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动端
    访问手机端
    官微
    访问官微

    搜索
    取消
    温馨提示:
    敬爱的用户,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会导致页面浏览异常,建议您升级浏览器版本或更换其他浏览器打开。

    “金融科技”服务“科技金融”的理论逻辑、实践发展及风险应对

    杨伟中 来源:清华金融评论 2019-07-18 09:28:59 金融科技 科创企业 金融科技
    杨伟中     来源:清华金融评论     2019-07-18 09:28:59

    核心提示做好科创企业的金融服务工作,是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的重要内容。

    文/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主任杨伟中

    进入新时代,创新驱动发展成为立足全局、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强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更好地发挥金融科技在赋能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既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必然选择,也是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方向。

    “金融科技”助力“科技金融”的理论逻辑

    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科创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做好科创企业的金融服务工作,是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的重要内容。但囿于科创企业存在显著的“三多三少”特征,且自身发展存在正外部性、不确定性等产业属性,科创企业的融资需求与融资供给存在着多方面错配。与一般企业相比,科创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可能更加突出。除做好政策引导和制度安排外,运用金融科技手段,合理有效发挥其线上化、数字化、场景化属性,可能对缓解科创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有所裨益。

    第一,科创企业自身及其融资特点——三多三少、多重错配

    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课题组调研显示:科创企业存在显著的“三多三少”特征。一是中小企业多、大型企业少。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例,其科技信息服务业中80%的企业为小微企业。二是企业软资产多、硬资产少。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约有65%的发明专利是来自中小企业,更有75%的企业创新和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来自这一重要群体。科创企业拥有的多为知识产权、专利等“软资产”,在价值评估、权利归属、处置流动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银行交易接受的抵押资产多数是房地产、大宗原材料存货等固定资产或者实物资产。三是影响产业发展的因素多,比较成熟的外源融资模式少。企业的比较优势依赖人力资源,核心资产具有不稳定性。企业发展资金主要源于自身积累,信贷、债权等外源融资渠道不足。

    科创企业的金融需求特征与传统融资模式存在多重错配。一是风险错配,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具有高风险性和高收益性特点,与金融机构风险要求错配。二是期限错配,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盈利周期长,与金融机构产品期限错配。三是对象和成本错配,一方面传统金融服务对象遵从“二八定律”,主要为大企业服务,对小微企业的服务不足;另一方面,调查显示,服务小微企业与服务大型企业的贷前流程基本相同,相对于贷款规模,资产管理成本、人员费用成本等因素导致小微企业融资成本高。

    第二,金融科技助力科技金融的特点——线上化、数字化、场景化

    一是线上化,机器代替人工,线上代替线下,实现了金融服务成本大幅度降低。从交易成本看,依托互联网建立的智能化金融服务系统一旦投入,服务每个客户的边际成本递减,甚至为零,这为商业银行打破“二八定律”,服务对价格极为敏感、数量众多的“长尾客户”提供了可能,也为普惠金融提供了成本收益平衡的可能;从运营成本看,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全机构范围内的各类流程资源共享、调配和优化,最大限度降低营运成本。

    二是数字化,多维度、动态化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实现了风险控制能力的提升。从横向数据看,金融科技使更加广泛地利用社会数据成为可能,数据的采集和分析由封闭体系单维度到全社会多维度,显著降低了信息不对称风险;从纵向数据看,科技和金融结合,提升了金融机构的信息收集和生产能力,数据采集和分析由单一环节到实时多环节,使动态洞察客户成为可能,减少了突发性因素造成的风险。

    三是场景化,基于供应链金融,对企业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全流程监控,实现了金融产品与场景的紧密融合。贷前通过模型进行定量分析和比对,降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市场风险和经营风险;贷中、贷后对信贷资金的自偿和封闭运行实行有效监管。同时基于模型精准投放资金,降低生产成本,强调精准滴灌,分散和降低风险,实现了以场景渠道把握生产风险实质,以量化分析实现风险管理创新,以金融科技手段实时监控风险。

    第三,科技金融发展需要金融科技持续提供创新活力

    金融科技“线上化、数字化、场景化”属性的合理有效运用,是金融科技服务科技金融的重要逻辑基础,为科技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线下业务线上化,实现了以“人工智能降成本”,缓解金融服务“融资贵”;线上业务数字化,运用大数据技术线上挖掘客户,实现了“依托外部数据决策”以“主动授信”缓解金融服务“融资难”;传统金融服务场景化,突破物理营业网点限制,以“人工智能”实现融资需求的自动筛选和精准匹配,推动科创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的“广覆盖”。

    金融科技的场景运用——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例

    在现实的实践发展中,特别是具体到实操的场景运用方面,金融科技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发挥其“线上化、数字化、场景化”属性中的一条或多条的组合运用,以作用于科技金融问题的解决。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例,中关村作为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既是新中国科技创新的摇篮和源泉,也是北京科技创新的主阵地。截至2018年底,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2万多家,总收入超过5.8万亿元。中国人民银行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心支行监测显示:在包括金融科技手段运用在内的多种措施的综合作用下,中关村企业贷款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园区内高新技术企业贷款实现了“两增”(贷款余额与户数多增)、“一降”(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低于全市55个基点)、“一低”(不良贷款低于全市0.31个百分点)和“一优化”(信用贷款占比较高)。

    场景一:线上化、数字化属性运用。通过海量内外部信息,用数字化手段为小微企业精准画像,解决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不敢贷”问题。大数据分析主动授信,提升园区小微企业信贷可获得性,破解“融资难”问题;线上标准化业务办理,降低操作成本,破解“融资贵”问题。如某行中关村分行上线基于大数据线上挖掘客户的“小微快贷”产品以来,客户数量增长率超过500%。

    场景二:线上化、场景化属性的运用。以供应链金融模式,实现“产业链+金融链”的融合。围绕核心企业,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自动筛选和风控准入,根据模型测算实时更新授信额度、监控风险。如中关村园区某银行依托该产品向数百家小微企业发放贷款,企业范围覆盖全国31个省市,既实现了普惠金融业务批量发展,也更好地服务了核心企业;供应链上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仅为过去传统模式的40%左右,解决了“融资贵”问题。

    场景三:数字化、场景化属性的运用。中关村园区某银行通过与国家知识产权局下属专业机构合作,批量获取小微企业知识产权的类别、数量、取得时间、当前有效状态等多维度数据,基于对企业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研发投入、密集度、早慧度等方面的综合分析评价,提供信用贷款,解决科创企业因软资产多、硬资产少带来的“贷款难”问题。

    金融科技服务科技金融的局限性及潜在风险

    金融科技在便利金融交易、满足多元化投融资需求、提升金融服务质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方面为科技金融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仍存在问题与隐患。

    第一,金融科技服务科技金融的局限性

    一是企业端数据共享、整合与深度运用不足,“数据割裂”和“数据孤岛”问题仍然存在。金融科技的技术特征客观上对数据的丰富性和多维度提出要求。企业的大量基础数据为政府部门和银行掌握,各数据仓库间仍处于孤立封闭状态,没有实现互联互通,如银行普遍反映无法掌握企业在他行的账户开立和资金变动等信息,也不能直接取得企业用电、用水等数据,一定程度影响风控模型的科学性,降低了服务小微企业的效率。

    二是金融科技的风控要点尚未实现根本突破,线上操作规程受到线下监管要求制约。首先,金融机构很大程度上存在强调担保抵押的传统理念,信用贷款隐含了企业主个人的财产担保;其次,风险定价模型尚未完全投入应用,风险收益补偿和可持续发展机制仍待完善,且出于社会责任或抢占客户的需要,部分业务未实行差别化风险定价;再者,风险追偿核销机制仍采用线下人工、层层审核模式,企业仍面临线下开户、合同面签的强制要求。

    三是金融科技自身存在局限性,核心技术不够成熟,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无论是大数据,还是区块链,目前在理论体系上都存在不完善之处,应用落地还处于实验性阶段。未来对金融效率的改进及对金融体系的影响仍存在不确定性,需要顶层标准为金融科技的规范发展提供指引。

    第二,金融科技服务科技金融的风险性

    金融科技服务科技金融的过程中,如果未得到有效地监管和控制,有可能增大金融风险的传染性、广泛性、脆弱性。

    一是传染性与对网络的依赖相关。金融科技的出现改变了金融服务的运营方式,促进了众多机构之间的数据连接甚至共享,同时也扩大了黑客可以袭击的范围和切入点,系统一旦遭受攻击,网络风险随即可能带来高速且大规模的传染效应。

    二是广泛性与对科技企业的依赖相关。一方面,金融科技企业本身已经成长为影响金融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机构;另一方面,传统金融机构过度依赖科技企业为其提供的技术服务,使金融科技企业将自身行业风险传导至传统金融机构成为可能。

    三是脆弱性与对数据和算法模型的依赖相关。一方面,交易策略的自动化可能引发新型且不可预期的金融市场风险;另一方面,依赖于算法的决策可能会导致更多的市场波动或“羊群效应”,尤其是当数据和基础算法出现错误时,引发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明显增大。

    发展与监管思路

    金融科技的蓬勃兴起,推动金融业态发生深刻变化,并成为服务实体经济、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力量,对金融监管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一是监管体制上,对跨市场、跨行业交叉性金融风险的识别、防范和化解,尚缺乏有效的整体监管设计;二是监管手段上,缺少实现穿透式监管的技术措施,金融科技产品具备业态混合化、产品复杂化、运行暗箱化等特点,给金融监管技术及人才带来挑战;三是监管标准上,对现行规则的适用性带来难题,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科技前沿领域难以适应现行的法律法规。推进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实现金融科技更好服务科技金融,需要在创新发展与有效监管间寻找平衡。

    一是坚持包容创新的理念。总体来看,金融科技的发展呈现“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趋势。应坚持科学的开放包容态度,引导金融科技在金融领域合理应用,不断增强服务实体经济和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注重以高效化合作解决数据共享之困、技术应用之困。以科创企业信息共享为突破点,着力畅通数据共享渠道,立足国家战略、金融业发展和企业需求,找准核心技术与应用平台的结合点,加强重大科技成果的增值应用,实现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

    二是坚持金融科技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以服务实体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和根本遵循,运用科技手段破除金融发展瓶颈,降低金融服务门槛,提升金融风险防范水平,强化金融普惠能力,为实现金融高质量发展提质增效,使科技创新成果更好地惠及民生。同时要对金融科技的本质保持十分清醒的认识,对打着金融科技名义的非法金融活动零容忍。

    三是坚持以监管科技规范金融科技。作为金融科技产业发展位居全球前列的国家,中国应当尽早谋划监管科技,切实防范金融科技风险。在监管导向上,坚持开展金融活动必须持牌经营的原则,依法依规将金融科技纳入监管,强化金融科技活动合规管理。在顶层设计上,拟订整体监管框架,消除监管真空和套利空间。在监管制度上,完善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统一线上线下业务监管标准,实施全流程、实时、穿透式整体监管。在标准制定上,构建全覆盖的统计监测和风险监测体系,推出行业统一适用的数据规范和数据交互标准,树立全球使用的技术标准和监管标准,发挥中国金融科技的引领作用。

    本文刊发于《清华金融评论》2019年6月刊


    责任编辑:Rachel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

    收藏成功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