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金融行业早已开始被互联网金融(Fintech)玩家所撼动,而其中的财富管理领域作为历史最悠久的金融行业,也迎来了新的挑战者。
金融行业的新玩家通过将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等技术运用到财富管理领域,实现自动化资产组合配置,也被称为机器人投顾(RobotAdvisor),进而被称为智能投顾(Robo-advisor)。这些智能投顾的新兴玩家提及最多的字眼包括现代投资组合理论、ETF、大数据、自动化和税收优惠等。
智能投顾最早出现于美国,作为行业先锋的智能投顾玩家都成立于2007~2008年前后。经过接近10年的发展,美国的智能投顾行业已经初具规模,像Wealthfront和Betterment这样的行业龙头管理资产规模也分别达到46亿美元和73亿美元。中国的智能投顾公司从2014年开始快速发展,新兴玩家不断涌现。
智能投顾“神”在哪里?
同传统的财富管理行业相比,如此火爆的智能投顾究竟改变了什么?
首先,财富管理业务的流程被简化,效率大大提高。传统的财富管理从获客、收集客户信息、设定资产管理目标,到具体配置资产、资产组合再平衡、风险收益目标的回顾等环节,通常都需要投资顾问和客户的接触,客户可能需要填写冗长的调查问卷。但智能投顾可以将这些流程简化,最简短的问卷调查可能只包括3~5个问题,即使较长的也只有20个问题左右。
第二,提供的财富管理产品大不相同。虽然一些传统金融机构旗下的智能投顾业务分部也会推荐配置共同基金,但整体上看,新兴的智能投顾公司提供的资产配置建议主要标的仍然是ETF,低交易成本是主要考虑。
第三,财富管理服务的佣金费率被大幅降低。由于智能投顾公司通过全自动化的客户管理服务流程能够节约成本,同时ETF产品手续费也更加低廉,因而其提供的产品佣金费率也更便宜,例如美国的传统投资顾问通常收取的佣金费率超过100个bps(基点),而Wealthfront在25个bps。
第四,财富管理领域的门槛被降低。和传统金融机构不同,智能投顾公司主要瞄准财富管理领域的“剩余市场”,更低的投资门槛也成为这些玩家的主要揽客手段之一。其中,传统金融机构旗下的智能投顾业务分部往往相比纯粹的智能投顾公司要求更高的投资门槛,例如先锋基金旗下的VanguardPersonalAdvisor、嘉信旗下的IntelligentPortfolios和贝莱德旗下的FutureAdvisor要求最低的投资门槛在5000~50000美元不等,而Wealthfront只要求500美元的投资门槛,Betterment甚至是零门槛。
智能投顾为何此时爆发?
智能投顾来势汹汹,背后驱动行业增长的核心力量到底是什么?总体而言,技术的成熟、大众富裕阶层的崛起和金融市场的繁荣是最重要的三点因素。
首先,技术是智能投顾背后的重要支撑。事实上,智能投顾最传统、最核心的算法部分可能只涉及投资组合理论等内容,但现在的智能投顾已经越来越多地引入领先的数据挖掘技术和量化模型,此外,由于需要对客户的信息进行更加深入的甄别,人工智能也成为越来越核心的技术壁垒。以Wealthfront和Betterment这样的领军公司为例,核心团队中都包括出身硅谷的顶级工程师。
其次,随着财富累积,居民部门特别是大众富裕家庭财富管理需求不断增长。由于低佣金和低门槛的特点,智能投顾对于“长尾客户”,即可投资资产总规模较小的大众富裕阶层更具吸引力,这部分目标客户恰好是传统金融机构的剩余市场。
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BCG)统计,截至2016年,全世界的私人财富中有53.3%掌握在可投资资产低于100万美元的投资人手中,总规模达到89万亿美元,如果将这一阶层定义为大众富裕阶层,西欧、北美和亚太地区合计拥有接近80%的大众富裕阶层财富,这一目标市场的增长为智能投顾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
再次,金融市场的繁荣,特别是ETF市场投资品种的多样化,为智能投顾提供了更多可供选择的投资标的。ETF作为一种严格跟踪指数的金融产品在海外市场风行已久,通常被免于征收印花税,从而拥有较低的交易成本,也因此成为智能投顾可供选择的最好标的。
美国是ETF市场最发达的国家,根据美国投资公司协会(ICI)数据,截至2016年底,全球ETF市场总规模达到3.5万亿美元,其中美国国内的ETF市场接近2.6万亿美元。美国ETF市场繁荣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其股市有效性较高,被动投资更加受到欢迎;另一方面原因是,美国股市自2009年以来已经经历了长达8年的大牛市,盯住股指本身已经成为了一种很好的投资选择。
但在中国市场,由于A股市场的有效性欠佳,内幕消息往往仍然能够获利颇丰,被动投资的理念并不受欢迎。目前,沪深两市共有129只ETF交易,对比其他亚洲主要交易所而言,这一数字显得太少,东京、中国香港、韩国交易所分别有234只、156只和283只ETF上市交易。ETF市场的不发达使智能投顾本身的成本优势难以发挥出来。
智能投顾是财富管理市场的搅局者吗?
2015年之后,美国的智能投顾市场发生了一些变化,大型资产管理机构和经纪商纷纷开始进入智能投顾行业。
中国的传统金融机构也正在进入这一市场,商业银行、基金公司和证券公司都开始通过收购和内部研发的形式推出自己的智能投顾产品。
那么智能投顾市场的玩家是财富管理市场的搅局者吗?目前看来,传统金融机构似乎并不落于下风。
第一,智能投顾和传统财富管理机构的目标客户群并不冲突。如前所述,智能投顾公司瞄准的目标主要是财富管理市场的长尾客户;而由于固定成本较高,追求规模经济,传统财富管理机构的主要精力放在可投资资产较大的高净值人群,目标客群并不冲突。例如,招商银行2016年12月推出的摩羯智投服务门槛为2万元人民币,而其面向高净值人群的私人银行服务门槛为1000万元人民币。
因此,智能投顾实际上影响最大的并不是那些定位于高端客户的传统财富管理机构,而更可能侵占的是在线经纪商等服务大众富裕阶层的机构的市场份额。这些在线经纪商已经意识到了危险并开始进入智能投顾。
第二,同其他被互联网行业颠覆的传统行业有所不同,财富管理行业的属性决定了目前人工服务仍然必要。根据PhoenixMarketingInternational的一项调查,只有三分之一的受访者愿意使用完全电子化的投资顾问服务。事实上,智能投顾的玩家也已经开始从纯粹“模型”走向“人+模型”,而一旦需要人,成本就将大大提升,智能投顾的优势又将缩小。
第三,庞大的客户基础和分销网络导致传统金融机构更加容易获客。虽然传统金融机构在智能投顾市场上是后发者,但凭借其庞大的客户基础和分销网络,这些传统机构的智能投顾业务在规模上很快超越了原有的玩家。
第四,传统财富管理机构能够为客户提供除资产管理外的多种附加服务,从而增强自身的竞争力。附加服务包括抵押贷款融资、家族信托计划、设立公益基金等。对于大众富裕阶层而言,可能附加服务并不重要,但随着客户财富的不断累积,未来会产生多种理财需求,而这些对于传统金融机构而言显得更加得心应手。
第五,传统金融机构的智能投顾业务能够产生协同效应。传统金融机构的产品条线较为丰富,这能够与智能投顾业务产生良好的协同效应,例如先锋和嘉信之所以会成为最早涉足智能投顾市场的玩家,很重要原因在于其旗下的ETF业务能够借此而获得更大的发展。
最后,监管导向目前更加有利于传统金融机构。和传统金融机构相类似,智能投顾公司同样容易受到监管的影响。虽然现在各国金融监管部门对这一新生事物都相对友好,但整体上看各国的监管部门都和传统金融机构更加熟悉,监管政策也更加有利于传统金融机构,这为智能投顾公司埋下了监管风险。例如在中国,部分地方金融办规定,如果智能投顾机构从个人投资者募资投向信贷类产品,则视为类P2P机构,而近期中国的监管部门陆续出台措施规范P2P相关业务,这都可能为智能投顾机构的展业带来不便。
综合看来,智能投顾行业的勃兴目前并不会对传统金融机构构成威胁,整个智能投顾行业的竞争格局也呈现出“以大为美”的特点。而具备了庞大的客户基础、强大的分销网络、丰富的附加服务、潜在产品协同效应和监管相对友好的传统金融机构目前更加可能在这场竞争中胜出。
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金融机构可以无视这一新兴事物,恰好相反,智能投顾能够帮助这些“大象”服务到那些此前的空白市场,从而更有可能在这些客户拥有更多财富之后成为这些机构更为重要的客户,走入其私人银行部门。
(作者系长江商学院金融学教授、杰出院长讲席教授、MBA项目副院长)
责任编辑:Rachel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