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以来,全国有多地都已宣布全部“清零”P2P业务,包括湖北、宁夏等多地。21世纪经济报道从知情人士处获悉,杭州的P2P业务或将在6月底之前“清零”,但此消息未获得当地监管官方证实。
6月5日,广东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在官网发布公告称,广东省正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稳妥有序推进P2P网贷风险整治,未有一家机构(含外地平台在粤分支机构)完成整改验收并通过备案登记。
在P2P公司的业务被全面围追堵截之际,银行系的类P2P业务也在同步处于萎缩状态。
“现在很多银行还在做直销银行类P2P的业务,但已经不是热点和主流了。以我们银行为例,主要是因为原来的团队还在,客户还在,还需要维护,所以保持维持现状。但整个战略角度来说,这个已经不是重点了。”一位城商行的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根据公开数据,江苏银行直销银行经过6年发展,截至2020年5月末管理客户资产超500亿元,其中网贷余额近170亿元,客户数超3000万户。
直销银行类P2P业务的前世今生
直销银行是怎么诞生的?
一个背景在于,2013年开始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创新迭起,猛烈地蚕食了银行传统个人业务。一位城商行的相关负责人6月9日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从历史、过去和未来看,但凡有点上进心的银行总是不甘心做传统存贷汇业务,总要有所创新。在这种时刻,不管是创新也好,还是自救也好,都开始尝试做直销银行了。”
他介绍,直销银行类P2P的业务雏形源自传统银行委托贷款业务,银行愿意做的核心是这类居间服务不占资本金和贷款额度。银行快速扩张时,传统贷款业务要占放款规模,要计提资本金,有不良也要入表。但居间业务就不存在这些问题,从而绕过监管对传统贷款业务各种指标限制。
所以,如果这个模式能顺利完成的话,银行其实更愿意做委托贷款业务,而不是传统的贷款业务,这是产品产生的背后逻辑。
虽然并没有一个官方的总体统计数据,但是多位在做该业务的银行人士都表示其所在银行的此类业务的规模是在萎缩的。
萎缩的原因主要有三点,首先是监管收紧了,原来监管没有将其纳入表内,但现在是等同于表内贷款业务,所以就变成了一个传统业务,银行没法规避规模和计提等监管,就没有了监管套利空间。
第二,直销银行模式已经被现在更流行的联合贷款和助贷模式所替换。“直销银行是银行自己下海去做业务,自己找客户,买流量,自己做风控,所有东西都是自己做,很辛苦。但联合贷款和助贷则较简单,可以跟互联网平台合作,银行只出钱。本质上银行依靠互联网公司的流量在做贷款,更省心,风险小,收益高。所以现在很多城商行越来越沉迷于联合贷款,直销银行慢慢就更非主流了。”一位城商行人士称。
第三,银行自己内部的消费金融业务和其他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竞争。
同时,在监管收紧的背景下,直销银行网贷业务不确定因素过多,风险难以把控,加上如果A通过银行把钱委托贷款给B,出现风险后A还是会来找银行,所以风险其实还是在体系内。也是因此甚至曾经有某一家银行在做定位的时候就提出过要把最好的客户放在直销银行的平台上,因为出问题之后放款人还是会来找银行。
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很多银行萌生退意渐渐淡出。
银行和网贷平台“P2P”异同
虽然实质一样,直销银行类P2P业务和P2P公司还是有显著不同。
一位监管部门的相关负责人近日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相对而言,银行做得更规范,只做信息中介,不做信用中介,也不存在跑路的风险。
多位银行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其实直销银行类P2P业务最火的是在2015年和2016年,差不多跟P2P公司是同时火起来的。
但是银行不愿意将这个产品称为P2P,因为其他P2P公司出问题的原因都是在于风控不好,坏公司太多,比如说自融、资金池、庞氏骗局等层出不穷。
银行相对而言更为规范。以某城商行的直销银行网贷业务为例,其风控措施主要有以下三条。
一是在客群准入方面,融资端客户定位为公务员、律师医生教师、国企中高层等优质低风险客群,这些客户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工作稳定,收入良好,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二是业务流程方面,一般都要求客户经理必须做到“三亲”,亲访客户单位、亲见客户签名、亲核客户原件,并要求业务人员拍摄现场照片和客户合影,控制欺诈风险。
三是银行系直销银行平台与保险公司合作,引入投资保险机制,保障客户资金安全。如果钱到期后借款人没有还,保险公司先垫付,然后再去催收。解决了放款人的信任问题。
事实上,不仅是网贷业务,曾被看作传统银行向互联网生态进军利器的直销银行整体近年来已经呈现逐渐萎缩的趋势。
首先是从渠道端来看,越来越多的银行选择将直销银行与手机银行合并。广发银行直销银行网站定于2020年6月12日停止提供登录等服务,还有多家银行将旗下直销银行与手机银行统一了入口。浦发银行和平安银行将直销银行融入到手机银行中,南京银行将手机银行App和直销银行App进行合并升级。
其次,从产品端来看,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查了各大银行直销银行的APP发现,产品同质化较为严重,多是集中在存款、理财、基金及贷款上,与网银和手机银行比并没有明显的差异化。
责任编辑:韩希宇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