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动端
    访问手机端
    官微
    访问官微

    搜索
    取消
    温馨提示:
    敬爱的用户,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会导致页面浏览异常,建议您升级浏览器版本或更换其他浏览器打开。

    金融科技变局:高流量成本引挑战 监管促业务合规

    陈植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18-12-26 09:56:38 金融科技 流量 金融科技
    陈植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18-12-26 09:56:38

    核心提示我们已经见过P2P行业的动荡,再也不想看到金融科技输出产业面临同样的遭遇。

      原标题 金融科技变局:高流量成本引经营挑战 监管“降临”促业务合规

      在行业动荡洗牌潮起与监管趋严的共振下,2018年越来越多互金平台开启了金融科技输出的转型征途。

      “毕竟,金融科技输出既能帮助互金平台创造新的业务收入增长点,又能开发助贷模式,绕开P2P监管同时获得新的消费金融业务增长空间。”一家金融科技输出平台负责人向记者坦言,最先拓展金融科技输出业务的,主要是蚂蚁金服等大型互联网金融平台,但在2017年底相关部门出台现金贷整治措施后,不少现金贷平台在今年初纷纷涉足金融科技输出业务(向中小银行或持牌消费金融机构提供获客服务为主),到了6-8月行业动荡洗牌潮褪去后,不少决定良性退出的P2P平台也纷纷加入这个领域。

      他们的金融科技技术输出服务范畴,也从获客服务,扩展到风控、贷后管理、运营系统搭建等层面。

      “何况,近期360金融、品钛等金融科技输出平台相继赴美上市,也让他们看到业务转型的春天。”这位金融科技输出平台直言。

      不过,金融科技输出产业看似发展前景广阔,但未必是一块“好啃的骨头”。

      多位金融科技输出领域人士向记者坦言,不少金融科技平台输出金融科技技术所造成的业务规模相当有限,以中小银行为例,不少金融科技平台与他们开展技术输出合作所创造的业务规模不足5亿元。究其原因,多数中小银行对消费金融贷款坏账率有着很高的要求,比如必须将坏账率控制在1%-2%以内,若金融科技平台按照这个坏账率考核标准开展获客服务,一方面能向中小银行提供的潜在用户数量有限,有时在1万名用户里,能达到银行放贷要求的只有10多位,导致整个金融科技输出业务规模有限,另一方面运营成本将会很高,甚至导致入不敷出。

      “尤其在当前流量成本日益高涨的情况下,金融科技平台如何在获客服务环节迈过盈亏平衡点,面临着较高的挑战。” 上述金融科技平台负责人向记者直言。

      记者多方了解到,为此不少金融科技平台智能先通过P2P业务盈利,对金融科技输出业务亏损进行“补贴”,但他们自己也知道这种利润补贴做法未必能持续很久,一方面监管趋严正令整个P2P业务利润率走低,另一方面金融科技输出领域竞争日益激烈导致价格战四起,令整个金融科技业务实现盈亏平衡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但这是当前互金平台最有可能取得成功的业务转型方向,大家只能硬着头皮冲进去,寻找自己的可持续业务模式。”上述金融科技输出平台负责人向记者坦言。

      在浅橙科技联合创始人兼执行副总裁朱磊看来,金融科技输出产业要摆脱“赔本赚吆喝”的困局,关键在于赋能中小银行等持牌金融机构提升零售信贷业务运营能力同时,尽早形成规模效应,从而引领金融科技产业从纯粹的技术输出收费,向产品联合研发获取业务利润分成等更高业态蜕变。

      “风控技术再好,贷后管理技术再强,若前端获客业务无法产生足够的规模效应,整个金融科技产业就会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局,这也是当前金融科技产业必须解决的发展瓶颈。”他直言。

      金融科技业务模式

      可持续性待解

      “今年涉足金融科技输出的互金平台增加不少。”一位国内大型金融科技平台负责人向记者感慨说,金融科技输出平台数量的迅速增加,正带来整个业务模式出现一系列新变化。

      以往,很多金融科技平台在向中小银行输出风控、获客、运营系统、贷后管理等技术时,总能说服银行先支付一笔技术使用费用,但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他发现越来越多金融科技平台已经不再提及“前端收费”,先将技术无偿交给中小银行使用,转而按照业务实际发生量收取相应费用。

      事实上,这种后端收费标准也随着市场竞争加剧而呈现价格战趋势。记者多方了解到,以往中小银行向金融科技平台查看借款人是否属于黑名单范畴,按件支付5-6元调取费,如今这个价格已降调至4-5元,甚至有些金融科技平台开价降至4元以下。

      “这令金融科技输出产业经营压力日益严峻。”这位负责人向记者直言。今年以来流量成本大幅增加,正令越来越多金融科技平台发现自己正处于赔本赚吆喝的尴尬境地。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若一家中小银行给予的一年期贷款年化利率约在14%-16%,按照贷款额平均1万元计算,即贷款利息收入为1400-1600元,而银行通常会拿出400元左右用于获客开销。但事实上,随着流量成本日益高涨,目前很多金融科技平台的有效获客成本差不多在每人600-700元,导致整个业务未必赚钱。

      “所以现在很多金融科技平台都不大敢直接在互联网投放广告获客,因为流量费用成本太高了。”一家金融科技平台业务总监告诉记者,近期他们将广告投放重点放在垂直型电商平台,以及与拥有巨大自有流量的消费服务场景方开展业务合作——因为后者流量成本相对较低,间接降低平台有效获客成本300-400元,确保其向中小银行提供的获客服务实现盈利。

      记者了解到,不少金融科技平台则加大与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金融科技输出合作。毕竟,多数持牌消费金融股公司的消费金融贷款年化平均利率超过22%,一方面能向金融科技平台给予相对丰厚的获客费用,另一方面前者对坏账率的要求较银行相对宽松,还能形成更大规模的获客导流效应,进一步形成规模效应,从而通过这部分业务盈利补贴中小银行金融科技输出的亏损缺口。

      在朱磊看来,要真正迈过金融科技输出的盈亏平衡点,关键在于为每个借款人找到合适的贷款机构,从而最大限度分散经营压力。

      “我们为此开发了一个基于人工智能的搜索匹配引擎,一方面能根据贷款申请人的个人信用状况、借款额度、期限以及所能承受的借贷利率上限等资料,寻找相应的贷款金融机构,另一方面也会根据不同持牌金融机构风险偏好与客户类型选择侧重,寻找相应的借款人,若两者相匹配,这个引擎就会自动将用户贷款需求传递给相应金融机构撮合信贷交易。”他透露。

      朱磊坦言,它能否带动金融科技输出产业创造更大的规模效应与产品联合研发操作空间,关键在于平台能否通过打通不同消费场景获得低成本的流量,这对金融科技平台业务模式可持续性至关重要。

      从严监管步步逼近?

      记者注意到,随着今年以来金融科技输出产业迅猛发展,相应的金融监管也随之悄然提速。

      “当前不少地方银保监局相关部门要求辖区内银行需证明自己在金融技术合作过程拥有自主的风控体系与风险定价能力,且相关贷款资金流向有迹可循。”上述国内大型金融科技平台负责人透露。他听说今年以来,数家中小银行由于缺乏零售贷款风控基础,被当地金融监管部门叫停了金融科技合作业务。

      在他看来,目前相关部门最担心的,是这种金融科技合作存在“黑盒子”问题,即银行拿到所谓的坏账兜底协议,就将风控流程与风险定价“外包”,也不跟踪贷款资金的具体流向,导致银行资金安全风险巨大。

      但多位金融科技平台人士向记者透露,目前他们遇到的更大监管压力,则是不同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对贷款年化利率上限36%的界定存在分歧。比如部分金融科技平台在提供金融科技输出服务时,会通过相关融资担保机构与银行签订一份贷款担保协议(通过对银行信贷坏账进行兜底,提升金融科技输出的成功率并获取更高的业务利润分成收入),在实际操作过程里,借款人通过金融科技平台向银行申请贷款时,则需另外支付相应的担保费用。但这些地方金融监管部门认为这笔担保费应纳入综合贷款利率上限36%范畴,导致金融科技平台整个金融科技输出服务“入不敷出”,只能选择退出离场。

      记者多方了解到,近期个别地方金融监管部门要求辖区内中小银行严控通过金融科技输出合作渠道所开展的异地贷款规模,即异地贷款额度不得超过银行消费金融贷款总额的10%-20%,再度引发金融科技行业的震动。

      “这意味着金融科技平台与中小银行的开展金融科技合作的业务规模将受到较大限制,甚至可能引发不少中小银行忌惮相关政策进一步收紧,而暂缓与金融科技平台的技术合作。”上述国内大型金融科技平台业务总监向记者坦言,如今他们最担心监管措施日益趋严,正令金融科技输出产业正重蹈此前P2P行业的发展轨迹——从野蛮成长向动荡洗牌蜕变。

      “坦白说,我们已经见过P2P行业的动荡,再也不想看到金融科技输出产业面临同样的遭遇。”他感慨说。

    责任编辑:王超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

    为你推荐

    收藏成功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