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动端
    访问手机端
    官微
    访问官微

    搜索
    取消
    温馨提示:
    敬爱的用户,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会导致页面浏览异常,建议您升级浏览器版本或更换其他浏览器打开。

    开放银行:路漫漫其修远兮

    裕道人 来源:中国电子银行网 2019-08-29 15:51:08 开放银行 2019《报告行长大人》征文第三季
    裕道人     来源:中国电子银行网     2019-08-29 15:51:08

    核心提示银行业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历史巨变。

    2019年7月-10月,由中国电子银行网(微信公众号:cfca-cebnet)主办,《银行家》杂志、今日头条联合主办的“报告行长大人”银行与金融科技行业创新实践文字竞演第三季——“元年与接续 梦想与现实”活动正在火热进行中,以下为热心网友投递过来的稿件。

    没有人能够否认,银行业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历史巨变。

    一边是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技术,推动着金融业迈向新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另一边则是在科技赋能之下,普惠金融数字化趋势愈发明显。如何借助科技力量,实现多方共赢,提升收益,是所有银行业面临的新课题和新挑战。

    反观当下,商业银行正面临着两大极其重要的课题:一个是普惠金融,另一个就是开放银行。

    普惠金融在互联网金融发达的那几年,讨论比较热烈;而今天的主角开放银行的讨论及其相关概念,也是最近一两年才火爆起来。但该话题热度一直高居不下;在最新的半年报当中,开放银行这一词汇或多或少地都在各大银行财报中体现了出来。

    无论叫法如何,“开放银行”这四个字都是绝对的C位。开放银行缘起何处?为什么银行又将之视为救命稻草,开放银行真的能救银行么?

    答案现在还不能确定,但是梳理其中脉络可以发现;开放银行依旧是路漫漫。对于国内银行业而言,开放银行作为重大战略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可谓是路漫漫。

    第一部分,开放银行源起何处?

    2018年对于处于下行周期的银行业而言,并不是一个十分光鲜的年份。这一年《资管新规》出台,去杠杆开始,结束了多年的信贷狂欢。几乎所有银行都提零售转型,而开放银行的概念无疑一颗深水炸弹,炸开了整个银行业看似平静的水面,同时也激荡起了前所未有的涟漪和浪花。

    开放银行的起源

    作为舶来品的开放银行,其概念最早是在2014年被英国的一家银行所提出,随后在本土、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金融机构被尝试。之后,迅速在全球掀起了一场关于开放银行的风暴。

    欧洲银行管理局EBA,将开放银行定义为连接“两个世界”的一场活动。四年之后,开放银行逐步传入中国并为国内银行业所接受,成为了年度“热搜头条”。

    关于开放银行,最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怎么做,而是开发银行的到底是什么?通用的说:通过SDK,API等技术与三方机构实现业务,数据交易等方面的共享。

    提出背景

    开发银行的提出源于整个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巨大转变,而带来的观念和理念的一个转变。过去的十年当中,60后70后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也是金融机构体系服务的主体,这样一群人的特点就是对于线下的网点有高度的认同和依恋:办卡,存款,取钱,理财,保险,缴费等等都在网点进行。

    但是,这样的一个时代正在渐行渐远。随着80后90后甚至00后成为新的金融主力军,伴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兴盛,他们的消费习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使得整个金融的形态和服务体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突出表现为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来银行网点,讨厌线下业务流程的繁琐流程,更加注重了体验和口碑。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银行顺应趋势开发了各自的银行APP,然而打开率却极其低下。据统计,银行APP除了查工资、还信用卡、转账买理财之外,其他的功能很少被使用。结果就是银行APP功能的削减,然而金融的逻辑却无处不在。

    之后银行发现,不是人们不需要银行和金融服务了,而是金融已经深入到各个场景中去了。于是银行开始做了一个个接口,让三方去调用。目的在于输出自身的核心能力,成为一个超级大脑,比如银行的账户,数据支付,理财。

    因此运动式的开放银行,也就在2018年如火如荼的展开。几家代表性的股份制纷纷涉水,如平安银行和浦发银行。银行也纷纷设立了诸如互联网金融部,网络金融等部门,将开放银行视为其重点突围的方向和战略。

    然而高歌猛进的背后,是开放银行并不平坦的道路。

    第二部门:问题的症结?

    一年多的时间里,开放银行无论是规模还是效果都与当初设想的相距甚远。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国内对于开放银行理解和数据开放还存在诸多问题。笔者水平有限,不能一一列举;仅以感触较深的数据和模式进行适当展开,抛砖引玉。

    症结一:数据开放之困

    现实实践当中,很多产品方或者我们常说的第三方,对银行提供的接口本身并没有太多的兴趣,最感兴趣的仍然是数据。这个很好理解,毕竟大数据时代,数据就是最值钱的资产。三方公司希望能够看到用户在银行卡的余额和信贷的情况,这是场景合作的核心诉求。

    数据开放在国外不是问题,因为在国外的开放银行体系中;由于有着完善的法律和监管体系,数据开放是非常重要的开放产品之一。比如西班牙的某银行,对用户数据进行了全面开放包括但不限于用户的姓名,生日,身份证号,甚至连账号的余额和交易数据都能看得到,这是国外能够践行开放银行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这一前提和基础,在国内是不存在的。

    一旦银行的客户数据外泄,不仅会激起客户本能的厌恶和排斥,而且监管对于这方面的要求十分严苛。如果和公司数据进行出售给不法分子将会怎么办?如果这些接口被黑客攻击怎么办?

    这些是银行不能承受之重,宁可不做业务一分钱不赚,银行也不敢也承受如此不可预测的结果。这不能怪银行保守,而是在法律法规不健全下银行的无奈之举。尤其是占金融体系主导的银行更是没精力冒这个险。

    正是在这样的困境之下,国内目前所谓的开放银行并不是真正的开放银行(只是保护色,哈哈哈哈),从当前的情况来看都十分保守。症结二:模式之困

    鉴于目前的数据开放形式和监管要求,银行只是开放了一些数据接口和一些基本功能。按照一般的思路,如果其他开发者也可以调用这些数据,那么对应的生态建立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然而现实中,这是比较困难的。

    要说生态的搭建或者开放能力建设,银行绝对比不过如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巨头。这是无可否认的,毕竟行业还是千差万别。在开放能力方面,银行相对于互联网巨头公司而言绝对处于劣势。

    现实的情况来看,很多银行纷纷拥抱互联网公司,或者更贴切一些是银行通过与互联网和其他机构的合作,进行业务改造和批量获客。当然,未来肯定是开放合作的模式。但是银行做不到像安卓那样,成为一个开源系统,谁都可以去进行设计开放。

    开放银行:路漫漫其修远兮

    反观互联网巨头就不一样,它自身有一个商业生态在里面,每一步的搭建都是围绕这个生态,使其更加完成。开放银行的问题在于这只是纯粹的一个对外的赋能,并没有形成一个闭环,这个就很危险了。很容易出现,你的客户被商户或者三方挖走。

    总结来看,数据开放之困和模式之困,是国内银行拥抱开放银行最大的症结所在。

    第三部分:开放银行开放什么?账户开放

    如果合作方以钱包账户等应用为桥梁,这种开放一般是向场景方输出支付、清算、财务等服务以及融资理财导流等一篮子产品。如果是以虚拟卡形式赋能消金机构,则是开通银行二类户等。

    贷款开放

    即将贷款产品开放给场景方,这是站在银行角度,若站在场景方角度,就是助贷模式。即银行提供资金,三方提供客户和引流服务。这一点见诸于P2P助贷。不过现在,这一模式已经出现了很大的问题,不再被吹捧了。

    其他开放

    当下的实践,银行的科技开放仍以核心系统、业务系统输出为主,风控能力输出为辅,且主要体现在助贷模式中。其他形式的,还在探索和推广当中。

    此外,其他如外延扩大,行业存管、聚合支付等也可视作开放银行模式,对应银行基础账户、存管能力、支付能力的开放。不过,这已经超出了笔者的能力范围和本文的讨论范围了。

    业务瓶颈

    缘起不同,演进路径也就不同。

    其实开放银行的局限性还是非常明显的,以数据开放为主的开放银行模式,一边不断地繁荣金融科技生态,路是越走越宽;另一边如果银行以产品开放为目的,则很容易触及产品自身的天花板——资本充足率制约、风险管理边界等,路就越走越窄了。

    2017年以来,银行为了抢占市场规模,转型零售而加速了贷款开放,助贷市场迎来了空前繁荣。头部互金公司则在监管和现实的需求之下,谋求转型金融科技,开启科技赋能之路。前不久的陆金所,算得上大象起舞了。然而尴尬的是,以贷款开放为代表的开放银行,走到一定程度只会把模式越走越重,资本金和监管的坎无论如何是绕不过去的。

    更何况,资本金补充总有一个限度,重资本几乎成为了经营模式不可承受之重。轻资本转型是现在的重点,开放银行又怎可沿着资本补充之路长期走下去?

    写在最后

    前段时间,招行田行长的讲话成为了行业的热搜:“我们的管理还主要停留在层层加锁、以形式管理代替实质管理的阶段,结果既响应不了客户的需求和市场的变化,也没法真正发挥风险和内部管理效力”。

    这些年,银行业也是被各种事情牵着鼻子走。一边忙着处置不良和贷款清收,另一方面忙着追热点和互联网转型。看似忙碌的外表,实际上却并没有得其法。所有人都围绕着KPI转,从总行到分行到支行,KPI成为了所有银行人不能承受之重。所谓的用心服务客户,面对用户需求、市场趋势,或无动于衷,或有心无力。

    这样的情形之下,极少数人能够静下心来思考。这样的人可谓是寥寥无几,即便有了新想法,且新想法是对的,也缺乏战略自信和战略定力。最终同流为“什么赚钱做什么”、“同行做什么我们做什么”。从这个角度来看,总行的战略最终在运转中变了形,背离了初心。

    总行跟坐船头,跟着潮流走;分行频掉头,累的不如狗;支行摸不透,基层死里搞。

    正如专家所说那样:战略层面转向只是一句话,执行层面掉头则千头万绪,平白衍生出大量的管理问题和协调问题。于是,总行一边在战略层面追着互联网机构转型,一边在执行层面拽着分支机构落地,在杂乱中繁忙,彼此不满意。

    由此可见,开放银行依旧路漫长。开放银行,宣称要把银行开进别人家的APP里,可如果连自家一亩三分地都耕不好,急着垦别人的田不是有问题么?

    作者:裕道人(今日头条创作者)

    责任编辑:王超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

    为你推荐

    收藏成功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