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央行发布工作论文《杠杆率结构、水平和金融稳定:理论与经验》,论文作者为央行研究局副局长纪敏领导的中国金融论坛课题组。
文章解释了中国近年来杠杆率上升较快的原因,并就如何去杠杆提出意见。文章指出,“杠杆本身不是问题,杠杆效率是关键。从这个意义上,笼统地去杠杆或加杠杆政策都可能有失偏颇,正确的做法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由市场去选择谁加杠杆、谁去杠杆。”
央行工作论文指出,高储蓄支撑的投资导向增长模式,决定了中国较高水平的杠杆率,通过发挥人口红利优势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以及在FDI推动下大规模的“双顺差”,是负债和高杠杆的稳定资金来源。
从中国情况看,近年来实体部门债务增速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货币信贷环境较为稳定,但杠杆率仍上升较快,主要因素是经济增速下滑。“即在经济周期的初期阶段,货币信贷扩张能够有效推动经济增长,但随着杠杆率居高不下,债务增速将明显下降,但经济增速的下降将导致杠杆率迅速上升,因而高杠杆阶段经济增速将出现趋势性下降”。
而2009年以来,中国经济周期放缓阶段延长(即经济走势呈L型)的背后,则是债务配置(资金投向)和投资回报一定程度上的结构错配。“各口径统计数据表明,中国非金融企业债务结构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国有企业负债率明显高于民营企业。如果同时结合资产收益率看,则正好相反——非国企明显高于国有企业。这一对比表明,2008年以来,中国加杠杆主要加在了资产收益率不断下降的国有企业身上”。
此外,“财政分权和锦标赛模式下,以地方平台、国有企业和房地产开发商等作为投资主体,资金主要投向基建、重化工业和房地产等中长期项目,进一步提升了国有企业和产能过剩的重化工业行业的杠杆率”。
不过文章称,尽管高杠杆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但债务可持续性的差异,使得杠杆率水平的风险阈值并不稳健,货币信贷扩张在经济发展不同阶段、不同周期的作用并不相同,债务效率、债务内外结构对债务可持续性和金融稳定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应合理把握去杠杆和经济结构转型的进程,既要避免过快压缩信贷和投资可能引发的‘债务—通缩’风险,也要避免杠杆率上升过快而引发债务流动性风险和资产泡沫。
文章指出,杠杆本身不是问题,杠杆效率是关键。从这个意义上,笼统地去杠杆或加杠杆政策都可能有失偏颇,正确的做法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由市场去选择谁加杠杆、谁去杠杆。
而市场要发挥决定性作用,关键在于政府要更好地发挥作用。
一是保持宏观政策稳健中性,即宏观环境要松紧适度,过松、过紧都不利于市场发挥作用。
二是减少政府直接的资源配置,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比如政府主导的投资增长宜适度,产业政策宜由选择性转向功能性,税费减免宜由专项奖补转向普适性调整。市场准入除环境、技术等标准由政府制定并严格执法外,其他准入放开,充分释放增长新动力。
三是改革金融监管体制,打破刚性兑付,同时大力发展规范的股权融资,健全投资者保护制度,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在降杠杆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
责任编辑:王超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