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资本《2024年中国银发经济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揭示老年群体存在“28倍收入差距”“60%高储蓄率”“52%数字鸿沟”等关键特征,老龄化社会早已不是遥远的趋势,而是金融机构必须直面的现实机遇与社会责任。
对资源、规模、技术均逊于大型国有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的中小商业银行而言,养老金融并非“锦上添花”的业务补充,而是依托区域优势、贴近社区客群、实现差异化竞争的“必答题”。
中小银行的核心优势在于“在地性”——更了解本地老年群体的收入结构、生活习惯与服务痛点,能够避开与大行“拼规模、拼技术”的同质化陷阱,通过精准匹配真实需求打开银发市场。然而,报告中一句警示振聋发聩,“别试图把3亿人的光阴压缩到‘老年’这一个标签。”这提醒中小银行必须摒弃“老年人=保守、落后”的刻板印象,从老年群体的真实分化、消费特征、服务障碍与场景需求中,提炼可落地的业务启示。
一、从银发群体特征中提炼养老金融的核心启发
养老金融的本质,是“服务人的晚年生命周期”,而非“销售针对‘老人’的产品”。报告通过海量调研数据,拆解了老年群体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为中小银行提供了四大关键洞察。
(一)老年群体高度分化:“一刀切”产品必然导致需求错配
报告最核心的警示在于3.1亿老年人并非同质群体,而是呈现出“收入、教育、数字能力”三重分化。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月均养老金达6243元,而城乡居民仅为223元,差距高达28倍;60岁以上群体中高中及以上学历占比不足20%,但50–60岁的“新老人”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已近30%,对金融产品的理解力与需求层次截然不同;部分高收入老人追求“品质养老”,约30%的低收入老人仍需再就业维持生计,超40%承担隔代抚养责任。
这种高度分化意味着,若中小银行推出统一的“老年理财”或“养老储蓄”,要么让高收入群体觉得“收益太低、服务单一”,要么让低收入群体认为“门槛太高、用不上”。例如,某城商行曾推出“5万元起购的养老理财”,结果在城乡居民占比超60%的区域几乎无人问津,沦为“纸面产品”——这正是忽视群体分化的典型教训。
(二)储蓄率高但消费保守:稳健是养老产品的“生命线”
报告显示,老年群体平均储蓄率达60%,几乎是全国居民平均水平(34%)的两倍;80%的老年人将“本金安全”视为金融决策的首要标准。这种高储蓄、低风险偏好的背后,是强烈的“预防性需求”:
医疗、照护等刚性支出随年龄增长而攀升,80岁以上老人年均医疗支出超2万元;
多数老年人无固定收入来源,对“亏损”的容忍度几近于零。
与此同时,其消费行为极为务实:80%的老年人年均保健品支出低于3000元,仅5%会购买单价超1万元的养老服务。这与部分金融机构热衷“高收益、高门槛”产品的思路形成鲜明反差。
此前某农商行向老年人推销“挂钩股票的养老理财”,虽宣称“预期收益8%”,但半年内净值波动超5%,引发大量投诉,最终被迫提前终止。这警示我们脱离“稳健”前提的产品设计,本质上是对老年客户信任的透支。
(三)数字鸿沟显著:线下服务与适老化改造缺一不可
报告揭示了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52%的老年人未接入互联网,非网民中老年人占比高达52.1%;即便已上网,73%表示“不会使用复杂APP”,65%曾因“验证码过多、字体太小”放弃操作。更值得警惕的是,“家庭代办”正在加剧数字技能退化——约60%的老年人依赖子女操作手机银行,自身从未主动学习。
这一现状对中小银行的服务渠道提出明确要求,不能盲目追求“线上化”而忽视线下。例如,某城商行将社区网点全面改造为“智能网点”,取消人工窗口,结果老年客户流失率同比上升15%。老年人需要的不是“无人化便捷”,而是“有人化安心”。
因此,渠道优化必须坚持“线上线下协同”,线上降低使用门槛,线下保留服务温度——二者缺一不可。
(四)场景需求明确:医疗与照护是养老金融的“核心入口”
报告指出,老年群体的核心生活需求高度聚焦于“医疗”与“照护”:
26.4%的老年人存在抑郁症状,需心理干预;
到2030年,80岁以上人口将达1.35亿,失能失智照护需求激增;
陪诊服务市场规模年均增长30%,但“支付流程复杂”“费用规划困难”成为主要痛点。
这些真实场景,恰是养老金融的“破局点”。传统金融产品往往局限于“存钱、理财”,与老年人生活脱节;而“陪诊费用分期”“照护储蓄计划”“医疗支付一卡通”等需求,尚未被充分满足。
例如,有社区老人反映,看病需“先垫付—再报销—最后取钱”,流程烦琐。若银行能联合医院推出“先结算、后报销”的支付产品,将极大提升体验。这说明,养老金融不能“就金融谈金融”,而应嵌入真实生活场景,解决实际痛点。
二、中小商业银行探索养老金融的四大具体路径
基于上述洞察,中小银行需从“产品思维”转向“用户思维”,从客户细分、产品设计、渠道优化、场景合作四个维度,系统推进养老金融服务。
(一)细分客群,构建差异化产品体系
针对收入、教育、生活状态的分化,中小银行应建立“分层分类”的产品矩阵。
1. 高收入客群(月养老金≥5000元)
聚焦“品质养老+财富传承”,推出“养老理财+家族信托入门版”(起投10万元,年化4%–5%),配套遗产规划、跨境医疗支付等服务;针对有孙辈抚养需求的老人,开发“教育金储蓄计划”,支持自动转账至孙辈账户。
2. 中等收入客群(2000–5000元)
主打“稳健增值+医疗储备”,推出“阶梯利率养老储蓄”(如3年期3.5%、5年期4.0%),允许部分提前支取用于医疗;搭配“小额医疗险”(年缴300元,保额10万元),缓解医疗焦虑。
3. 低收入客群(<2000元)
强调“低门槛+基础保障”,推出“零门槛老年储蓄账户”(年利率2.0%),支持“零钱通”自动归集计息;联合社保局提供“养老金到账提醒+账单解读”,帮助老人清晰掌握收支。
某农商行针对城乡居民推出“1元起存的养老零钱罐”,半年吸纳存款超5亿元、客户破10万户——这正是精准匹配低收入需求的成功范例。
(二)聚焦稳健,强化产品与信任双建设
“稳健”不仅是产品属性,更是信任基石。中小银行需从产品开发与风险教育两端发力。
1. 产品端
优先推出保本型产品,如养老定期存款、国债代理、挂钩国债的结构性存款(保底2.5%),明确“本金绝对安全”,避免模糊表述;设计“生命周期型产品”,60–65岁可配30%理财+70%储蓄,70岁以上则全配低风险资产。
2. 信任端
联合社区开展“防骗课堂”,用方言、情景剧讲解“直播间理财骗局”“保健品捆绑投资”等案例;每个网点配备1–2名“老年金融顾问”,提供一对一服务;定期发布《老年金融服务白皮书》,公开收益率、投诉处理率等数据,以透明赢得信任。
实践表明,某城商行开展“防骗课堂”后,老年客户理财投诉率下降40%,复购率提升25%——信任建设本身就是“隐形的增长引擎”。
(三)优化渠道,实现“线上适老+线下暖心”协同
面对数字鸿沟,中小银行应避免“非线上即线下”的极端,打造“简化线上+强化线下”的融合体系。
线上适老,开发“老年版”手机银行,仅保留查询、转账、缴费、理财4项功能;字体放大至16号,按钮增大50%,支持语音导航(如“转账给儿子”)和一键求助;登录仅需“密码+人脸”,5000元以下转账免短信验证;每月组织“数字辅导员”教学课,手把手指导操作。
线下暖心,在老年密集社区设“便民服务点”,保留人工窗口;营业时间调整为早8点至晚5点30分,周末至少保留1个网点;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上门服务,解决“出门难”问题。
某农商行实施上述举措后,老年客户线上使用率从15%升至40%,线下满意度达80%——渠道优化的核心不是“替代”,而是“适配”。
(四)跨界合作,让金融嵌入养老生活场景
报告强调“场景是养老金融的入口。”中小银行应联合医疗、照护、就业等机构,将服务融入真实生活。
医疗照护场景与医院合作推出“医疗支付一卡通”,整合医保与银行账户,实现“一键结算、报销实时到账”;为慢性病老人开发“用药储蓄计划”,自动扣款购药;与养老院合作“养老费用储蓄+预订”产品,存入5万元可享床位优先权。
再就业场景针对28.1%有再就业意愿的老人,联合小微企业推出“小额创业贷”(1–5万元,年利率4.35%,无抵押);开发“灵活就业保险”,按天缴费(1元/天,保额50万元),覆盖意外风险。
某城商行与三甲医院合作的“医疗一卡通”,半年绑定客户超8万户,带动储蓄增长3亿元——场景合作既能提升粘性,亦能实现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赢。
三、养老金融的本质,是“看见”每一位老年人
老龄化已成不可逆趋势,养老金融对中小银行而言,不再是“选择题”,而是关乎生存的“必答题”。但成功的养老金融,绝非跟风推出产品,而是深入理解需求——理解老年群体的分化与多样,理解他们对“安全”的执着、对“便捷”的渴望、对“尊严”的追求。
中小银行的独特优势,在于“能看见大型银行看不见的细节”。知道社区老人习惯早8点到网点,清楚城乡居民需要1元起存的产品,明白失能老人离不开上门服务。这些“细节”,正是养老金融的“核心密码”。
正如报告所言,“别试图把3亿人的光阴压缩到‘老年’这一个标签。”中小商业银行探索养老金融,最终要回归“人”的本质——不把老年人视为“银发客户”,而视为“有不同需求的个体”;不把养老金融当作“利润增长点”,而视为“服务晚年生活的工具”。
唯有如此,才能在银发市场中走出差异化路径,既实现业务可持续发展,也为老龄化社会贡献真正的金融温度。
未来,养老金融的竞争,不是规模之争,不是技术之争,而是共情能力之争——谁能真正“看见”老年人的多样性,谁就能赢得这3.1亿人的信任与选择。这,正是中小商业银行的破局之道。
(作者王润石系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煊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