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5G金融时代之前,尽管金融监管部门以及金融机构不断夯实监管机制和金融风险防范体系,也为防控金融风险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风险防范仍存在不少问题。
目前,我国的金融风险防控机制及其体系的重心,基本着力于传统的存贷款、结算、资金运用等业务风险的防范,力图通过对传统金融业务的监管,达到防范发生局部或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目标。
但现实依然难遂人愿。从外部来看,世界经济增长疲软及全球进入新一轮量化宽松周期,加之中美贸易摩擦仍在进行,给中国企业的生存发展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从内部看,实体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始终没有破局,经营压力较大。
这些情况反映到金融业身上,就是银行不良贷款上升,商业保险理赔案件也不断增多;在资本市场上,由于经济低迷及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任重道远,造假乱象难以根绝,导致资本市场一直萎靡不振;社会上金融方面的问题也是层出不穷,虽然经过近两年的清理整顿,目前P2P平台数量大幅减少,但风险隐患依然较大,暴雷事件频频发生;此外,近年来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等恶性事件仍时有发生,不仅让民众损失巨大,也影响了社会安定局面。
一般来说,我国金融业风险主要有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及经营管理的风险等,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高杠杆风险。主要原因是货币供应量快速增长导致政府债务、企业债务及居民债务高杠杆,成为金融业风险的最大隐患。2008—2016年是我国快速加杠杆的时期,这8年间杠杆率共上升99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上升超过12个百分点。2017年是去杠杆富有成效的开端,杠杆率增速有所放缓,全年微升了3.8个百分点。2018年杠杆率得到进一步控制,相比2017年末已有所下降。但这个杠杆率相对经济发达国家来说,仍属于高水平了,尤其是非金融企业杠杆率较高,隐藏着较大的金融风险隐患。
二是金融业跨行业、跨市场、跨区域的交叉传染风险比较突出。当前,金融产品创新如火如荼,催生出大量设计复杂、关联性较高的金融产品。比如,一些理财产品,虽然由银行发行,但有可能关联到保险及证券等方面的运作。这种金融产品的交叉性和跨市场特征更加突出,会导致资金跨市场、跨机构、跨产品体系、跨地域流动,有可能产生期限错配、流动性转换、信用转换及杠杆层层叠加等潜在风险,并使风险由单体机构、单个产品向其他系统扩大、发散、传染,甚至引发系统性风险。最为明显的例子是,信用违约风险有可能在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开发企业等之间传染,并导致参与主体权责关系不清,一旦监管不到位,很容易诱发严重的金融风险。
三是金融机构自身风险较为突出。在银保监会掀起金融监管风暴之前,部分金融机构热衷于通道、同业、交易类业务,脱离真实需求,进行所谓自我创新和体内循环,集聚了金融泡沫,埋下隐患。比如,银行业不良贷款风险大幅上升,导致资本消耗加大和拨备覆盖率降低,使银行机构本身存在金融风险;各类金融控股公司快速发展,部分企业热衷投资金融业;部分互联网企业以“普惠金融”为名,行“庞氏骗局”之实;在证券市场上,股票质押规模和比例近几年不断攀升,给金融机构带来了潜在风险。
要彻底解决这些金融风险,仅靠金融监管机构现有的机制和体系,恐怕很难遂愿,必须依靠高科技手段。将最新的移动通信技术全面引入金融业之后,才有可能克服金融监管及风险防范上的致命缺陷,实现对金融业风险的全面掌控,将绝大部分的金融风险提前化解。
5G金融时代的来临将为金融监管带来福音,将在金融风险防范理念、金融风险防范能力、金融风险防范机制、金融风险防范方向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并推动金融风险防范的全面变革。
所以,金融监管部门和整个金融业既要学会科学运用5G金融技术,让其运用于金融业监管、金融业业务发展及金融风险防控的各个方面,也要加大对5G金融可能诱发或存在风险隐患的研究和预判,积极主动制定5G金融的运用规则和行业发展规划,建立起完善的5G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尽量做到扬长避短和趋利避害,大胆挖掘5G金融的最大潜能,积极发挥其长处,做到自我扬弃和自我发展,让5G金融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不断造福民众。
从当前5G金融演进的现实看,未来风险防控将出现重大转向:一是金融业风险防范将由过去主要围绕传统金融业务经营风险向着重围绕科技金融风险防范转变;二是金融业风险防控将由单一的金融机构风险防控向跨行业风险防控转变;三是金融业风险防范从一般意义上的业务违规违法经营风险向金融信息泄密方向转变。
为此,5G时代金融风险的防范可着力围绕以下三方面进行。
一、防范5G金融自身存在的技术风险
5G金融的信息监管制度必须完善、管控到位,以有效防止信息泄露事件发生。反之,则有可能出现大范围、多环节、多领域的金融信息泄密事件,不但不能给金融业带来健康发展,反而会带来灾难,给金融消费者带来巨大损失。
目前,面对新形势,防控5G金融风险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意识上应对5G金融的风险保持高度重视,不能只看到5G金融助力金融业发展的积极作用,还应认识到其有可能带来消极的作用,对5G金融的发展保持客观理性的态度。尤其是,目前各级政府与监管部门在5G金融风险防控的合作机制上存在不到位的地方,甚至可能存在对5G金融的风险重视不够、认识不高、大局意识不强等问题,这些都有可能给5G金融发生潜在风险创造一定的机会。
另一方面,参与5G金融技术开发与技术攻关的所有经济主体,应注重防范5G金融的技术漏洞和业务发展漏洞,加强对5G金融运用过程中的风险预估,做到见微知著,准确把握5G金融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苗头、每一个动态,对5G金融的发展趋势、发展方向及可能遇到的技术瓶颈等做好准确预判,对容易产生或可能隐藏风险的地方,应建立相应的前瞻性机制。此外,随时对5G金融的业务领域进行监控,并对已有监管制度加以修订、补充和完善,与不同参与个体及时共享信息,形成防范合力,筑牢风险管控的“防火墙”,防止金融信息泄露引起连锁反应。
此外,还要重视对用户金融信息及隐私的保护。因为5G金融服务会涉及海量的用户隐私数据,如终端硬件标识、用户的ID、用户的行为偏好等。
尤其是,在日趋丰富的金融场景中,运营商会获得大量敏感的用户身份信息、交易数据,5G金融的大发展,将会使这些隐私数据从相对封闭的系统转移到开放的系统中,并且交互设备也会越来越多。因此,运营商需提供比传统网络更可靠更安全的隐私保护方案,金融机构只有在应用层面采取更加有力的保护措施,才能有效堵塞用户信息的泄露。
二、防范人为道德风险
科技的不断发展,既给相关产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与商业利益,同时也会给不法分子利用科技手段作弊欺诈提供方便。换句话说,高度发达的科技也必然陪伴着较高的人为道德风险。
事实上,在过去移动通信技术相对落后的时代,金融领域的道德风险屡见不鲜,业内员工“监守自盗”的行为,不但给金融机构及金融消费者带来了损失,也给金融市场和社会稳定带来巨大风险。
那么,在5G金融时代应该如何做好人为道德风险的防范工作呢?具体来看,可从四方面入手。
一是建立5G金融信息分层披露制度。即对5G金融涉及的所有金融服务信息进行分类管理,划定一个严格的信息分层掌握标准,并建立不同信息分享群体之间的风险防火墙,避免信息出现交互传输的现象,实现金融信息相互之间的相对保密与安全,实现不同层面的信息消费者或提供者分享不同的信息。
二是建立严格的防范金融信息诈骗的预防机制、及时查处机制及风险化解机制。因为5G的万物互联及高传输速度,一些金融机构内部人员有可能故意将金融信息技术外泄,或与非法组织内外勾结,然后组织研发和模仿5G金融技术,并将其运用于金融诈骗活动之中。金融监管部门应防止出现各种变换“马甲”,防止借金融创新之名行金融诈骗或敛财之实的金融机构对专业知识不足的民众实施欺骗,给民众带来经济损失。
三是金融监管机构在金融准入政策上要定义清楚金融业的边界,避免大型科技企业浑水摸鱼,利用技术优势从事非法金融业务活动。目前,一些金融科技公司既不想拿金融牌照,又想做金融业务,而分类金融牌照既难获批,又消费较大成本,还要受到更严格的监管,所以总是想摆脱监管。对此类企业在政策设计上要加以防范。
四是金融监管机构要防止数据歧视与造假现象发生。随着大量用户信息被采集,而且客户的行为特征也已实现了高度数字化,这就可能让一些金融服务提供机构在数据使用过程中,采取带有歧视性、误导性的行为,如利用用户画像进行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还有一些数据信息提供机构可能会利用系统的漏洞进行造假,侵犯客户的隐私权。因此,监管机构应加强金融机构对信息采集、利用和处理的监管,而金融机构也应做好用户信息采集的检测、审核与预警,杜绝一切信息数据泄漏事件发生。
三、防范参与主体缺位风险
要想把防范5G金融风险的工作做到位,避免5G给金融业及社会经济发展带来障碍,必须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社会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有利因素,形成防范5G金融风险的社会合力,才能真正让监管发威、让监管出成效、让监管上台阶。因此,防控5G金融风险是一项庞大而又复杂的社会系统工作,任何单枪匹马的行为,或者指望靠单一部门或几个部门就能防控5G金融风险,难度较大。
从当前来看,可考虑从两方面来构筑好防控5G金融风险的坚固阵地。
一是央行、银保监会、金融机构及各级政府部门应共同建立防范5G金融风险的组织架构或相关机制,建立监管信息共享平台,签署好5G金融风险共同防范条约,明确各自的职责,做到各司其责职。具体说,就是应加强法规制度的顶层设计,加强行业治理,加强个人信息保护立法,在行政法规上针对不同行业,如工商、税务、金融等建立好本行业信息安全、客户隐私保护的相应制度安排;互联网公司和金融机构应提高行业自律意识,加强对个人信息、用户信息、用户隐私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共同夯实5G金融风险防控基石,防止参与主体缺位。
二是抽调金融监管机构、金融机构、政府职能部门、金融消费者组建一个牢固的社会立体监管体系,利用5G的万物互联及泛在网功能,实现监管信息共享,共同监管5G金融。主要是建立各类严密的风险防范机制,调动全社会所有力量共同打击和预防5G金融的违法犯罪活动,有效净化5G金融推广运用和发展环境,让5G金融真正造福民众,将我国的金融业发展推向更高的水平。
本文摘自《5G金融:科技引领时代变革》,作者莫开伟、陈名银、邱泉。中信出版集团出版
《5G金融:科技引领时代变革》
责任编辑:王超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