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薛洪言,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微信公号:洪言微语
最近有朋友问道,如何看待互金巨头和传统金融巨头的竞合关系?在我看来,一句话来讲,便是不能与银行友好合作的互金巨头,可能都没有好下场。
原因在于,无论是从业务层面还是技术层面,大趋势上看二者的关系都是合作大于竞争,最终达到一种互补发展、协同发展、共建金融生态体的合作状态。从这个意义上,不能与传统金融机构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的互金巨头,是走不远的。
先来看业务层面:现阶段竞争多于合作,中长期合作大于竞争
其实,随着互金监管新规的落地,互金企业的业务空间主要聚焦于小额、普惠领域,与传统金融机构开始呈现出错位竞争、互补发展的关系。应该讲,互金巨头与传统金融机构,在业务层面的直接竞争是有限的,主要集中于消费金融、小额支付、理财等几个领域。在对公领域、房产金融领域、交易银行领域,依旧是银行的天下。
竞争是有限的,之所以提竞争多于合作,主要是因为合作更是有限的。现阶段,互金巨头与传统金融机构的合作更多地集中在支付领域,包括备付金存管、银行账户支付限额、代扣等方面,在联合营销上也有一些探索,比如发行联名信用卡等等,而在资金合作、客户合作、风控与技术合作等深层次合作上,还只是初步的探索,不具有行业普遍意义。
而从中长期看,二者的关系中合作将大于竞争,分别从目前二者存在竞争的消费金融、小额支付、理财等几个领域来看。
消费金融领域,二者面临相似的问题,就是如何更多地切入次级用户市场。对银行而言,需要掌握更多的行为数据,做好风控;而对互金巨头而言,需要低成本的资金,降低借款利率取得差异化优势(相比网贷平台、分期平台而言)。
二者在资金和风控上的合作越来越多,以至于在整个消费金融业务上,由竞争走向合作,分别负责不同的环节,共同打造出有竞争力的产品。
小额支付领域,目前的现状已经是合作多于竞争。
理财领域,一站式理财和智能投顾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互金巨头和传统金融机构,一个有雄厚客户基础并擅长产品营运和体验,但缺乏足够丰富的持牌机构产品;一个有产品但客户基础有限,且缺乏产品运营能力。所以,未来看,也有很大的合作空间。
再看技术层面:具有天然的合作空间
金融科技在基础设施层面是数据,在应用层面是金融业务,因此金融科技生态的布局离不开数据和业务。对于金融机构而言,也需要围绕数据基础和业务应用两个方面来搭建自身的金融科技生态。
对以蚂蚁金服、苏宁金融等互金巨头而言,一方面掌握了大量的消费者行为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一方面布局了多元的金融业态,在构建金融科技生态上比较容易实现良性循环。
即通过巨量的数据来构建智能决策体系,在智能获客、大数据风控、智能客服等领域进行布局,这些金融科技的布局会推动各类金融业务的发展,反过来又会积累更多的数据,不断优化其智能决策体系。
不过,互金巨头相较传统金融巨头,无论是金融业务种类还是丰富程度,都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某种程度上也会限制其金融科技的应用场景和范围。
对于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传统金融巨头而言,虽然也掌握了海量的数据,但数据维度以财富相关数据为主,极少掌握用户的行为数据,在金融科技基础建设上便难以全面推进,比如没有用户行为数据,难以进行精准的用户画像,在智能获客上便会存在困难;在缺乏征信数据的次级类用户信用评估上,也容易遭遇难题。
在金融科技上的短板也会反过来制约业务的发展,比如在消费金融业务上,切入次级类客群时就容易遭遇风控难题。
基于互金巨头和传统金融机构在金融科技生态上的优缺点可以发现,二者其实具有很好的互补性,因此,互金巨头与传统金融机构巨头在金融科技生态上具有天然的合作趋势。
一些启示
对互金机构而言,要持更开放的心态,与传统金融机构开放合作、深度合作,尽早实现优势互补。
对两类机构的员工而言,也意味着更多的机会。机构从竞争走向更多合作的过程,也是资源加速双向流动的过程,意味着,传统金融机构与互金巨头之间,在人员流动上或许会进入双向流动的新局面,而非现阶段的单向交流。
责任编辑:Rachel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