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动端
    访问手机端
    官微
    访问官微

    搜索
    取消
    温馨提示:
    敬爱的用户,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会导致页面浏览异常,建议您升级浏览器版本或更换其他浏览器打开。

    监管加码,银行扎堆重启校园贷

    程昭华 来源:大河报 2017-06-01 11:34:21 校园贷 金融科技
    程昭华     来源:大河报     2017-06-01 11:34:21

    核心提示多家银行宣布重启中断多年的校园贷业务,并用低利率和高保障产品布局校园市场。

    监管加码,银行扎堆重启校园贷

      银行回归校园贷,除了担负起规范这一市场的责任外,更意在圈占大量网贷业务退场后留下的巨大市场空间。但面对校园贷存在的诸多问题,曾折戟于此的银行业,如何能在保证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从微利市场开展新业务,仍需各家银行进行大量探索和尝试。

      银行系校园贷扎堆来

      面对校园贷市场的动荡,银行选择集体踏足这一领域。

      近日,中国银行对外推出“中银E贷·校园贷”业务,该业务无须担保和抵押,贷款的申请、还款等在手机银行和网上银行即可完成。同时,中国建设银行也对外发布了针对大学生群体的互联网信用贷款产品——“金蜜蜂校园快贷”,该产品不仅可以全额提现,还能以年为周期,一年内在手机银行上随借随还。

      在此之前,浦发银行推出针对全日制高校大学生的高校学生青春卡,农行则推出高校专属银联贷记卡产品优卡。另外包括工商银行、招商银行等在内,也计划再推校园贷款类产品。“目前正在做重返校园的准备,我们已经建立起一套‘数、算、器’的智能核心系统,并会随着数据维度增加,不断加入更多评分模型。”招商银行信用卡业务工作人员说。

      相比一般的信用卡或贷款业务,低息和灵活,是各家银行校园产品的共同特征。如中银E贷·校园贷,业务初期最长可达12个月,未来还可延长至3年到6年,覆盖大学生毕业后的入职阶段。而像金蜜蜂校园快贷,其利率按照5.6%执行,日利率为万分之一点五,这一利率水平不仅低于正规互联网金融借贷产品和银行信用卡取现利率,且遇到节假日,还会有专属优惠利率。建行客服人员称,该产品是梯度式授信,从1000到5000元不等,一分钟即可放款。利息也将按实际金额按天计算,而不是按照整个固定周期来算。

      记者联系郑州多位大学生了解到,目前已有学生使用银行业校园贷产品。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大四学生小郑表示已经下载了工银e校园APP,“虽然审核比较慢,但银行感觉还是靠谱些,而且贷款还可以到一些平台进行消费,也很方便”。

      需要注意的是,相比网贷的快速渗透,银行在业务推广上显得较为谨慎。上述招商银行工作人员称,目前银行的策略大多是由点及面推广,即选择一部分高校或区域进行“试点”,在不断完善产品政策和收集数据的同时,探索建立高校学生风控体系和盈利模式,“为业务的全国落地打好基础”。

      三年空窗期

      姗姗来迟的银行业,其实是开创“校园贷”的老司机。

      早在2004年9月,广发银行即发行了国内第一张大学生信用卡,开始开发校园消费市场。此举一出,同业纷纷跟进,大学生信用卡市场也因此快速升温。

      建设银行河南省分行刘先生向记者表示,当时银行在郑州、开封、洛阳等地高校都开设有长期驻点,甚至招聘学生作为代理。“当时都在争地盘,甚至有把网点开到学生宿舍的情况。”郑州大学毕业生黄伟也回忆,当时在校园里,随处可见信用卡办理点,只要有学生证,就可快速办理,“通过快,还免年费、送礼品,宿舍几乎都办理了”。

      然而在申请的学生当中,可用资源却并没有达到银行的预期。部分学生在使用时超出了消费能力和还款能力,导致校园贷款业务风险加剧。资料显示,校园信用卡注销率最高曾达到70%,睡眠率更是接近80%,而其坏账率,也持续高于其他信用卡两个百分点左右。接连发生的学生消费贷款恶性事件以及越来越难控制的“三高”现象,引起了监管层注意,并在同年开始叫停学生信用卡业务。

      此后一段时间,部分银行仍以合作银行名义,对入学新生发放小额信用卡。但在持续到2014年后,银监会再次下发通知,禁止银行向未满18岁的学生发信用卡。即使给已满18岁的学生发卡,也要经由父母等第二还款来源方的书面同意,至此,银行给在校大学生发放信用卡的情况,基本消失殆尽。

      “当初就是看中校园市场的巨大诱惑,而低估了可能遇到的风险。”兴业银行河南省分行零售业务人士陈先生坦言,对于银行来说,如想降低风险率,必然会增加审批和额度的限制,对于学生群体来说,吸引力大降,但如要满足学生“即刻贷”的现实需求,又意味着会给银行增加不可控的风险。“经营一段时间银行也发现,学生贷款的需求和利润,都没有达到预期,圈地造成成本大幅上升。所以即使监管层不禁止,银行也在慢慢淡化这块效益低风险高的业务。”

      政策助推重返计划

      既然有失败先例,为何银行现今又急于再次进入这个市场?多位银行人士坦言,政策的推动是最大原因。

      麦可思研究院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每月平均开销为1212元(不含学费、家庭与学校间往返交通费),24%的学生偶尔生活费不够用,8%的学生表示经常不够用。

      而艾瑞咨询《2016年中国大学生消费金融市场研究报告》则显示,2016年我国大学生消费市场规模达到4524亿,同比增长4.7%,并呈继续增长趋势。

      银行的离场和需求的增长,为互联网校园贷款业务提供了发展机遇。记者查询目前排名靠前的几家校园P2P网贷平台,其申请借款学生数多在百万上下,最多者超过300万。如按照每人贷款1000元估算,仅几家平台的申请贷款金额就近百亿元。

      但在校园贷发展中,有部分平台利用大学生认知能力差、防御心理弱的特点,违法、违规开展校园贷业务,由此引发的“裸贷”“欠贷自杀”等恶性事件多有发生,也引起了监管部门重视。

      去年4月,教育部与银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各高校建立校园不良网络借贷日常监测机制和实时预警机制,同时,建立校园不良网络借贷应对处置机制。8月份,银监会在《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新闻发布会上,明确提出“停、移、整、教、引”五字方针,推动整改“校园贷”问题。

      4月21日,在银监会召开的一季度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上,银监会主席郭树清对校园贷引发的恶性事件进行了反思。他指出,在加强网络信贷治理的同时,“商业银行应研究如何‘把正门打开’,把对大学和大学生的金融服务做到位。”

      “顶层的表态,为银行重返校园贷定下了基调。”一位银行业人士表示,在银监会表态前,各地已开始引入银行风控尝试规范这一市场。“银行有着帮助稳定态势的责任,选择如此短时间扎堆回归,正是对于‘开正门’这一号召的响应。”

      短期内难成新亮点

      除了责任外,市场的腾挪,也让银行心动。

      网贷之家统计显示,截至2017年2月底,112家校园贷平台中,有47家平台已选择退出,其中28家平台选择停业关闭网站,其余19家平台则选择放弃校园贷业务转战工薪阶层的贷款业务。

      在仍然运营的74家平台中,专注于做校园贷业务的,也仅剩21家,其余53家都已开辟新业务,占到总平台数的72%。

      “除了起到良币驱逐劣币的作用外,银行也能为校园贷市场带来正规替代品。”卓创咨询分析师刘民认为,银行在品牌、资金规模、资金成本等方面,比一般校园贷机构有更明显的优势,尤其是目前银行校园贷产品的利息较低,又有安全上的认知溢价,对大学生有极高的吸引力。“如今市场出现空缺,学生需求却仍增长。抓住这块市场,对当今银行业发展来说,是很有帮助的。”

      值得注意的是,采访中,部分银行对于校园贷业务,仍持谨慎态度。如两家商业银行人士就称,短期内不会考虑开展校园贷业务。而开展业务的银行,也普遍会要求借款前需进行财商评估或对应课程测试,乃至父母签署的《第二还款来源担保声明》,这也令一些想要借款的学生感觉“颇为不爽”。

      中信银行一位人士表示,对于银行来说,校园贷的风控问题,是该业务重中之重,也是痛中之痛。一方面银行有过教训,另外一方面还要承担重塑、规范校园贷市场的任务。所以在准入门槛、申请流程、授信额度等方面,都会谨慎很多,而这也会造成成本上涨,导致业务利润空间降低甚至消失。

      “校园贷的问题不是产品少,而是体系和认知不健全。”上述招商银行人士坦言,大学生缺乏理财能力,容易出现贷款金额和需求不匹配的情况。对于银行来说,责任的表现不仅在于便捷贷款,更在于培养其财商和金融安全意识,拒绝其非理性贷款。趁着整顿契机,银行业还是以探索和试验为主,增加数据和模型,逐步推开业务。“短期内很难成为业务的新亮点。”

      那未来银行该如何开发这一市场?乐信集团相关人士认为,与互联网金融结构的合作,或是一条便捷通道。“银行具有成本优势,而平台则有流量和场景优势,两者完全可以结合在一起。”该人士举例,如乐信旗下的分期乐商城,最早从校园起步,积累了大数据风控经验,可以帮助银行大大降低成本,提高风控效率。而该集团目前也与多家银行进行深度合作,尝试“互联网消费金融+银行”的大学生新消费解决方案。而类似模式也有助于大学生群体更快建立金融意识,对于市场和受众群体的规范化培育,有积极意义。“互联网平台也要承担规范的责任,所以两者的合作,是效果比较好,也是最直接的。”刘民说。

      原标题:银行扎堆重启校园贷

    责任编辑:王超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

    为你推荐

    收藏成功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