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梳理一下一个都市白领一天之内可能产生的移动支付行为,或许我们便能理解某些第三方支付和互金平台曾经面对“老大哥”银行的自负从何而来。
通勤:无论是地铁乘车App进站、网约出租车到目的地支付,或者干脆付租金使用共享单车,一睁眼产生的第一笔支付往往便从相关软件的支付通道划走了。
三餐:早餐可以在咖啡厅、便利店,甚至路边摊扫二维码支付购买,午餐叫一份外卖用移动支付转账,晚餐去超市买菜解决,付款往往仍然使用第三方支付渠道。
杂费:这些杂费包括但不限于网购支付、手机充值、公共缴费等支出,绝大部分都可以在很多移动支付App当中找到付款渠道。
通过梳理以上场景不难发现两件事:第一,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可大致理解为C端需求)的金融(支付)行为无处不在;第二,这些日常发生的金融行为其背后的平台和工具无迹可寻,因为用户有可能一整天都不打开那些移动支付App,但支付行为依然可以无障碍地进行。
而另一方面,银行业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面临的种种问题,如银行App活跃度过低、在金融场景竞争中落后等,目前也有可能通过借鉴移动金融“无界+无形”的运营经验来探索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这也就是为什么2018年被称为“开放银行元年”的原因,今年年内,浦发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等数家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纷纷上线开放银行平台和产品,更多的银行已将开放银行计划提上日程,同时民营银行当中,上海华瑞银行在去年推出的“极限SDK”产品,就已经将API端口嵌入合作伙伴的平台,开放了部分产品和服务。今年10月18日,湖北首家民营银行众邦银行推出了“众邦银行开放平台”,成为华中地区首家上线的开放银行平台。
对于民营银行来讲,缺乏线下网点和客户资源是一种多么痛的领悟自不必言,此时进军“开放银行”便不失为一种“化整为零”的曲线救国之道:突破传统物理网点限制,将单个业务嵌入各种场景,最终实现“在别人的场子里开银行”。而对于传统银行而言,网点“瘦身”转型的议题也在近一段时间被屡屡提及,有业内人士认为,经过未来移动互联网进一步提速、5G网络普及的过程后,银行业可能会跨越基于实体网点与设备的智能终端建设时代,直接进入“手机即网点”的大移动时代。
在“手机即网点”的想象中,银行业务也可以达到一种“你看不见银行,银行却无处不在”的境界,将银行服务铺在金融需求体系的底层基础上。正如众邦银行监事长刘飚在“众邦银行开放平台”发布会上所介绍的,“简单来说,就是银行变‘没’了,但它并没有消失,而是融于线上金融交易的每一个环节,并真正从客户服务进化为用户服务,从封闭业务进化为场景服务。”
随着开放银行体系的建立和未来进一步完善,银行将拥有更多的数据和流量入口,更容易通过大数据分析对风险进行管控,也更容易实现产品销售与运营的业务闭环。而这正是目前一些互联网巨头在零售金融市场中部分优势的来源,因此有理由相信,如果银行业逐渐缩小科技层面上的差距,未来在开放银行战略的引领下,银行将重新引领金融发展创新的潮流。
责任编辑:Rachel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