供给,与养老理财、养老保险和养老基金产品等协同发力,将更好地为养老领域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更好地满足公众对第三支柱养老保障的需求,进而使我国养老金融和养老保障体系更加完善。
与一般的储蓄存款相比,特定养老储蓄产品具有期限较长、品种丰富、利率较高等三个特点。首先是期限较长,共有4个期限品种,最低5年,最长20年,与长期养老的目标较为契合。其次是品种丰富,包括整存整取、零存整取和整存零取三种类型,形式多样,满足不同储户需求。再次是利率较高,略高于大型银行5年期定期存款挂牌利率,在利率下行周期锁定相对较高的利率。养老储蓄未来或将成为个人养老账户中的投资方向之一。随着个人养老账户体系不断完善,通过个人养老账户进行养老储蓄,还可能享受税收递延等优惠。而养老储蓄试点明确储户在单家试点银行每人限存50万元,旨在将让更多储户参与养老储蓄试点。
本次试点在合肥、广州、成都、西安和青岛等5个城市开展,试点城市涵盖华东、华南、西南和西北地区,有助于通过试点了解和掌握不同区域储户对养老储蓄的需求。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4家大型银行机构网点多,线上线下服务渠道丰富,存量客户群体庞大。在4家大型银行率先进行养老储蓄试点,有助于更好地满足广大居民养老储蓄需求,最大限度地方便更多的居民办理养老储蓄业务。
我国储蓄率较高,居民向来喜欢存钱,对养老储蓄较为关注。下一步还应进一步丰富养老储蓄产品,优化产品和期限结构。还可以采取一些临时流动性管理的措施,如遇到储户大病等情况提供部分提前支取以及存单质押等服务,以更好地满足广大储户多元化需求。在试点的基础上,应尽快总结试点经验教训,适时增加试点产品规模和试点城市,将试点扩大到其他大型银行和中小银行。
财政、税务等部门及金融管理部门应在财政税收、产品准入等方面采取更多的支持政策。比如将养老储蓄等纳入税收递延账户并降低整体税率。金融机构应着眼于养老市场长远发展,构建更为完善的养老金融体系,抓住存款、保险、基金、信托等业务,挖掘养老金新产品和新产业,推动健全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在缓解我国日益增长的养老压力的同时获得自身发展。
(董希淼系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中国电子银行网专栏专家)
责任编辑:王超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