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动端
    访问手机端
    官微
    访问官微

    搜索
    取消
    温馨提示:
    敬爱的用户,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会导致页面浏览异常,建议您升级浏览器版本或更换其他浏览器打开。

    巴曙松: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巴曙松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17-03-03 10:30:44 巴曙松 金融科技 金融科技
    巴曙松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17-03-03 10:30:44

    核心提示目前中国的金融科技活动,主要集中在五类机构六大业态。

    巴曙松: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 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 巴曙松

      金融科技(Fintech)是当前金融界十分关注的话题。目前,中国的互联网金融行业进入到一个阶段性的调整时期,在这样的氛围下讨论金融科技,能提供一个反思和总结的机会,客观分析一下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金融科技通常被界定为金融和科技的融合,就是把科技应用到金融领域,通过技术工具的变革推动金融体系的创新。全球金融稳定委员会对金融科技的界定是,金融与科技相互融合,创造新的业务模式、新的应用、新的流程和新的产品,从而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服务的提供方式形成非常大的影响。金融科技的外延囊括了支付清算、电子货币、网络借贷、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智能投顾、智能合同等领域,正在对银行、保险和支付这些领域的核心功能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三个发展阶段

      如果从IT技术对金融行业推动变革的角度看,目前可以把它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可以界定为金融IT阶段,或者说是金融科技1.0版。在这个阶段,金融行业通过传统IT的软硬件的应用来实现办公和业务的电子化、自动化,从而提高业务效率。这时候IT公司通常并没有直接参与公司的业务环节,IT系统在金融体系内部是一个很典型的成本部门,现在银行等机构中还经常会讨论核心系统、信贷系统、清算系统等,就是这个阶段的代表。

      第二个阶段可以界定为互联网金融阶段,或者叫金融科技2.0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是金融业搭建在线业务平台,利用互联网或者移动终端的渠道来汇集海量的用户和信息,实现金融业务中的资产端、交易端、支付端、资金端的任意组合的互联互通,本质上是对传统金融渠道的变革,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融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互联网的基金销售、P2P网络借贷、互联网保险。

      第三个阶段是金融科技3.0阶段。在这个阶段,金融业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这些新的IT技术来改变传统的金融信息采集来源、风险定价模型、投资决策过程、信用中介角色,因此可以大幅提升传统金融的效率,解决传统金融的痛点,代表技术就是大数据征信、智能投顾、供应链金融。

      中国目前基本上处于金融科技1.0阶段的后期。一旦虚拟现实技术成熟,基本就意味着金融科技1.0时代结束,进入到金融科技的2.0阶段。

      两大重要领域

      当前,市场对金融科技期望非常高的领域,最典型的一个是人工智能。首先,人工智能是指通过快速吸收信息,把信息转化为知识,比如,对一个公司上市前的各个融资阶段或者放贷对象的基本分析,以及在实体经济中对于产业业态和竞争格局的分析。采用这个技术,原来的一些中低端的分析活动会被大面积地替代。其次,人工智能是指在领域建模和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尝试对未来进行预测,在时间维度上利用人工智能沟通过去和未来,可以减少跨越时间的价值交换带来的风险。第三,人工智能还包括在确定规则下优化博弈的策略,可以更充分地学习历史数据,采用左右互补来增强策略,实现共同协作。而且,人工智能在决策过程中不会出现人类面对利益时的情绪波动。

      当前非常热门的智能投顾,通常就是指机器人通过资产组合理论相关的算法来搭建数据模型和后台算法,为投资者提供智能化和自动化的资产配置建议。在美国,每一个人要对他的养老金账户做出决策,因此需要专业的投资顾问,正是个人对养老金账户的投资决策需求,直接推动产生了美国的智能投顾。而在中国市场上,智能投顾需要寻找新的发展模式。智能投顾比下围棋要复杂得多,下围棋只有两个人博弈,规则是非常清楚的;而金融投资的参与博弈者非常多,而且许多规则是变动的,市场上既有很多已经充分披露的信息,也有很多需要挖掘、没有被编码的信息,此外还有情绪的波动等。

      金融科技领域第二个广受关注的是区块链技术。从目前的趋势看,它有可能会重构金融行业底层的架构,其优势是可以降低信任的风险,每一个数据节点都可以验证账本内容和记录历史,提高了系统的可追责性,降低了系统的信任风险,而且具有灵活的架构。区块链技术也可以降低金融机构的运作成本,实现共享金融的效果。其具体应用领域包括点对点的交易,P2P的跨界支付、汇算、结算,也可以应用于记录各种信息,如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等,应用于土地所有权、股权真实性的验证和转移,以及智能合同管理。所谓智能合同管理,就是利用智能自动检测这个合同是不是具备生效的环境,一旦满足预先设定的程序,合同就自动处理,比如说自动付息、自动分红。前一阶段金融界非常关注钢贸融资等局部的金融风险,如果运用区块链的记账技术,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因为区块链技术可以防范源头仓单的多次重复质押。

      很多领域在利用区块链技术方面都有很大的空间。比如说征信方面,利用数字和技术来做信用背书,不需要权威的中介机构就能够自动完成,相对公正,而且资料永久地保存。在股票交易中,现在需要中心化数据的储存、交易的平台,而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可以直接去中介化地完成这个过程。

      不同的发展路径

      目前中国的金融科技活动,主要集中在五类机构六大业态。五类机构包括传统金融业、互联网机构、新兴互联网金融、通信机构和基础设施。六大业态包括互联网支付、网络借贷、众筹融资、互联网基金销售、互联网保险,互联网消费金融。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中国的网络支付已经成为互联网金融活动中最成熟的细分行业之一,并为金融科技未来广泛应用于各行业提供了一个场景介入的基础。在这点上,中国市场的发展是领先的。有一个有趣的测试:一个无现金的旅行者可以在一个城市生活多长时间?测试发现,在中国内地的主要城市,无现金而用网络支付,可以生活很多天;而不少国际化的城市,例如香港,在这方面还有欠缺。

      支付有金融和数据的双重属性,支付场景拥有的数据资源是进一步发展为信贷、征信等复杂金融业务的基石。社交媒体可以整合个人消费领域、安全领域的众多信息,直接转化为金融服务的提供平台。搜索引擎可以将用户流量引入到金融领域,未来可以方便地使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分析。

      中国知名互联网机构参与金融科技的路径各不相同。阿里巴巴是电商场景,首先有交易,接着自然就要有支付,有了支付和大量数据,就能延伸到信贷、征信、借贷和众筹。腾讯有很强大的社交场景,社交场景本来离金融活动有一定距离,但腾讯以微信红包为载体进入到支付领域,由社交到微信红包,从红包再到微信支付,之后进入到个人消费,再到小额信贷、保险等领域。相比较而言,百度离直接的金融业务似乎比较远,特别是在支付领域介入得少,但是,百度有可能在金融科技2.0或3.0的阶段,应用搜索场景和网络流量介入到人工智能分析和大数据分析等领域。

      中美金融科技发展的路径也有不同。美国的线下金融体系比较发达,金融科技企业的角色被定义为覆盖传统金融体系遗漏的客户和市场缝隙,以及提高已有业务的效率。金融科技是从硅谷成长起来,但华尔街迅速替代硅谷,成为研发中心。在中国市场上,传统的金融服务供给本身就不足,科技类公司发展可以填补这个空白,并且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形成高速扩展,有可能占领先机。传统金融业吸纳科技人才和技术显得并不是很积极主动。因此,中国可能需要给金融技术企业金融业牌照,以促进竞争和创新。

      如何监管?

      讨论金融科技,就必须讨论监管。

      中国的互联网金融活动在起步阶段时,监管环境是相对包容的。这就给了中国互联网金融主体一个相对宽松的探索机会。在出现了一些局部的风险之后,总体上看,监管力度在加强,互联网金融活动开始进入到调整期。

      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国际范围内对于金融科技的监管趋势则是初期总体上偏紧,而现在一些主要的金融中心开始转向积极地与市场互动,促进金融科技的发展。在发达市场,前期主要是从微观审慎角度和行为监管角度出发,评估金融科技的影响,坚持监管一致性原则,对金融科技和现有金融业务保持一致的监管。比如,P2P在美国归属于证券业务,和众筹一道纳入证券市场的行为监管。英国对P2P网贷和众筹都有最低的资本金要求。监管一致性原则、监管的渐进适度原则和市场自律原则,共同成为当前发达经济体对金融科技进行监管的基本原则。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快离任之前,发布了一个金融科技的监管框架报告,其中重点强调消费者的权益保护和监管的一致性。经过前期的探索之后,主要经济体在强调监管一致性原则的前提下,开始尝试在防风险和促进创新中找一个平衡,允许金融科技公司在某些范围内合理冲撞现有法律政策的灰色地带,强调市场自律。

      国际社会对金融科技未来的监管框架开始形成一些共识。2016年3月,金融稳定理事会首次正式讨论金融科技的系统性风险和全球监管的问题,金融科技对金融稳定的宏观和微观影响成为重要考虑,国际协作开始启动。这个会议重点讨论了几个方面的问题,比如,对金融创新产品和创新服务进行实质性的界定,特定的金融科技创新是什么性质的金融产品?边界在什么地方?对微观与宏观层面的稳定有什么影响?会不会走向新的集中化和市场垄断?中国参与金融科技监管国际合作、参与国际金融监管体系构建,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根据作者2017年1月17日在亚洲金融论坛上的演讲整理,作者授权本报发表,有删节。)

    责任编辑:王超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

    为你推荐

    猜你喜欢

    收藏成功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