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动端
    访问手机端
    官微
    访问官微

    搜索
    取消
    温馨提示:
    敬爱的用户,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会导致页面浏览异常,建议您升级浏览器版本或更换其他浏览器打开。

    前建行总行董秘陈彩虹:科技纾解多项银行业务痛点

    财经早餐 来源:微信公众号 2019-03-21 08:58:16 陈彩虹 金融科技 金融科技
    财经早餐     来源:微信公众号     2019-03-21 08:58:16

    核心提示未来有竞争力的银行只会在美国和中国出现。

      随着移动支付兴起、金融科技发展、国外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等一系列事件对中国银行业发起冲击,面对冲击,中国银行业会有怎样的智慧与对策呢?

      近日,原中国建设银行董事会秘书、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校友会联席会长、博士生导师陈彩虹教授同财经早餐&财经头条对话,为大家带来上述问题精辟的解读。

    前建行总行董秘陈彩虹:科技纾解多项银行业务痛点

      银行股被低估是因为中国的经济周期还没有体现出一个完整性?

      财经早餐:最近有很多怪现象,尤其在银行业里面,银行的业绩长期是向好的。但是银行股长期被相对低估,甚至我们银行业的很多从业人员,他也不太习惯去购买银行股。所以想请教陈教授,您是怎么看待这个现象的?

      陈彩虹:我先做一个自己的简单介绍。1982年,我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毕业以后,就加入了中国建设银行。所以在中国建设银行工作了36年,其中做董事会秘书职务做了11年。

      这个问题不是第一次遇到,应该说是11年,至少是问了11年。当然这个问题回答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我们在和国外投资者交流的时候,国外投资者也问同样的问题。

      我个人看法主要有这么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说我们的经济存在的一个周期。建设银行是2003年开始改制的,04年就完成了股份制的一个改造,05年上市。当时在香港市场上市,先是港股,然后07年又回到A股。大家都普遍说,这么好的业绩,这么好的一个规模增长,这么好的质量,为什么它的股价一直上不去。

      国外投资者给我们反馈的一个信息显示:他们之所以不选择买银行股,或者是买的少。核心是中国的经济周期还没有体现出一个完整性。我们没有经历过一次像西方一样的金融危机。他们认为当危机没有到来的时候,这个体系本身缺乏一个自我的完善机制。所以股价一直上不去,这是一个观点。

      第二个观点就是说,我们银行业改制和上市以来,正好是中国经济开始出现转折的一个阶段——由一个高速增长向中低速增长的这么一个转轨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间,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基本的理论。银行业作为服务行业,它在核心的利润增长点是分产业利润的。就是说产业好了银行才能好,经济好了银行才能好。

      当经济开始出现向中低速转轨的时候,银行本身面临着巨大的一个挑战。从这一点来看的话,很多投资者也担忧。 在经济开始转型向下行的时候,银行业能否保持可持续性的一个发展。所以这也是它的股价上不去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当然还有第三个方面,这些年全球的金融行业,特别是银行业,受到货币政策的巨大影响。就说08年的金融危机以后,全球都大大的增加了货币量,应该说全世界的货币量都严重过剩。用所谓的专业人士的话讲,这叫做流动性过剩。不光是中国,其它的发达经济体都存在这个问题。所以这些年各国的央行,都采取了一个相对比较极端的政策,就是收缩货币。像美联储叫缩表,欧洲也在减少它的所谓的量化宽松。

      所以在这样一个过程中间,经济面临货币政策调整的周期。恰恰这个周期又是银行业所发展的最关键的一个时段。所以投资者们对未来银行业,究竟它的发展前景如何,抱一种观望和不确定的一个态度。所以这应该是银行业的股价估值上不去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金融科技对银行业不只挑战更是机遇

      财经早餐:金融科技对实体银行冲击很大,建设银行是如何看待这一冲击的,是否可以视为是一种挑战或机遇?目前区块链、虚拟货币等是否对银行业造成实质性伤害?

      陈彩虹:这是非常好的一个问题。区块链、金融科技现在都是大家讨论特别热的热点问题。但是我觉得,现在大家对区块链有个巨大的误解,区块链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技术,但是我们往往把复杂的事物,简单地归结为是一个技术冲击。

      怎么讲,区块链其实它包括很多的层面。比方说数据层面,这涉及到这个数据它是如何存储的,如何使用的。所谓区块链,就是把原来的数据的存储方式,进行技术上的巨大变革。

      以前的数据是集中化的,有所谓的中心化机构的管理。比方说我是一家银行,客户的信息就都在我这了,所有的数据都集中在我这了,现在分散了。那么区块链对于数据的存储就会发生一个巨大的变化,就会变成一个所谓分布式的储存的方式。

      凡是参与区块链的节点,或者是用户,都是存储这个数据的节点,或者说是场所,这是数据层面。

      那么它还有第二个层面——网络层面。信息怎么传输,数据怎么进行交易。现在还是一个中心化的管理。比如说建设银行就有一个很中心的数据库。那么所有的数据的传输,无非就是银行和客户之间来进行。或者说和其他的一些部门,比方说监管部门等等。

      那么在这个区块链的情况下,在它的网络层面上,它就变成了一个点对点之间直接的传输过程,很多其他环节就不需要。比方说客户和客户之间,就可以直接的连通了,不需要通过银行。这形成了从数据存储到数据网络之间的交换交易,那么做区块链的人为什么愿意去做这个事?

      区块链因此还有另外的一个层面——要激励。究竟什么东西去激励它去做这些事情?我为什么要这点对点的去交换信息?我为什么要把我的计算机的资源,我的节点,我个人的一个节点的资源拿出来存储那么多的数据?那么区块链有了它的第三个层面——有一个激励的机制,或者说有一个激励的体系。

      像区块链的最早的,它实现的形式就是比特币。比特币就是有它的激励机制的,就这叫所谓的挖矿。用来形成比特币,再用比特币来激励大家去相互之间进行交易,维护网络的运转。

      这是第三个层次,但是还有更高的一个层次。比方说我们相互做完交易了,做完以后怎么执行?比如我手里有比特币,我说我把比特币付给你了,然后你说你收到还是没收到,是通过什么来执行呢?所以它还有更高的层面,我们叫做所谓的智能合约的层面——就是一旦自己执行了,交易结束以后,区块链的技术体系本身就自动完成了交易。

      所以区块链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技术体系。它有数据的存储、交换、激励、所谓的智能合约等等,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所以简单的讲区块链只对金融有冲击,我觉得这可能是对区块链技术的一个误解。

      那么我们怎么来看待区块链?区块链对金融来讲确实是挑战,但我个人认为更是机遇。所谓的挑战,当然大家都讲到可能会因为技术进步对既有的传统行业带来冲击。

      比方说我们的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就带来了的很多员工需要换岗、转岗。科技进步总是会带来一个核心的问题——机器会替代人。那么区块链的技术应用到金融上,是同样的道理。它也要替代人,但是它在替代的同时,也会创造出新的工作岗位来。

      财经早餐:这也算是新旧动能转换了?

      陈彩虹:转换了,既有挑战也是机遇。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点就是区块链的技术。我们其实在考虑区块链的技术的时候,金融行业还在考虑——首先使用它的哪一部分技术。是使用它存储的技术?还是使用它的网络方式的点对点交易的技术?还是使用所谓的它的激励体系?使用它的智能合约等等?这都是还在一个研究和尝试的阶段。

      所以现在区块链对于金融行业带来的冲击也好、挑战也好、机遇也好,目前我个人觉得还在一个研究和探索的阶段。现在很多人把区块链本身和它带来的一些想象中的作用夸大了,有点过度了。

      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讲,我个人倒是觉得我们应该更多的把区块链的技术真正的先把它全面的弄懂。再去看它对金融业产生的影响究竟是机遇更大一些,还是挑战更大一些,再去做这个判断,可能会来得更加的准确。

      对于银行业务来说,直接融资可以和间接融资平分秋色吗?

      财经早餐:近年来我们也发现国内的很多银行它增加了自己的直投的业务。甚至最近很多银行成立理财子公司来参与这些业务。以前银行业的贷款业务属于间接融资。那么这种直投业务,或者理财子公司这样的业务,可能更多的归类直接融资。您对银行业间接融资变为直接融资这一趋势怎么看?直接融资会上升到和间接融资平分天下吗?

      陈彩虹:首先,传统银行业给经济体系提供的融资,绝大部分都是间接融资。是通过吸收存款,然后通过渠道选择贷款的客户,然后把钱贷给客户。这都是因为银行的存在,所以所有的金融融资的服务都变成了一种间接性的服务。客户之间很难直截了当去做融资。当然从历史来看,也有过直接融资。比方说亲人直接借个钱,但是对整个经济体系不会有直接的作用和影响。

      那么从现在的发展来看,银行业在高度发展以后,我们看到一个很奇特的现象——大型银行在传统业务高度发达的时候、在大力做间接融资的时候,也慢慢的渗透到了一些直接融资的领域。

      当然像理财在一定意义上讲,就不是银行去吸收存款,然后再通过存款发放贷款,这样间接的融资方式了,而是银行在中间作为一个中间人,来搭个桥梁撮合有钱的人,最终把它投到需要钱的人的项目上面去。

      所以从发展趋势来讲,现在来判断究竟是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为主,我觉得现在也还不是判断的时机。

      因为从中国的社会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历史来看,一直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的。直接融资的发展应该说还有非常大的空间。但是直接融资是需要大量的相应的经济环境、制度环境包括法律,还有技术手段的配合。

      所以只有当随着外部的制度环境逐渐建立,比方说现在已经开始要求各银行把它的理财业务分离出去,成立专门的理财子公司,来从事于理财或者资管业务。这一块之所以要分出去,主要的核心是想与母体银行之间隔离风险。那么隔离开来以后,我们相信制度的变革一定会带来理财业务,或者说直接融资的业务的更快发展。

      但可能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所以后续需要大量制度的建立、法律的调整和配套,同时还需要科技手段的进步。但现在科技手段的进步,应该说已经给理财业务带来了很多的支撑。我相信在未来的话,这一块的业务就会有很大的发展。但是现在间接业务和直接业务之间的比例以及未来会发展到什么样的状况,我觉得现在还不是判断的时候。

      未来有竞争力的银行只会在美国和中国出现

      财经早餐:中国金融市场如果开放力度上升,国际银行进入中国,中国银行业有没有信心和实力去面对竞争?

      陈彩虹:我先讲一个故事吧。2017年我到美国去路演,见到了一个美国大型投资银行的高层,我也提了类似的问题。第一是整个世界的金融业的发展,未来你们怎么看。特别是银行业的发展未来你们怎么看。第二个是如果中国的市场开放的更大,你们觉得这个世界上最有竞争力的银行会在什么地方。

      当时这位投资银行的高管告诉我两个概念。第一个概念,在他的印象中间,在未来的十年或者更长一点的时间,有竞争力的银行只会在美国和中国出现。第二个,中国的市场现在已经是很开放的了。而且我们可以看我们中国银行业的一个开放的历史。其实从改革开放的初期开始,银行业经济体制改革每往前走一步,我们银行业的开放就往前走一步。那么在整个过程中,我们看到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还是相对比较慢的。当然也有很多方面的因素,我们还要进一步的开放。

      但是我有一个简单的预测,就是说即便我们把整个银行业完全的对外开放,中国的银行完全有信心,也有实力,同时有技术保障,来保证在市场上的相对强大的竞争力。

      为什么这么讲,《孙子兵法》上有这么一个说法“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中国人讲一个事情,你有没有竞争力、有没有能力的判断原则,无非就三条。一个叫“天时”,一个叫“地利”,第三个叫“人和”。在中国的版图上,中国的银行业首先就有“地利”。这里“地利”是几十年,甚至于中国银行业上百年的历史所积累而来的这种“地利”。这是外资银行它所无法比拟的,不仅是客户还有文化价值观等等。

      那么“天时”的话,就是面对所有的银行是一样的。如果我们把国门打得更开,银行业对外开放更大,无非就是国民待遇提升。那么大家都是同样的拥有“天时” ,享受着同样的蓝天白云,和蓝天白云下共同的规章制度。“天时” 上,我们显然是没有弱点。

      我相信“人和”的方面,中国的银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和03年改制以后,它的客户基础、经营管理基础、技术基础都在世界上是一流的。所以我们从来不担心银行业对外开放对中国的银行业会带来多么大的冲击。我们抱一种乐观的态度,我们觉得银行业开放的更大,对中国的银行业更好。

      财经早餐:中国的银行业会主动接受竞争吗?

      陈彩虹:主动接受竞争,主动迎接挑战,而且去学习人家的好东西。  

      放开人民币自由兑换,陆家嘴可在五到十年内取代华尔街吗?

      财经早餐:有人说,如果放开人民币自由兑换,陆家嘴取代华尔街会在五到十年内实现,那么放开的难点在哪里?如果放开会不会这么快实现陆家嘴取代华尔街?

      陈彩虹:我没有像很多经济学家一样那么乐观的估计。

      为什么没有那么乐观的估计?因为在现代科技进步的情况下,金融业的发展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挑战。就是它的风险往往比它的收益来得更快。如果我们的人民币开放完全自由兑换以后,我们现在的监管——不管是监管的组织构架、监管者的监管能力、监管的技术,其实达不到完全开放的水准。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不能总是讲开放了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这个目标可以设计得很好,但是实现这个目标的路径和它的基础条件,在你不具备的情况下,那只是一个梦想。

      因为在科学技术大量进步的环境之下,金融业的发展,或者金融业态的变化,远远快于金融监管组织构架、监管官员的监管能力以及监管技术。如果要发展得更快——就呈现出风险管控的基础条件赶不上金融发展的速度。与其这样,还不如采取一个渐进式的一个方式。

      财经早餐:需要等待它逐渐成熟是吗?

      陈彩虹:等待它到成熟的那一天,我们再自然而然的就把这个门敞开了。但是目前的时间点,我个人认为——实现完全的人民币的自由兑换,风险大于效益,或者说风险大于收益。既然风险大于收益,我们期待着陆家嘴超过华尔街,又有什么意义?我们可能也要付出更大的成本和代价。

      科技进步才是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解决之道

      财经早餐:目前上上下下都在为中小微企业融资难发愁,让银行业积极服务中小微企业,有哪些工作需要去完成?其中机会和风险在哪里?由此我们想问是否有一种可能,银行也应该做一些分类。哪些银行应该是支持大企业的,哪些银行应该支持中小企业,这个是不是一种应对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解决之道?

      陈彩虹:这是非常好的一个问题,我也非常乐意回答这个问题。在以往的传统银行业,客户是分群的。基本上是大银行对大客户、对大项目、对大系统、对大城市,中小银行就对中小客户,甚至对现在所讲的双创企业、小微企业、农村农民信贷等等。

      那个时候的业务是按照客户群体大致分出一个区域范围。但是在科学技术进步的条件下,客户的群体的边界就完全打破了。为什么?因为科技就可以替代掉原来客户群体划分的要求。它可以打破这个边界。

      大银行也好,中小银行也好,对小微企业或者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最大难点,就是我们天天讲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难在什么地方?融资贵在什么地方?问题其实很简单,就一点——操作成本太高。

      银行提供一笔贷款给一个大项目,一个大企业,它要操作的成本,和要给一个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操作成本差不了多少。银行做一个大的贷款,可以做五年十年。做一个中小的,也许可能就一年两年。做一个大项目可能是上亿、十几亿、上百亿。做一个中小的,有的甚至几万块钱、十几万块钱。所以操作成本大,是小微企业难以获得银行信贷的一个根本问题。

      那么什么样的方法才能够解决操作成本太大——靠科技手段。在现代金融科技进步的环境下,它可以替代人去做掉很多重复性的工作,节约大量的成本。所以像去年总理到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去视察的时候,比方说到建设银行,专门去看叫“会懂你”的小微企业的贷款的一个APP。

      财经早餐:这是建行推出的吗?

      陈彩虹:建行推出的。这样贷款就很简单了。你首先要拥有一定的数据前提,如果说你是建行的既有客户,或者说你虽然不是既有客户,但是你提供了一些基本的一些数据支持。你就很容易看到你的小企业能够拿到的银行最大贷款规模是多少,你现场就可以贷,几秒钟就完成一笔贷款。

      所以中小企业也好,小微企业也好,它们获得贷款的最大的难题是银行的操作成本太大。当科技进步把银行的操作成本降低以后,这些就都不是问题了。

      所以为什么上次湖北有一个杂志的记者,来采访我的时候问说:“你对中小银行未来发展的前景怎么看?”我说我对未来中小银行发展前景是有些担忧的。

      因为科技进步的情况下,大银行它的科技实力会突破客户群体的限制。所以中小企业、小微企业,也将成为大银行的客户。在这样的前提下,中小银行面临的挑战就非常的大。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讲的话,中小微企业他们所面临的融资难的问题,将会在各大银行不断的推出新的科技手段、推出新的金融产品的情况之下得到缓解,甚至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财经早餐:所以其实我们的用户们很期待那一天的到来已经开始了,是吗?

      陈彩虹:已经开始了。

      “影子银行”存在的合理性:本质上也在支持实体经济

      财经早餐:去年财经早餐和清华大学的一个实验室,一起做了一个研究调研。调研的结论是“影子银行”它也实质性上在支持实体经济。您是如何看待“影子银行”存在的合理性?

      陈彩虹:我个人认为“影子银行”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因为它是在金融市场运转过程中,因为失衡出现的金融现象。

      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当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有一些渠道受到了监管的限定,就会在正常的市场之外形成另外的市场,叫做“影子市场”。

      “影子市场”有三大特点。第一个是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存在;第二,它的规则是超市场化的。既不和正规的金融市场一样,也不和一般市场类似,因为“影子银行”你感觉不到。

      第三点,就是监管也摸不准。因为它看不见摸不着,机制又不一样。

      怎么去解决“影子银行”的问题,我认为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它的市场正常运转,不去人为割裂市场,这样就能让它的机制本身连通起来。

      就像两个水面,有一个市场的水面很高,有一个市场的水面很低。当你的“坝”很结实的情况下,高水面和低水面的落差很大,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水从高位往底下落,就会出现巨大的冲击。

      这跟“影子银行”的出现是一样的。正规市场里的资金,遵循的是很基本的运转规则。在另外的市场,遵循的是不透明的规则,人们可以根据达成的某个契约,解决资金问题。这种情况下,钱就会从正规渠道跑到不正规的市场。

      管道业务,某种意义上讲,是疏通正规市场和非正规市场的落差。对“影子银行”,与其采取禁的方式,不如把市场规范起来,让两个市场之间相互均衡。让这些“影子银行”自动浮出水面,监管部门也容易看到它是如何运作的。

      财经早餐:当时财经早餐研究院做实地调研的时候,听到一线的声音是这样的——按照传统的业务,比如说贷款流程、审批流程、项目立项流程,只要符合这个流程,在各个环节做决策的人,实际上是免责的。因为各个环节都按照规则来。在这种情况之下,只要流程合规,相关的决策者只要坚守流程,就比较能够放心。

      但对于“影子银行”,它本身就没有那种流程合规的繁文缛节,在这种情况之下,实际的决策者要冒更大的风险。所以有一种一线从业者的声音是:“因为要冒更大的风险,所以才会真正用心的去调研这家项目。企业是不是真的资信够,是不是有还款能力,是不是有足够的造血功能。”从这个角度来讲,他们认为“影子银行”反而能够把激励性和约束性更好的结合起来。

      陈彩虹:有一定的道理。

      财经早餐:这种经验有没有可能,在两个市场打平的过程当中,贡献一些建议。

      陈彩虹:我觉得完全可以共享它的优势,“影子银行”存在有它的理由。“影子银行”的存在不是因为技术进步,而是由规则差异带来的。规则的差异就是商业模式不一样。商业模式不一样,但是能赢得市场的生存,就说明它的商业模式有生存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

      这种生命力为什么不让它在正规的市场里显现,让不管是借钱人,还是投资人都受益呢?

      学校培养不出企业家但可以打造企业家基因

      财经早餐:您从建行退休后一直从事公益事业,最近马云有个观点,说社会最优秀的人才应该回归教育事业。在新的事业平台上,你抱何种心态?未来有什么打算?

      陈彩虹:去年3月我退休以后,6月份就回到了学校。我希望以我几十年的经历,去学校做一些贡献,把社会的阅历、经历和学校的教育结合起来,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考虑。

      到学校半年以后我发现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学校的教材、师资、包括科研课题,内容成果和我们现实生活中所运转的组织都有一定的距离。

      比方说我是搞金融的,从金融的教学实施以及我们做的科研来看,和实际的金融实业的运作有一定距离。

      所以我就想在这方面做一些工作,把学校的教学科研,师资力量,跟社会的实际经济、金融生活结合起来。目前来看,有些事情已经开始实践。

      财经早餐:据我了解您现在还是亲自带学生,还要授课是吧?

      陈彩虹:在给学生上课。今年可能会准备招学生。美国有个经济学家叫赫伯特西蒙,获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他说过一句话——如果要有一个火星上的人到地球来的时候,他第一眼看到地球上是什么东西?他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密密麻麻的企业。

      从这个角度来讲,我长期做银行,银行也是一种企业。我回到学校的基本想法,就是能不能从学校开始,培养具有企业家基因的学生。

      但是我可以百分之百讲,学校是出不了企业家的。但是学校可以培养企业家基因。企业家的基因有哪两样是需要培养的?

      第一,是情怀。学校培养企业家的基因,第一个要培养的就是要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

      第二,培养他们在社会上生存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知识我不担忧,我对技能有担忧,这也是我回归教育的基本考虑。

        原载微信公众号:财经早餐

    责任编辑:王超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

    为你推荐

    收藏成功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