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日前召开。从此次会议传递出的信息来看,打破“刚性兑付”的速度可能加快,有利于银行理财向净值型方向转型。此外,分析人士指出,无风险利率将逐渐向国债收益率靠拢,对金融消费者的教育和权益保护力度有望进一步加强。
中信建投银行业首席分析师杨荣指出,“刚性兑付”广泛存在于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目前银行的封闭式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中,虽既有保本型,也有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但实际兑付时,银行基本都能按合同预先设定好的收益率进行兑付。对于区间收益产品来说,也基本能按照区间上限进行兑付。因此,"非保本"、"浮动收益"等产品特性实际没有得到体现。不论产品实际运作情况如何,银行都对预期收益型产品进行"刚兑",导致风险在银行内部逐渐积累,在"低利率,资产荒"的大环境下也给银行带来更大的投资压力。”
华泰证券研究员沈娟表示,由于受监管约束,且和服务实体经济的目标相悖,银行将逐步收缩清退非标业务,表外理财业务的监管力度会得到强化。受非标业务占比下降的影响,银行理财产品的利差将继续压缩,推动银行理财产品增速下降。
此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指出,“地方政府要在坚持金融管理主要是中央事权的前提下,按照中央统一规则,强化属地风险处置责任。”某银行人士表示,这句话的表面意思是“对地方政府官员要实行责任制,不能象以前一样唯政绩是从,不顾一切地去举债。意味着未来对地方债务的增量要严格控制,要通过正当的融资渠道举债。更深一步理解,就是那些母公司、各级政府担保,其效力只会下降,打破"刚性兑付"的速度会加快。”
“2011—2014年,信托收益率被视作无风险利率。2015年之后,银行理财收益率被视作无风险利率。随着非标债权的兑付效率下降,未来无风险利率将逐渐向国债收益率靠拢。”该银行人士称。
杨荣指出,预期收益型产品的存在,使得银行难以打破“刚性兑付”,而目前银行发行净值型产品还面临诸多困难,其中,从投资者角度看,“客户对预期收益型产品兑付模式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尤其对四大国有银行更是如此,因此对净值型产品的接受难度较大。”
财达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宣宇就强化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功能,提出了几点建议,包括加强金融消费者教育和权益保护。“近年来,我国对金融消费者教育和权益保护高度重视,从国务院到具体监管部门分别出台了指导意见、实施办法和多种专门制度性文件。目前,"一行三会"均设立了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初步建立了我国金融消保体系。但体系分割导致消保功能碎片化,不能很好适应金融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尤其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科技高速发展,金融产品的复杂性与消费者金融知识欠缺形成鲜明对比,消费者风险意识淡薄、只看(预期)收益不看风险的非理性金融消费行为相当普遍,盲目消费和借贷引起的恶性后果屡见不鲜,金融消费侵权和大案要案时有发生。”
宣宇建议,在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下设立国家层面统一的金融消保机构,加强与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合作协调,统一协调“一行三会”内设消保机构行为监管,避免保护真空和责任推诿,统筹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切实承担起我国金融消费者教育和权益保护监管职责。
根据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日前发布的《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分析报告》,当询问消费者某理财产品期限是9个月,累计收益率为9%,其年化收益率是多少时,调查结果显示有33.22%的消费者回答正确,选择了“12%”。其中,城镇消费者回答正确的占比为38.03%,农村消费者回答正确的占比为25.06%。
责任编辑:韩希宇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