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动端
    访问手机端
    官微
    访问官微

    搜索
    取消
    温馨提示:
    敬爱的用户,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会导致页面浏览异常,建议您升级浏览器版本或更换其他浏览器打开。

    日本支付体系探秘:不一样的“第三方支付” 绕不开的索尼大法

    Tonny说 来源:移动支付网 2017-07-18 10:59:35 日本 支付 金融科技
    Tonny说     来源:移动支付网     2017-07-18 10:59:35

    核心提示归根结底还是那句话:向索尼大法势力低头。

      不一样的“第三方支付

    日本支付体系探秘:不一样的“第三方支付” 绕不开的索尼大法

      支付是一个非常大的话题,要一次全部写完的话,按照我的懒癌严重程度,估计一辈子都写不完了。但是又非常想给大家介绍一下日本的支付体系,包括法律,历史,现状,未来等方面。尤其是适应了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便利以后,在日本无法享受类似的体验带来的挫折感之强烈,让我不吐不快。

      这篇文章先给大家做一个铺垫。结合正在发生的实例,讲解一下日本的这部2010年4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法律《資金決済法》。

      这是一部严重影响了今天的日本第三方支付的法律,简单的来说,这部法律对第三方支付就规定了一件事情:你要做第三方支付,就不得挪用沉淀资金。

      第三方支付定义的不同

      这里首先要强调一下,第三方支付是一个便于读者理解的中国的概念,在日本或者美国并没有一个类似的叫法。

      而这个国内由支付宝开创的,在互联网金融上的创新,发展到现在,如果一个类似的第三方支付公司不能实时的,直接从银行卡上划出任意用户指定的金额给别人或者用于购物,所有人都会觉得这是什么狗屎第三方支付啊。在日本,却至今无法实现类似的实时的,直接的从银行账户的划账。

      在日本,直接从银行划账的情况下,只能做一件事情,就是预先划出第三方支付公司和银行之间协定好的数个金额中的某一个,比如100/200/1000人民币,到第三方支付的公司的账号上。这个活动叫做充值。类似于中国支付宝或者微信的,直接通过和银行系统的对接,从银行账户中划款4.11人民币的事情,在日本不知道猴年马月能实现。

      在日本,另外一种给第三方的账号上充值的方式就是走信用卡。但是走信用卡的方式,其实是消费。因为你从信用卡划出100人民币到支付宝和你用信用卡在酒店消费100人民币是没有区别的。这是最简单的。

      由此可见,日本的第三方支付和中国的第三方支付,在概念的内涵上,有本质的大区别。准确的用日语来描述的话,目前日本法律上只支持基于「前払式支払手段」和「資金移動业」两种方式的支付,加另外一种「収納代行?代金引換」处于法律的灰色地带。这里,我简单的列出了这三种方式的差异。

    图1:三种方式的差异
    图1:三种方式的差异

        对沉淀资金的限制

        如同支付宝和微信一样,任何第三方的支付平台都会产生资金沉淀,而沉淀资金的安全,则是政府在法律制定和监管上必须优先考虑的问题。

        支付宝早年在法律尚且不明朗的时候,对沉淀资金的抽出,有严格的限制,大部分的人,对银行的法律不了解,对于尚且在一个灰色地带的支付宝中的钱,说限制就限制了,只能接受。而稍微有点了解的人,给小二抱怨一下,就可以得到通融。因为毕竟这是自己的钱,银行都不敢说你想取5w人民币,不给取,最多是你想一下子拿到100万,1000万现金的时候,得预先通知银行准备一下。但是支付宝早年,对商家沉淀在支付宝中的钱转回银行卡的限制很严格。不吵闹一下,都拿不到自己的钱了,也是无处说理了。

        日本对此在一开始的时候是限制第三方支付的存在,《資金決済法》出来以后,对沉淀资金需要保障的支付能力问题,做了严格的限制。我简单的梳理了一下,整理了下面这张表。

    图2:法律框架下的业务与限制
    图2:法律框架下的业务与限制

        特别是两种方式都被强调了需要缴纳保证金,一个半额,一个全额。而这个保证金如果严格按照要求自己去缴纳的话,会抽取公司的流动资金,会严重的影响日常的经营。

        比如可以通过LINE(对标微信)的「游戏道具」事件,看到一个实例。

        2016年4月,LINE被爆出游戏中的某个道具,被认定为充值卡的一种,由此引发需要缴纳多少保证金的问题。这个游戏是2012年开发的LINE POP,一款风靡日本的休闲类游戏。2016年4月左右的时候,这款游戏中,开宝箱的钥匙被认定为充值卡,按照规定的话,需要缴纳游戏中未使用的钥匙的价值总额230亿日元的一半,也就是115亿日元。虽然LINE在2015年全年的销售总额为1105亿日元,也不是说完全不能负担,但是对正常的公司流动资金绝对是一种自杀式的抽血。

        虽然一开始被爆内部想修改式样,避免被认定为充值卡,但是结果是内部人士告发,受到政府金融厅的审查,被认定为充值卡。这里面的狗血故事,可以重新开一篇故事会了,这次就先割爱。

        有趣的是,这次事件中LINE的处理方法,给我们一个学习如何处理这种问题的机会。这里就涉及到《資金決済法》对保证金的处理方法的规定。一般人或者一般公司都没有这样的需求去处理这样的问题,随着事件的发展,我们才得以了解到,这个法律允许客户通过银行担保的方式解决保证金问题。也就是说LINE不需要直接缴纳115亿日元,而只需要和银行签订一个协议,万一需要支付这笔钱的时候,你银行随时帮我垫付一下,相对的,LINE每年为这笔钱向银行支付数千万日元到数亿的担保费用。相当于白白损失这么多钱,难怪人家有改式样避免被认定为充值卡的动力了。拿来多发点奖金也好的嘛!

        躲避资金移动业的创业公司

        在图2中,我们可以看到,如果登记成为了资金移动业,那么你需要全额缴纳转账途中的金额作为保证金,这将是非常大的一笔资金,就算是利用了银行担保,这笔保费仍然是巨额费用,对初创公司而言,完全不可能负担。那么,避开成为资金移动业,就是创业公司的首要法律问题。

        最近日本有两个创业公司很火,一家叫做Paymo,一家叫做Kyash,两家都是从基于手机的个人之间的简单转账开始切入市场的。虽然现有的转账系统都有,但是想要做到和支付宝,微信那样便利,目前日本市场上尚且没有。这两家公司就试图成为这个领域里的开拓者。毫无例外,两家都选择了避开资金移动业,只是躲避姿势各有不同,Paymo将自己登记为代收费,宁可切入灰色地带。Kyash将自己登记为充值卡,似乎有更好的前途。至于两家公司的前景如何,我下次会详细分析。

        如果想要在日本的金融领域,FinTech领域做点创新,哪怕是踏踏实实的做事情,对《資金決済法》等法律问题的了解也是必不可少。这篇短短的文章能让你了解一点这个法律的基本问题,我就很开心了。

        以上只是对日本的支付体系的一个小方面的了解。下次再详细讨论一些公司和支付上的问题。

    绕不开的索尼大法

        上一篇关于介绍了日本支付体系的重头法律《資金決済法》,今天再谈一下日本现有的主流支付手段:NFC支付卡。在日本国内,大部分的民众却只知道FeliCa。

        绕不过去的SONY

    日本支付体系探秘:不一样的“第三方支付” 绕不开的索尼大法

        谈到日本市面上几乎所有的NFC支付卡,或者叫做FeliCa,背后的技术都来自SONY。

        这里要做个科普,

        NFC是Near Field Communicaton的缩写,翻译成中文就是,近场无线通信技术,是一个技术缩写词,FeliCa是SONY的注册商标。

        SONY是NFC技术的先驱者,但是在成为国际标准的过程中,先有来自飞利浦半导体(现在叫做NXP Semiconductors,刚被美国高通收购)的RFID技术登陆为ISO/IEC 14443(Type A),摩托罗拉的RFID技术登陆为ISO/IEC 14443(Type B)。在此基础上,SONY联合NXP重新推出了ISO/IEC 18092兼容14443(Type A)的基础上,将FeliCa接受为ISO/IEC 18092(Type F)的国际标准。至于为什么不是Type C,这就涉及到一段和三星的恩怨往事,这里就割爱了。

        日本国内普及的基本上都是基于FeliCa技术的NFC。以至于FeliCa是如此的普及,最终Apple在推出iPhone 7的时候,特意在日本市场推出了仅支持日本FeliCa版本的iPhone 7,从而打开了Apple Pay在日本的市场。而FeliCa因为在争夺国际标准的时候被三星摆了一刀,在开拓国际市场上一直受挫,最终变成了一个日本的企业/商家和日本人民自娱自乐的一个标准。

        FeliCa的开发最早开始于1987年,甚至有一段时间即将流产,在后来在1992年,SONY CEO大賀典雄的决断下,才继续进行了开发。最终在1997年首次在香港八达通公交卡上实现第一次商业化应用,在日本的话,要等到2000年以后才开始渐渐普及,并深刻的改变了日本人民的支付习惯。

        市面上常见的FeliCa支付卡和使用场景

    日本支付体系探秘:不一样的“第三方支付” 绕不开的索尼大法

        交通机构:JR东日本推出的Suica和关东私营铁路的几家公司联合公交公司制作的PASMO,再加上日本各地的交通机构推出的各种基于FeliCa的公交卡。

        门禁和便利店:SONY为了孵化FeliCa技术,最开始的两个试验场景就是公司的门禁卡和公司内部的食堂以及便利店。并且为此联合了11家公司成立了一个新的BitWallet,为这个场景命名了一个叫做Edy的充值卡兼门禁卡。Edy目前在日本国内发卡数量超过7000万张,但是SONY却在2012年将Edy卖给了乐天(Rakuten),这里面的故事且听下回分解。

        手机笔记本电脑:大约从2004年开始,日本市场上开始出现了支持Suica的手机。从此拿着手机直接通过车站改闸口的场景得到了极大的普及,而Apple要13年以后才在iPhone上实现这个功能。有FeliCa读卡机的笔记本电脑则可以让网络购物更加轻松(在当时的环境下)。

        电商:在乐天的电商平台上,用户可以选择通过Edy支付订单。

        实体店铺:很多的餐饮小店,咖啡馆,杂货店都支持用Edy支付。

        与信用卡结合:用户的钱包可以少一张卡,多一份功能。

        这个简单的针对C端用户的场景列表,你就可以感受到,在日本,虽然没有类似中国的支付宝和微信带来的Cashless的极端便利,但是只要你接受了使用各种FeliCa的预充值卡,再关联一张信用卡,生活还是挺方便的。但是,一旦尝试过了支付宝和微信这样的便利以后,你真的可以随处看到各种现有的不方便。

        公交卡:在很多年的时间里,各个公司的卡都是不通用的。曾经你在东京坐JR转地下铁,你需要2张卡,如果还需要出差大阪,你还需要准备第三张卡。从2001年Suica的普及开始,日本国内有10种公交卡,日本人民直到2013才实现了一张卡走遍天下。

        门禁:不是每个公司的门禁卡都可以用Suica,门禁系统登陆自己的卡的手续也很麻烦。卡掉了,进不去了怎么办?现在的门禁都是用脸部识别的。

        便利店:占了日本份额85%的4家便利店,各有各的微妙,7-11有自己专用的nanaco,罗森专门支持合作方的WAON,全家特别支持T Point,Sankus专门支持uniko,如果你拿了这里的某一张,别的地方就用不了了。唯一所有的店铺都支持的只有Edy和iD

        手机:随着日本的手机市场完全隔离于世界,整个日本市场被Apple和Google的智能手机完全吃掉了。曾经由日本的厂家联合起来在手机上实现的Suica功能却只能等到2016年才重现。

        笔记本电脑:事实上因为需要ActiveX插件,随着IE的种种问题和市场份额的消退,虽然笔记本电脑上有个可以刷FeliCa,使用率之低,已经无法统计了。

        电商:Rakuten支持Edy,Yahoo支持T point,问题是用Edy或者T point的人不会超过5%,很多的商家不支持Edy,整体半死不活的。

        实体店铺:支持A不支持B的,算了,我付现金吧。

        如此一来,你的生活真的便利了么?iPhone从2008年登陆日本,到目前占日本市场超过70%,曾经一度在电车上和朋友一起数身边有多少台iPhone,到现在我们得数有多少台不是iPhone。在iPhone不能支持FeliCa的情况下,手机结合FeliCa曾经带来的便利在2010年之后一直都是倒退的。

        一声叹息:未得垄断,便利不足

        只有一个支付宝,虽然大家都觉得是垄断,但是还算方便,微信支付的崛起,让市场产生充分的竞争。FeliCa在日本的普及,无疑带来了生活上的便利,但是各种充值卡品牌林立,无疑也带来了麻烦。这一切最终只能归结于SONY当年在商业运作上的失败。

        上一篇《資金決済法》的介绍里写过,预充值卡一直都严格受到法律和政府机构的监管。当时SONY的高层对FeliCa的商业化肯定是信心不足,并且没有一个长期的愿景,并且不属于SONY当时的主营业务,所以会在战术上联合11家公司一起来做Edy。这就注定了这项技术的商业化运作,对SONY来说,就是一场失败。而支付宝却是阿里巴巴的命脉所在,战略重要性不可同日而语,并且趁着移动互联网的东风,开组马力,结合强悍的商业地推团队,最终在中国普及了手机支付。30年河东,30年河西,凭着一己之力开发出了这个技术的SONY,如今却在这个市场上只能赚点小小的专利费,给其他商家提供解决方案。唉,无可奈何花落去啊。

        另外一个背景就是日本的商业环境非常的成熟。在中国支付宝产生的背景,在日本完全不是问题。只要支持信用卡,大部分的民众会放心的将信用卡信息给你,电商和实体店对信用卡的支持都是很完备的。所以如果你跳出支付宝和微信的世界,其实FeliCa已经很好的满足了生活中对小额支付时避免零钱的需求。当然如果能像支付宝和微信一样,连街头卖菜的大妈都说可以用支付宝给我付钱的话,日本也会迎来Cashless的生活,但是其难度之大,我要另外开一篇文章来写。

    2  

    责任编辑:Rachel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

    为你推荐

    猜你喜欢

    收藏成功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