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关于银行数字化转型的话题越来越火,无论是国有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还是中小城市商业银行,都逐渐将数字化转型列为行内战略规划的重要部分。例如招行早在2017年就宣布将上年税前利润的1%作为金融科技创新项目基金;2018年,该行又将该项目基金的投入提高到上年营业收入的1%;自2020年起,招行将金融科技创新基金预算比例从全行上年度营业收入的1%提升至1.5%。这也是该行第二次上调金融科技创新项目基金预算。通过各行不断加大对金融科技的资金投入力度不难发现,除了传统银行间存贷款规模的竞争外,数字化转型竞争也在暗流涌动。
一、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
在国有行及股份制银行在数字化转型道路上越走越快时,对于客户所能享受的便捷服务和极高的业务办理效率已经成为各行拉开差距的主要体现。以往中小城商行的优势是网点多、立足当地、产品贴合地域特色等,随着各大行数字化转型的冲击有些优势已不再明显,所以中小银行的数字化转型是为了市场的竞争、客户的争抢及自身的发展必须要进行的改革。2020年新冠肺炎的爆发对各行各业打击极其重大,对于银行业“无接触式服务”提出了挑战。我们可以看到在疫情中零售业务不断线上化,各行通过互联网办公、电话外呼等电子化途径进行业务拓展,侧面也说明了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和急迫性。
尤其是当前银行业务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这主要体现在重点业务向零售倾斜,对公业务的萎缩必然导致了零售业务的飞速兴起。主要原因为对公业务的基本饱和(全国大企业负债超过130万亿,接近M2总量的75%),而个人消费金融增速每年超过20%。针对零售业务,银行的数字化经营能力及经营思路都会产生较大转变。中小银行若要把握住业务转型的契机,数字化转型至关重要。
二、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的难点
1.规模受限,投入不够
国有行及股份制银行往往可凭借自身雄厚的资金投入,通过购买先进厂商的机器和系统,实现对网点自上而下的改造和转型。中小城商行则由于自身规模较小、可投入资金有限导致对于数字化转型“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复制大型银行大刀阔斧般的改革和转型。甚至会出现转型只转了一半就半途而废、表面进行了业务电子化实则仍由后台人工办理的情形。
2.“硬件”上去了,“软件”跟不上
数字化转型并不是一个一朝一夕就可完成的改革,这个过程既需要系统、设备等“硬件”的配合,同时也需要科技型人才、技术工程师等“软件”的支持。但是中小银行由于影响力小、辐射范围有限、人才储备不完善等不利因素,经常只是寄希望于厂商的硬件配套设备,却没有一只专业的科技型人才队伍。同时也由于上述不利因素也难以吸引到技术性人才,从而使得字数化转型只转了“面子”,没有关注“里子”。
3.数据难以为自身所用
数字化转型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便是数据的支持,中小银行对于大数据身后的蓝海并没有做到真正的为自己所用。对于本行内的客户信息,只是单纯的收集和保存,没有让数据跑起来、活起来。从而导致银行无法运用客户画像、风险偏好分析、产品差异化推荐等功能,以至于银行并不熟悉和了解自己的客户,无法针对客户所想所需进行差异化服务,久而久之会产生客户流失的不利影响,使得本不完善的数据面临进一步的萎缩。
三、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可行措施
1.提高战略地位,用制度引导转型
银行通过数字化转型,主要是抢占市场先机、吸引他行客户,使自身做大做强。中小银行可通过将数字化转型列入行内战略规划之一,提高战略首位度使员工意识到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意义。同时建立相应制度,将行内资源向数字化转型项目进行倾斜,自上而下的进行宣传和引导。
2.建立金融科技人才体系
4月份以来,大型银行纷纷成立了自己的金融科技子公司,并且招聘力度空前强大,吸引了很多互联网公司的技术人才加入,这使得本身就占得先机的大行进一步扩大了自身的优势,多家大型银行也已将人才兴行作为口号进行宣传。中小银行也应该通过学习大行经验,建设自己的人才队伍和培养体系。但由于中小银行自身人力资源薄弱、科技人才匮乏等因素影响,笔者认为中小银行可借鉴大行成功经验,不要盲目跟风,通过适当提高薪资待遇、引入如腾讯、阿里等知名互联网企业人才进行梯队建设,实现点带动面的人才培养体系,同当地高校建立人才输送体制,不断增强人才储备,厚积薄发。
综上所述,中小银行的数字化转型之路任重而道远,也为自身业务发展注入新的动力。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日趋严格的监管压力,中小银行应牢牢抓住数字化转型契机,通过金融科技开辟新的市场,吸引新客户,从而实现自身资产规模扩大、盈利能力提升等良好导向。笔者认为数字化转型对于中小银行来说是一颗救命稻草,可通过此途径来实现弯道超车。如果未能把握机会,长远来看这可能便是各中小银行业务发展的分水岭。中小银行面对这个机会,应以市场为导向,以自身优势进行扬长避短,投身数字化变革的浪潮之中。
责任编辑:王超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