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铀
葛晓音
就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召开的前一天,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消息称“徐玉玉被电信诈骗案移送审查起诉”,成为各大新闻网站竞相推送的“头条新闻”。
今年两会,电信网络诈骗成为全国政协委员李铀、葛晓音提案中的关键词,他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治理对策。
运用大数据建立国家级反制平台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成都市政协副主席李铀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个人信息泄露是造成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高发的一大主因。
“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借助手机、固定电话、网络等通信工具和现代网银技术实施非接触式诈骗犯罪,属于‘精准诈骗’。”李铀呼吁,应尽快建立国家层面的电信网络诈骗技术反制平台,统筹全国的电信运营商、网络运营商的通信数据,覆盖国内和国际电话,研发诈骗电话智能识别系统,构建基于大数据应用的诈骗电话防治体系。
“加快推动出台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法,筑牢个人信息保护法制围墙。”李铀还建议,通过立法,明确公民个人信息的权利性质和处理原则、对政府机关及其他个人信息保有者的规制方式和刑事责任,对容易成为泄露公民个人信息源头的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部门加强行业监管,严厉打击违法滥用个人信息数据的现象。同时,建立完善个人信息安全事件投诉和举报机制,实行追责和问责,建立有序的数据社会。
强化专业化办案实现对犯罪“精准打击”
在采访中,多位委员向记者提出了自己的疑虑: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如果执法司法办案人员不了解此领域的知识,势必会影响办案成效。
据了解,针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专业性强的特点,检察机关采取了专业化打击和预防策略。如北京市东城、海淀、石景山等区检察院,均成立了电信网络犯罪案件专业化处室或办案组,一批典型案件被以“团队作战”的方式成功办理。
“专业化办案,可以提高办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违法案件的质量和效果,实现对‘精准犯罪’的‘精准打击’。执法司法机关应该重视专业化办案队伍的培养与建立。”李铀表示。
李铀还建议,在“互联网+”时代,执法司法机关在建立专业化办案机构的同时,还要对网络最新技术、司法实践遇到的新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及时推动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织密打击此类犯罪的法网。
案件信息、犯罪新动向要及时向社会发布
2016年多名“准大学生”因电信网络诈骗失去生命,这令从教近50年的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葛晓音十分心痛。
葛晓音建议,在大学录取通知书上应写明助学金、学费等所有涉及费用的事务一律在报到以后由大学统一办理,入学前所有假冒助学贷款和助学金等各种交费领款的电话通知一律无效。同时,严肃查处高考学生报名、录取中的信息泄露问题。
“法治宣传是防范电信诈骗的重要手段,宣传方式还需更加多样化。”葛晓音建议,利用一切可利用的传播平台进行防骗宣传。
与葛晓音的想法不谋而合,李铀建议,要做好重要案件信息发布工作,及时向公众发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新手段、新动向,公布相关典型案例,提高公民防骗意识。
责任编辑:韩希宇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