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以来处在焦虑中的P2P行业一直在等一个结果。
2017年12月,P2P网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向各地P2P整治联合工作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做好P2P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整改验收工作的通知》。
按照文件中的要求,无论难度多大、情况多复杂,整改工作最迟应当于今年6月底之前完成。
尽管近半年来备案延期的消息不断传出,甚至在2018年年内都无法完成。但是据馨金融了解,各家平台的整改工作依然在按照文件要求的时间表推进,对于6月30日到来的整改大限严阵以待。
然而还没等来好消息,负面消息却层出不穷。
根据媒体不完全统计,从6月19日至6月26日,8天时间,全国范围内至少有42家平台“暴雷”,投资人们甚至开始了新一轮的投资恐慌。而即便是还在正常运营的平台,也难敌行业状态低迷、规模收缩的大环境。
根据零壹财经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2018年上半年P2P网贷成交额为1.05万亿元,同比下降18.7%;截至2018年上半年末,P2P网贷贷款余额为9610亿元,同比下降16.8%,环比下降1.4%,已连续9个月呈下降趋势。
而从平台数量来看,截至2018年上半年末,P2P网贷行业正常运营平台仅1504家,同比减少25.2%,在检测到的共5983家平台中,占比约25%。而根据业内人士预测,整个行业能够容纳的P2P平台数量可能只有目前存量的十分之一。
长期观察新金融行业,可以感受到这个行业的泡沫起得快,散得也快,有些业务昙花一现,几个月就成了过去时。P2P行业一步步走到今天,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证明了其存在的价值,但是关于它的未来,确实还有很多不确定性。
我和很多从业者朋友交流过他们最近的感受,整改不断和备案延迟带来的焦虑不能避免,但是一个更值得思考的问题是,什么样的平台能够活下来?
一
事实上,之所以最近P2P行业暴雷、停业等出现各种问题的平台数量增加,是金融行业周期与监管政策影响叠加的结果。在这两种力量共同的作用下,许多以往美化运营数据的手段都不再奏效,平台自己所掌握的核心能力,成为了决定他们能否继续生存的唯一因素。
结合此前的接管政策以及我与从业者的交流的结果来看,眼下P2P行业走到这一阶段,单一维度的核心能力已经不足以支持平台的发展,资产、运营、合规、品牌等等能力缺一不可,我们一一来看。
1、获取优质资产的能力
优质资产是基础,此前许多平台都从早期的合作模式转化为自建资产端、自建消费场景就是这个原因。
再加上后来监管进一步要求网贷行业要以小额分散为主,个人和企业在单个平台的借款有了限额,以及现金贷、校园贷等一系列违规业务被叫停,资产类型进一步缩窄,竞争也更加激烈。
在资本市场上,稳定的资产获取能力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近半年来金融科技中概股的这一轮股价地震中,有自建场景的乐信,比其他几家单纯从事在线借贷的平台股价要稳定的多。而近期已经披露招股书的两家,51信用卡和凡普金科,也在招股书中不断强调自己在场景、获客、资产端获取方面的优势。
2、满足合规的能力
合规能力其实是对平台资金、技术、团队能力的一次全面考验。比如前述的业务转型合规,存量资产要快速消化、资产类型要重新寻找、以及线下理财门店的清理等,合规成本高到难以想象,除非是在资金和流量方面有极大优势的平台,否则几乎都以清盘退出市场而告终。
另外还有技术上的合规,比如与银行对接存管,随着监管的不断细化,之前还有多地的监管意见稿提出监管属地化等要求,这不仅直接提高了平台的合规成本,而且还要投入技术、人力不断完善体验,是很多平台跨不过去的一道门槛。
3、风控和定价的能力
P2P行业在此前很长一段时间里,坏账率、逾期率都是不透明的,可以用各种算法来掩盖。另外由于行业整体增速快,分母不断扩张,而风险滞后,大数法则下风控与定价能力并没有真正起到决定性作用。
在监管收紧后,许多地区P2P平台的业务规模扩张受限,原本的大数法则开始失效。加上整体金融环境收紧、去杠杆力度加大,信用违约风险进一步升高,平台如果没有核心风控能力,倒下的可能性很大。
此外,风控模型都是对应着精准的人群画像,风控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平台如何选取和定义自己的用户。比如同样是小微贷款,但是20万以下的借款需求更多是以个人为核心的借款,而额度更高则会逐渐转化为以企业为核心的借款。
尽管在传统的IPC模式下,这两种贷款可能采取的风控方式是一样的,但是如果是用数据化驱动、机器学习审核的方式,则对应着截然不同的业务逻辑和风控模型。
4、精准获客的能力
P2P平台向来都是“跷跷板”生意,将资产和资金进行匹配是其最根本的业务模式。在平台模式下,P2P平台本身做的是流量生意,赚取的是服务费,即在撮合交易的过程中收取服务费。但是这种以规模取胜的模式下,最大敌人来源于获客成本。
平台内生流量不足的情况下,依靠外部购买流量的成本不断攀升,这一点从几家披露招股书的平台中也可以一探究竟,凡普金科2017年市场营销费用高达3.66亿。而未来,营销之外,品牌的效应也可能进一步凸显。
所以,从流量端来看,已经上市的P2P,如拍拍贷、宜人贷;或者未上市的老牌平台,如,人人贷、有利网等在获客成本上的优势相对明显。
5、持续盈利的能力
前述所有能力加在一起,都要为了最终的盈利服务。资本寒冬里,行业近几个月完成的融资寥寥,二级市场股价狂泻,而且在政策不稳定、备案尚未完成之前,新平台也很难接力IPO。不过只要平台本身有独立盈利的能力,维持良好的现金流,无论是等待备案还是熬过资本寒冬,都有了底气。
二
以上是从能力维度来看,如果从业务维度来看,这段时间我们也能看到一些转型的热门方向,和潜力较大的垂直领域。
1、提供小微融资服务&供应链金融的平台
很有意思,从资产端的拓展来看,小微融资和供应链金融一直都不是P2P行业里的主力军。
一方面是因为周期比较长,如果说现金贷等周期更短的业务在几个月内就能建立起模型,那么这种周期至少两年以上的业务则需要更长的时间去验证,大多数平台没有这个耐心;
二是这类业务一般需要较大规模和较成熟的风险管理团队和线下团队,相比依靠大数法就能做起来的业务,投入自然要大不少。
关于供应链金融的典型平台,我之前专门写过一个小而美的平台(传送门:《拒绝校园贷,拒绝现金贷,这家P2P选择了什么?》),今天想更多聊聊小微金融方面。
之所以看好这个领域,有一部分原因来自政策扶持,在金融监管趋严的环境下,这本身就已经比很多前途未卜的领域安全很多;与此同时,传统金融机构的下沉不足、同业竞争未进入红海都是很重要的原因。
具体来看,在目前的头部平台中,平安普惠、人人贷等都有涉及小微金融业务。例如人人贷,以小微企业主的个人信贷为核心,平均借款额度8万元左右,周期2-3年,最长能到4年。几乎没有哪家在平均额度和借款期限上能超过他们了,但是平台的核心能力和壁垒建设也源于此。
小微企业天生失败率很高,个体业主又缺乏现代的财务管理能力,导致现金流不稳定,风险较难管理,借款的金额还远高于几千块钱的消费类贷款。这个客群虽然有几千万人,上万亿的市场需求,同时也是国家重点支持的领域,但是却并不是每一家机构都有能力做。
无论是平安普惠还是人人贷,都有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实地小微企业主获客以及风险管理的能力。纯线上的平台,在这个客群中的获客和风险管理跟不上,也就很难做到这样的额度和期限。不过这个领域很苦,没有经历过几轮完整的风险周期,是看不到成绩的,而一旦看到,就很难被别人追上。
2、头部的消费金融&汽车金融平台
这两种平台之所以放在一起说,是因为都在P2P领域发展较早,业务模式相对成熟。在监管收紧后,出于合规需求,也是很多平台转型的首选。
但是在馨金融看来,这两个市场因为大量涌入市场参与者,竞争加剧,行业一度变得混乱。头部平台的优势在于,一方面在场景方面有优势,更容易获得优质资产,另外因为积累的用户数据更多、在风控方面也逐渐形成相对成熟的模型。
不过这些平台需要提防的,可能不只是同业竞争,而是降维打击,比如汽车行业里新车、二手车平台不断铺开金融业务,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不断蚕食线下消费金融份额,这些都是很难改变的趋势。
作为新金融行业崛起最具代表性的一个细分领域,P2P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扮演着“急行军”、“探路者”的角色。而如今的不管是因为商业模式的硬伤,还是监管收紧的冲击,它的洗牌已是必然。
当然,对于那些有能力历经周期和低谷的P2P平台们,也期待它们迎来柳暗花明的一天。
责任编辑:陈爱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