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动端
    访问手机端
    官微
    访问官微

    搜索
    取消
    温馨提示:
    敬爱的用户,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会导致页面浏览异常,建议您升级浏览器版本或更换其他浏览器打开。

    数字化的普惠金融|科技拓展普惠金融服务半径,陆金所控股打造“三省”小微融资服务体验

    金易 来源:第一财经 2022-03-24 09:22:02 普惠金融 陆金所 金融科技
    金易     来源:第一财经     2022-03-24 09:22:02

    核心提示数字化转型将成为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质效的重要抓手。

    今年年初起密集发布的一系列政策文件《“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等,均表明了在“十四五”期间,数字化转型将成为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质效的重要抓手。

    而在普惠金融领域,数字化转型和突破也成为服务小微企业主、解决其痛点的关键所在。如何通过数字化技术,让小微企业融资“省心、省时、省钱”是各机构和平台发力重点。在今年两会期间,加快推进普惠金融数字化转型发展成为了多位“两会”代表的关注焦点。尤其在疫情的阻隔之下,数字化和线上化对于小微企业主和普通民众对金融服务的获得感和体验感更显重要。

    陆金所控股认为,数字经济下,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意义不仅在于解放人力,降低成本,提升运营效率;更重要的是通过不断迭代并形成好的策略,进而让平台形成肌肉记忆,为客户服务设置稳定、高质量的底线,更快、更准确地响应需求并为客户解决问题,拓宽金融服务半径。通过数字化技术手段,陆金所控股不断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持续降低融资成本,向小微企业主提供“省心、省时、省钱”信贷服务体验。

    “两会”热议普惠金融数字化转型

    “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加强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在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数字化转型作为一个单独的段落出现,成为我国下一步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突破供给约束堵点的关键路径。

    事实上,“加快数字化发展 建设数字中国”在去年的“十四五”规划中就作为19个篇章的其中之一单独出现,足见数字化转型在我国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性。而从国家今年以来密集发布的一系列具体规划和政策要求来看,“十四五”期间,我国金融业的数字化转型必将取得重大进展。

    今年年初,国务院发布了《“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这也是我国未来一段时间“数字中国”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其中要求,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产业数字化转型迈上新台阶。展望2035年,力争形成统一公平、竞争有序、成熟完备的数字经济现代市场体系,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位居世界前列。

    同期,央行发布了《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下称“金融科技规划”),明确力争到2025年实现金融科技整体水平与核心竞争力跨越式提升。同时,银保监会也发布了《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对银行保险机构的数字化转型提出了具体要求。其中就提到,鼓励银行保险机构利用大数据,增强普惠金融、绿色金融、农村金融服务能力。

    确实,数字技术在提升金融的普惠性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2020年)》中的一组数字就可以说明。根据该报告数据,截至 2020 年末,个人经营性互联网贷款余额 5871 亿元,占个人经营性贷款余额超过 4%。央行认为,个人经营性互联网贷款的不断推进背后,是金融机构依托科技赋能,加强大数据和智能风控模型运用,打造“全流程线上化”的产品,为客户提供 7*24 小时非接触的金融服务。

    在今年“两会”期间,如何提升普惠金融的数字化转型也成为了代表们的关注焦点。譬如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金融学院常务副院长范小云就建议鼓励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创新,拓展普惠范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行长郭新明则建议,要以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主线,将数字元素注入金融服务全流程,将数字思维贯穿业务运营全链条,注重金融创新的科技驱动和数据赋能,为中小企业提供更便捷、更优质的金融服务。

    那数字化转型该如何实现?从上述金融科技规划和指导意见的具体内容来看,对未来金融业的数字化转型分别提出了八大重点任务和六大具体要求。而从从业机构来看,增强科技在金融各领域的延展应用以及强化机构平台的运营和风控等支持是其中两大关键路径。

    科技拓宽金融服务半径,提升客户体验及获得感

    在金融科技规划的八大任务中,数字科技在产品和服务上的应用占据两席。具体来说,其要求金融机构深化数字技术金融应用,健全安全与效率并重的科技成果应用体制机制,不断壮大开放创新、合作共赢的产业生态,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而在服务方面,则要求金融机构深化金融服务智慧再造,搭建多元融通的服务渠道,着力打造无障碍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普惠、绿色、人性化的数字金融服务。

    近年来,随着普惠金融事业的蓬勃发展,小微信贷规模已得到显著提升,呈现量升价降的态势,“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已得到初步解决,但同时也面临办理核实流程繁琐、效率不高、客户体验欠佳等痛点,尤其是对于长尾市场的县域及农村小微企业及客户来说,繁琐的流程、复杂的手续,这样那样的“不懂怎么弄”更是让他们对普惠金融“望而却步”。

    据了解,为了解决普惠金融中存在的痛点,部分金融机构已将AI、大数据等技术整合起来,力求为客户提供一套“无障碍”的产品,让小微企业主融资“省心”,操作“省时”。

    例如,陆金所控股旗下小微信贷服务机构平安普惠去年推出一套AI智能贷款解决方案——“行云”。该方案以人工智能为核心,对小微信贷业务流程进行改造,可实现最少零文字输入、全程拟人AI面对面服务体验,大幅降低等待时间,将小微客户借款申请流程断点减少47%,申请流程平均耗时降低44%。据悉,自2021年12 月至今,已有16万小微企业主通过“行云”方案成功获得贷款服务,从申请到放款最短一笔仅13分钟,享受到“行云流水”的体验。

    除了小微信贷之外,陆金所控股旗下的国内头部财富管理信息线上平台——陆金所,也将科技作为助力居民财富管理的重要工具。据了解,为实时解决客户问询,陆金所从AI应用、大数据、区块链技术及自动化运营系统与工具四个层面,深度建构了科技赋能A(AI)+T(Telephone)+O(Offline)的金融信息服务平台,使用户体验更加无缝流畅。基于ATO战略,平台推出7*24小时的服务场景与客户互动并将数据、AI等能力融入其中打造一系列的智能化服务产品。让客户遇到投资问题时,能够享受到7*24的理财资讯、产品介绍、申购指导等专业级语音实时触达服务。

    科技助推平台数字化经营,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质效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工商银行副行长兼首席风险官王景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当前,制约商业银行进一步扩大金融服务覆盖范围的原因,主要是商业银行和小微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仍未较好解决,支持商业银行获客和风控所需的数据渠道仍相对有限。

    因此,如何进一步降低金融服务中的信息不对称,在保证资产质量的同时尽量增加小微的覆盖面是普惠金融业务中面临的一大挑战,而数字科技可以在两者之间寻求最合理的平衡。

    以陆控旗下平安普惠为例,去年初正式启动风险决策引擎的升级项目——“雅努斯”,据悉,该引擎以“人+企”为方向,通过多维数据挖掘,在保护消费者的同时,提高用户画像的精准度,释放小微信用潜能,帮助其解决因轻资产、无抵押而带来的融资难问题。而升级后的引擎相较于此前版本管理效率提升近5倍,响应速度提升约6倍,处理能力提升超15倍,无论是引擎自身处理能力,还是运行效率均有显著提升。

    可以说,风控是小微信贷的灵魂,依托于强大精准的风控之上,普惠金融才能够将“输血带”伸得更长更远。事实上,建立智能化风控机制也是上述金融科技规划的重点任务之一。而除了风控之外,金融科技规划还要求金融企业搭建业务、技术、数据融合联动的一体化运营中台,全面激活数字化经营新动能。

    一个好的运营中台能带来什么?陆金所“机器人天团”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整合OCR和图像识别能力、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多项技术,陆金所创新研发了“合格投资者机器人”、“产品运营机器人”、“巡检机器人”等一系列项目,通过这些“机器人”,可实现合格投资者材料自动化审核、产品运营自动化以及实时产品维护更新、交易全流程自动巡检、7*24小时不间断检查各种交易活动以及账户安全等等功能。据悉,这些“机器人”上线以来,不仅提升了陆金所的审核流程速度及准确度,更进一步优化了客户体验。

    业内人士认为,数字化运营能力建设不仅仅意味着降本增效;更关键的是,可大幅降低道德风险,加强对消费者隐私权、知情权等权益的保护,同时也可以通过智能运营手段实现全流程消保,全面保护用户的资金和财产安全。即使在疫情反复期间,也能为用户提供更安全、稳定的全天候服务,让用户更省时、省心。

    责任编辑:王超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

    为你推荐

    收藏成功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