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动端
    访问手机端
    官微
    访问官微

    搜索
    取消
    温馨提示:
    敬爱的用户,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会导致页面浏览异常,建议您升级浏览器版本或更换其他浏览器打开。

    火爆的现金贷会不会成为下一个“校园贷”

    刘文昭 来源:腾讯 2017-10-23 16:20:50 现金贷 校园贷 金融科技
    刘文昭     来源:腾讯     2017-10-23 16:20:50

    核心提示上市,一方面是为了低成本融资,扩大业务;一方面是为了在监管的靴子落地之前,赶紧套现。在这些公司背后,是成千上万家平台积极开展现金贷业务,其中不仅有互联网公司,还有不少大的实业企业。

      要点 | 速读

      1、大多数现金贷利率很高,只要“坏账率不是太过分,就可以盈利”。

      2、现金贷让很多中低收入者有了贷款的机会,这一点值得肯定。

      最近,国内某互联网金融公司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成功,股价暴涨的消息,引发众多关注。因为这家公司的主营业务是现金贷,而现金贷在中国一出现就充满争议——有人认为它是科技金融的新成果,有人则认为它不过是“一场出卖灵魂的收割游戏”。

      现金贷为何突然得宠

      现金贷,一般是指互联网金融平台提供的一种无担保、无抵押、无场景的小额短期信贷产品。

      过去,现金贷行业并不被资本市场看好,业内曾有公司年利润一个亿,估值也才一个亿。今年4月,在银监会发布的《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中,还首次提出做好“现金贷”业务活动的清理整顿工作,更让不少人以为现金贷会走向衰落。

      而这家成功赴美上市,股价暴涨的公司,却让人们突然发现,现金贷不仅活得挺好,还得到了资本市场的认可——目前,已宣布或正在筹备上市的现金贷或现金贷产业链条的公司近20家。

      上市,一方面是为了低成本融资,扩大业务;一方面是为了在监管的靴子落地之前,赶紧套现。在这些公司背后,是成千上万家平台积极开展现金贷业务,其中不仅有互联网公司,还有不少大的实业企业。

    火爆的现金贷会不会成为下一个“校园贷”

      不少企业出于监管压力,渴望尽快上市套现

      为何在监管层已有表态的情况下,现金贷依然人见人爱?答案是暴利。有统计显示,目前排名前10的现金贷平台,月放款金额在30亿之上,业内人士表示,“月放款10亿,除去坏账、流量成本、运营成本,净利润大概是六七千万”,这意味着排名前10的平台,每月纯利润有2亿以上。

      很多现金贷就是高利贷,利润出在普通人身上

      现金贷无抵押、无担保,必然产生坏账,为何依然能获取高额利润?这是因为不少现金贷产品有着极高的利率,有市场信息机构披露,市场上超过90%以上的现金贷产品都是高收益产品,平均年化利率高达150%。

      有了这样的高利率,“只要坏账率不是太过分,就可以盈利”。

      对于借款利息,我国有着明确的规定,“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未超过年利率24%,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约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36%,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2015年)

      为了规避高利贷的指责,保证盈利,不少现金贷平台名义上降低了利息,却以高额的手续费、管理费继续维持高收益。过去,这类游走在灰色区域的收费是否合理有一些争议,但在2016年10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依法审理和执行民事商事案件 保障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通知》已经明确表示,要严格执行借贷利率的司法保护标准,对商业银行、典当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以利息以外的不合理收费变相收取的高息不予支持。

      然而,对于很多现金贷公司来说,执行36%的年利率基本上是等死。有平台曾经算过账,首先,一个用户的“获客成本”,是50-100元,一旦用户申请了贷款,平台风控需要调取各方数据,单个成本是3-5元,行业一般的通过率是15%,也就是说,一个通过用户的“数据成本”是20-30元,再加上坏账拨备、资金成本、通道费等等,整体成本在120-220元。

      如果年化率是36%,借款1000元,一个月还款,利息只有30元,利息根本无法覆盖成本。

      因此,绝大多数现金贷平台还是变相维持高利率,并用各种手段收回高额利息——短信电话轰炸,告知亲朋好友,贴大字报,甚至上门暴力催收……不懂法、要正常生活的老实人只能就范;但这些手段对蓄意欺诈的骗贷团伙(一些公司里恶意欺诈损失能占到整体坏账损失的 60%),或者什么都不在乎的老赖,则没有丝毫作用。

    火爆的现金贷会不会成为下一个“校园贷”

      目前,现金贷的总体规模已接近万亿,积累的风险也越来越大。有调查数据显示,现金贷行业用户多头借贷行为(向两个及以上平台借贷)已超过50%,多数借贷人在3家以上平台借款。一般来说,当借贷人出现了多头借贷的情况,说明该借贷人资金需求出现了较大困难,不得不借新还旧。

      这就有点击鼓传花的庞氏游戏的味道了,当然只要现金贷平台不断增加,新的资金持续进场,这个游戏就可以玩下去。但如果坏账率上升(目前国内现金贷平台的坏账率在30%左右),或者监管大幅收紧,导致资金紧张,没有新的平台加入,这个行业离崩塌就不远了。

      届时,不仅是投资者受损,借款人面临更凶悍的催债,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都可能受到影响。

      但要看到中低收入群体对现金贷的需求

      说了现金贷这么多问题,现在也要说说现金贷的好。现金贷是个舶来品,来源于美国的发薪日贷款(Payday Loan)——贷款期限短,数额小,用发薪日的工资就可以还清。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发薪日贷款在美国迅速发展,由于其利息较高,受害者也是不计其数。为何不一禁了之?答案是它是不少美国人的刚需。

      根据皮尤中心的数据,美国现在有1200万名短期借款人,约占美国人口的4%,它背后的现实是,有950万美国人没有传统银行的账号。美国乔治亚大学迈尔莎·巴拉达伦教授指出,短期信贷之所以成为“美国另一半的银行”,与正规银行越来越不爱做薄利而繁琐的小额贷款有关。

      高利率的短期贷款,对很多人是陷阱,但也有穷人依赖它来度过财务危机,而非贫困人口的中低收入者,也会因为很多事情,陷入短期财务困境。他们都对短期贷款有刚需,2001年,两位美国学者援引普华永道的一个调查发现,66%的这类贷款用在了克服负向冲击(譬如灾祸)和应急需要上。

    火爆的现金贷会不会成为下一个“校园贷”

      发薪日贷款帮助不少美国中低收入者度过了难关

      回看中国,根据央行数据统计,10亿成年人里有借贷纪录的只有4.4亿,这意味着有几亿人不在消费信贷服务范围内。对于他们来说,贷款的可得性是第一位的,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吴晓灵也表示:“对于低收入人群来说,有融资的机会,远比融资价格重要。”

      现金贷业务则给了他们这样一个机会,有数据显示,我国现金贷市场活跃用户量已达1000万至1500万。一些平台也在努力让行业更为人性,一些风控较好的大平台现金贷利息较低,一些平台则对滞纳金封顶,以免用户被债务压垮。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讲席教授廖理认为,现金贷的主要受众是城市蓝领、学生和部分白领人群,近年的发展也证明其在国内是有市场的,改善了一部分人的福利,虽然有恶意催收、过度消费的问题,但对现金贷的监管政策应该引导产品改善设计,解决陷入财务困境人士的燃眉之急,而不是一刀切。

      对现金贷要强监管,这也有利于行业的长远发展

      目前,虽然有平台试图为行业挽回局面,但仅靠行业自律显然不够。对于这个很容易变成高利贷的行业,各国普遍制定了较为严格的监管政策。

      以英美两国为例(美国部分州禁止现金贷),对现金贷的监管主要包括3个方面:1、要求信息披露;2、明确利率上限;3、防止暴力催收。

      信息披露,意味着现金贷企业要明确告知消费者贷款的年利率和还款金额,不能用日利率等方式迷惑和诱导消费者,以便集中打击恶意欺诈行为和恶意高利贷行为。

      明确利率上限和总负担封顶,则是为了避免消费者陷入债务陷阱。有学者认为,从英美的经验看,我国的合法利率上限偏低,与现金贷超短期的产品特性不符,如英国规定所有贷款的利息和费用每天不得超过0.8%,年化利率不能超过200%。

      现金贷服务的是中低收入群体,确实需要较高的利率覆盖风险。不过,麻袋理财研究院总监路南指出,欧美发达国家发薪日贷款公司以线下营业网点服务开展业务为主,需要大量的人力成本和物力,综合运营成本较高,所以贷款利率较高。而我国的超短期现金贷公司成立即以线上获取借款人为主,如果现金贷公司能提高风控水平和运营能力,那么降低费率是很有可能的。

    火爆的现金贷会不会成为下一个“校园贷”

      一家美国发薪日贷款公司的营业网点

      实际上,目前国内一些现金贷企业动辄300%—500%的年利率,正是因为风控太差,或者根本不愿风控,才用极高的利率覆盖风险。而利用高利率弥补坏账的做法,只会走向死循环——为了弥补高坏账,必须提高利息,然后出现更多的坏账……

      因此保持一个较低的利率,虽然可能导致现金贷行业增速放缓,但这也能倒逼企业加强投入和研发,提高风控水平,这有利淘汰劣质企业,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如果对现金贷放任不管,会有更多的公司加入这场盛宴,更多的人渐渐陷入债务泥潭。一旦影响社会稳定,现金贷像校园贷那样被叫停,也并非没有可能。

    责任编辑:韩希宇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

    为你推荐

    猜你喜欢

    收藏成功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