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转型的道路上,金融机构出现明显分化,大型金融机构优势凸显。相比之下,中小金融机构由于客户规模品牌、技术储备等劣势,无法像大型机构一样与BATJ等互联网巨头展开合作、开设科技子公司或者大量进行外部科技服务采购,在金融转型上渐有落后之势。目前,中小金融机构智能化基本依靠“外援”,如外部金融科技企业和处于科技前沿的金融机构等。如何降低风险和成本,成为其选择合作对象和方式的重要考量。
头部效应凸显
深圳在全国率先设立了“金融科技专项奖”,从日前披露的相关评选结果来看,奖项大多被大型金融机构摘得,平安系、招商系优势明显。这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金融机构智能化转型的一大趋势,即头部效应越趋明显,大型金融机构优势突出。
目前来看,大型金融机构智能化途径主要有三种:一是以中国平安为代表的开设科技子公司,探索“金融+互联网”新业态;二是金融机构自上而下推进金融转型战略,提供与业务紧密相关的服务解决方案,同时寻求与外部科技服务企业的合作;三是以中行、建行、农行为代表的大型金融机构与互联网巨头强强联合,共同打造金融科技生态,尝试构筑一种新型的竞合关系。
今年以来,平安集团科技价值红利不断释放。年报显示,2017年平安的专利累计申请数高达3030项,较年初增长262.0%,涵盖人工智能、区块链、云、大数据和安全等多个技术领域。此外,平安系已孵化出四家企业,包括平安好医生、陆金所、平安医保、金融壹账通,总估值超过400亿美元。其中,平安好医生于5月4日登陆港股市场。
科技板块价值逐步体现的背后,是不断加码的科技投入。中国平安首席信息执行官陈心颖指出,中国平安过去十年在科技方面投入了500亿元,去年投了70亿元,每年都会按照收入1%的比例去投入,接下来十年至少投入1000亿元。
华南一位股份制银行科技部高管表示,只有少数机构会成立科技子公司,平安模式更难以复制。“上百亿的科技投入,有多少金融机构能掏得起。即便有这个资金实力,也很少有机构会这样下血本进行自主开发,并做到行业前沿。大部分金融机构采取的是第二种做法,提供基于场景的金融解决方案,同时进行外部技术采购。”
通联数据首席科学家蒋龙称,一般来说,大型金融机构从上到下推进金融科技战略,从基础设施开始,搭建专业的团队,提供与业务紧密结合的金融创新服务。他说:“科技发展太快了,触角也越来越广,金融机构凭借自身力量很难全面覆盖,在延伸和交叉领域,都需要寻求外部公司的合作。”
“我们有自己的金融科技服务团队,主要从事基于业务场景需求的金融产品开发和技术迭代。底层技术会交由外部科技公司来供应。”太平洋产险深圳分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太平洋产险深圳分公司的“太好保”团车业务风险管控获深圳金融创新奖一等奖,截至目前,其进行风控管理的车辆近1万台,公司整体赔付金额减少了7352万元。
除此之外,强强联合也成为大型金融机构寻求科技转型的重要渠道。从阿里巴巴、蚂蚁金服与建行开展战略合作,到京东与工行签署全面合作协议、百度与农行达成战略合作,再到腾讯与中国银行共同组建“金融科技联合实验室”,4家大型互联网公司与4家大型银行各自完成结对合作。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指出,互联网巨头和大行强强联合具有明显的互补关系。如在最为核心的信贷业务方面,大型商业银行资金成本较低,从业者素质较高,风险管理经验丰富,在提供大额和中长期贷款方面具有优势;互联网公司流程简单快捷,客户体验较好,应用场景丰富,在批量业务和信息搜集处理方面优势明显,更擅长提供小额贷款。
小机构依赖“外援”
微众银行创新研究负责人姚辉亚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目前二三线城市客户的金融需求未被充分满足,这些区域的金融机构也面临诸多挑战。以中小银行为例,伴随客户群移动化、年轻化、线上化和碎片化,已经没有办法通过传统方法进行获客,同时还面临互联网金融的跨界冲击、大型金融机构的挤压。“在这种背景下,中小金融机构智能化转型刻不容缓,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科技升级成本高、周期长,中小机构难以负担。”
某股份制券商银行分析师指出,中小金融机构的客户规模、服务手段、方式、品牌、技术储备等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大机构。既无法与BATJ等互联网巨头展开合作,又缺乏资金和人力开设科技子公司,甚至在科技服务外部采购上也捉襟见肘。
目前来看,中小金融机构智能化基本依靠“外援”,包括外部金融科技企业和处于科技前沿的金融机构等。合作过程中,如何降低风险和成本,是其选择合作对象和方式的重要考量。
蒋龙说:“以我们的观察,大金融机构愿意付出成本,承担风险去尝试,将一些最新科技应用到业务中。相比之下,中小金融机构更倾向于选择验证过的成功模式来开展智能化转型,不会主动冒风险做大规模尝试。中小机构非常愿意寻求外部科技公司的帮助,尤其是跟大型金融机构有合作经验的科技公司,在实施过程中也尽可能采取云服务的方式,这样成本更低。”
科技能力突出的金融机构也在不断进行科技输出。以微众银行为例,其推出的基于SaaS+模式的“微动力”开放平台项目,支持客户远程在线开立微众银行Ⅱ类户并定向绑定合作银行Ⅰ类账户。“这种合作模式下,理财销售收入、发卡行手续费收入归合作行,微众银行仅收取小比例的平台费,有利于帮助中小银行建立新的获客和活客模式。”姚辉亚称。
“我们和中小银行沟通后发现,他们对这类合作方式很感兴趣,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能够通过低成本迅速构建产品能力,在某些方面达到与拥有前沿技术的金融机构同等的科技能力;二是这种模式下试错成本非常低,即便退出合作也不需要付出多大成本。但如果是自建,有可能投入几个亿最后做不起来,代价就很高。”姚辉亚指出。
某股份制券商银行分析师认为,中小金融机构过多依赖外援也有一定风险。一方面,采购的外部科技团队对应用场景和业务了解不深入,导致科技对业务的赋能不足;另一方面,外部金融科技平台所承诺引流客户量未能兑现,银行投入费用未能产生预期效果。
差异化发展道路
蒋龙指出,技术的应用正在缩小中小金融机构与大型机构的差距。如大资产管理机构会有很多研究员,但是建立一个庞大的研究所成本是很高的,而通过借助智能投研系统,中小机构也可以更高效、更全面地展开投资研究。
兴业经济研究咨询股份有限公司金融同业研究负责人孔祥认为,科技对金融的服务在银行体现得尤为明显。负债端方面,可以通过金融科技导流。此前传统机构多是通过线下获客,人力成本高,线上场景令低成本获客成为可能。资产端方面,可以扩大客户服务能力。以往银行只能覆盖少量资质比较好的客户,其余客户需通过更高成本的渠道融资,现在可以通过大数据构建清晰客户画像和进行比较细化的资产定价,提高客户覆盖能力。
浙商银行原行长刘晓春日前在“第五届金融科技外滩峰会”指出,当前金融科技发展到了瓶颈期和转折期,金融机构对金融科技的应用到了2.0时代,现在应该是金融主导,而不是科技带领,科技要为金融实现金融价值服务。前阶段大家更多关注的是产品端的创新,但银行接下来对科技金融应用的关键是内部管理和运营。“内部管理不仅仅是操作流程的问题,还有资产负债管理,即按照资产负债管理要求,能不能放这笔贷款。金融科技真的要想达到颠覆原有银行的文化、流程、逻辑,在于科技的全方位应用,而不仅仅是客户端的或是产品端的应用。”
“智能化转型过程中,中小机构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股东背景通盘考虑,机构在发展金融科技要实事求是,基于自身情况出发。以银行为例,金融科技降低获客营运成本的同时,也会增加一定的负债成本,每个银行应根据自身资产负债结构情况去做权衡。”孔祥指出。
蒋龙强调,中小金融机构应当根据自己的特色来选择路径,在特定的业务上,针对特定的用户群体形成竞争优势。
分析人士认为,中小银行在金融科技的发展经常“随大流”地建造系统,目的是不落后于同业。实际上,中小银行的长项不在科技,无论是采取自建还是借力的模式,都无需过度追求技术创新;深耕本地的业务经验才是中小银行的优势。此外,多年积累的行内数据以及通过外部社会资源获取的数据也是银行核心资源,如何将业务-技术-数据深度融合,是中小银行发展金融科技应思考的根本问题。
责任编辑:方杰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