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联合近百家商业银行携手举办的第十三届中国电子银行年度盛典,将于2017年12月7日在北京举行。本届盛典主题为“科技赋能金融 智慧引领未来”,届时,近百家银行电子银行部、网络金融部和科技部相关领导,以及金融科技公司、学术研究界的大咖将齐聚一堂,共谋智慧金融的发展之策。
智能投顾是基于现代投资组合理论,结合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在线投资顾问服务模式。2017年,智能投顾的市场规模预计高达达397.5亿元。随人工智能的兴起,智能投顾成全球热点,中国电子银行网值此年度盛典,根据智能投顾调研数据,以行业宏观视角,重磅发布对智能投顾的研究发现与测评结果。
一:中国智能投顾市场规模逐年递增
智能投顾于2010年兴起于美国,同年可以看到中国创业公司试水智能投顾领域的身影。2016年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智能投顾的概念逐渐走入大众视野,受到广泛关注,国内涌现了各种智能投资理财平台。2016年年底,银行陆续上线智投产品宣告加入智能投顾大潮,至此传统金融机构和互联网第三方公司纷纷发力智能投顾领域。预计2017年智能投顾的市场规模达397.5亿元,且保持逐年递增的增长速率。
二:中国智能投顾市场分类和业务模式
国内的智能投顾服务提供机构按派系可分为传统金融机构系、互联网金融公司系和创业公司系。其中,传统金融机构又可拆分为银行系和券商系。
业务范围、组织架构、发展模式等因素共同决定了各派系自身的特点及优势:由于银行负责工资卡管理,所以银行系在资金入口端掌握一定的资金和数据优势;券商的投研部门属专门的一级部门,而银行大多是一级部门下面的一个团队,所以券商系在人员和资源配置上有先天优势;互联网金融公司注重智能投顾的引流效果,更看重流量对自身金融生态体系的整体贡献;创业公司系大多以技术起家,面对日益增加的C端获客成本,部分创业公司选择了对新技术高度敏感的B端客户为主要服务对象。
总体来看,在收入方面,中国智能投顾的盈利模式以收取申购赎回费和管理费等为主;在成本方面,包括但不限于产品研发成本、产品对接成本、人力成本、营销成本和牌照成本等。在产品选择方面,由于中国的 ETF市场尚不成熟,所以中国智能投顾企业采取了不同于美国以ETF为主要投资标的的运作模式,即均以公募基金为主要投资标的。在投资门槛方面,各派系也不尽相同:银行系智能投顾起投额为5000至20000,互联网金融公司系起投额为5000,创业公司系起投额为5000。从用户投资角度来看,用户在银行系智能投顾产品上的平均投资额为5万,在互联网金融公司系上的平均投资额为6至7千元,在创业公司系智能投顾产品上的平均投资额为3万。
三、智能投顾流程简便,风险均衡
智能投顾能否取代传统投资顾问,一直是备受争论的话题。高水平的智能投顾和传统人工投资顾问之间的区别集中体现在标准化程度、个性化程度、自动化程度、标的分散度、专业度、科技应用度、起投额(投资门槛)、投资费率、反映能力、互动效果和业绩直观性等方面。在高水平智能投顾和传统投顾二者的比较过程中,高水平智能投顾的优势逐渐凸显,即:更容易吸引新客户,更快的用户上手过程;人工成本的有效降低;打破地域和时间的局限;避免短视投资,理性选择,规避情绪;配置分散化,注重风险均衡,增强投资决策过程的承受力;削弱教育不平等带来的投资局限性;服务门槛的降低,推动金融普惠;投资流程简单化和直观化,有利于用户体验的提高。
注:文内部分调研数据由艾瑞提供
欲了解更多关于智能投顾宏观现状的测评和调查结果,敬请关注中国电子银行网于12月7日在京举行的“第十三届中国电子银行年度盛典”。长按/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关注年会直播页面,届时观看视频直播。
责任编辑:松崎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