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动端
    访问手机端
    官微
    访问官微

    搜索
    取消
    温馨提示:
    敬爱的用户,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会导致页面浏览异常,建议您升级浏览器版本或更换其他浏览器打开。

    银行因让客户开“非人为损毁证明”登门道歉

    朱娟娟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7-02-06 09:01:29 银行 证明 银行动态
    朱娟娟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7-02-06 09:01:29

    核心提示基层办事机构、服务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学习,欲转作风先转观念。同时,哪些事项不需证明,哪些事项需证明、证明流程,必须全部上墙公示。

      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鹤峰县48岁的田林(化名)没有想到,去银行兑换一张残损钱币,竟被要求去公安机关开具“非人为损毁证明”。派出所为其开具了一张“霸气”回应银行的《“证明”》,这张《“证明”》火了。

      2月4日下午,涉事的中国农业银行鹤峰县支行相关负责人登门向田林致歉。5日上午,田林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称,银行方面的道歉“能接受”。

      田林向记者讲述了事发经过。

      2月2日(正月初六),他带5岁的小孩走亲戚,小孩收到一张100元压岁钱,一不小心,钱掉到了火堆中。田某捡起来,钱被烧缺了一角。

      3日上午,田林带着这张残币,来到鹤峰县城里的中国农业银行营业部提出兑换,“工作人员告诉我,需要去派出所开证明,证明这张钱不是人为故意损坏的。”田林当即到200米外的鹤峰县容美派出所。

      “警察在查询了相关规定后告诉我,兑换残币不需要开这样的证明。”田林回忆,值班民警在考虑后,还是给他开具了一张《“证明”》。

      这张打引号的《“证明”》显示:根据公安部统一规定,上述事项不由公安机关证明,且公安机关也无法证明。

      《“证明”》列出了《中国人民银行残缺污损人民币兑换办法》第三条之规定:凡办理人民币存取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应无偿为公众兑换残缺、污损人民币,不得拒绝兑换。

      这张《“证明”》进一步写道:“国家三令五申,不要让百姓开所谓的奇葩证明,让老百姓多跑路、瞎跑路,愿你单位端正态度,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规定为老百姓办理业务;如不能为其办理,应当向当事人说明理由。请不要随意让储户来派出所开具奇葩证明。”

      田林拿着这张《“证明”》返回银行,工作人员收到后为其兑换了此前的残币。

      5日上午,中国农业银行鹤峰县支行一名负责人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表示,事发后,该行领导高度重视,立即展开调查。4日下午,该行通过鹤峰县委县政府门户网站发布了致歉公告。

      《公告》称:2月3日,因该行临柜人员制度掌握不准而要求客户出具“非人为损毁证明”,给客户带来了麻烦。为此,诚恳致歉!该行对此事进行了认真反思和处理,已赴客户家中致歉,并加强员工服务意识与服务精神教育。该行将深刻汲取教训,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这一“非人为损毁证明”的出现,在网络上引发热议。有网友称之为继证明“我妈是我妈”“结婚前未婚”“女儿是女儿”等之后的又一宗“奇葩证明”。

      近年来,随着简政放权的推进和行政审批事项的精简,越来越多的“奇葩证明”被叫停,但“奇葩证明”缘何难以禁绝?

      湖北省社科院研究员冯桂林分析,一些政府职能部门、服务机构转变工作作风、更好地服务群众的意识不够深刻,仍沿袭着过去老一套居高临下、让老百姓为难的做法。中共中央、国务院三令五申,不要让老百姓开所谓的“奇葩证明”,但“最后一公里”仍有待打通,文件与实际运行相脱离的“两张皮”现象,亟待解决。

      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秦前红曾就此撰文指出,各类“奇葩证明”大行其道,主要原因在于清除“奇葩证明”的过程中缺失了必要的统筹安排,进而造成部门间的行政审批流程因未能有效地衔接而趋向于不完整。其根源则在于权力的“任性”。

      秦前红认为,“奇葩证明”盛行,还有其他诸多原因,比如面对失职问责,一些行政机关明哲保身,采取保守的管理方式,所有的行为考量首先集中在应对问责而不是考虑服务对象上。各部门为防范风险设立诸多内部考核指标,工作人员为了最大程度地“避险”,要求办事群众开具大量“奇葩证明”。此外,一些部门和单位也存在懒政、推卸责任甚至设租寻租的问题。

      如何彻底清除“奇葩证明”?冯桂林认为,基层办事机构、服务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学习,欲转作风先转观念。同时,哪些事项不需证明,哪些事项需证明、证明流程,必须全部上墙公示。

      秦前红提出,欲彻底清除各类“奇葩证明”,需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和简政放权的统一推进,更需有效治理“任性”的权力;畅通社会大众反映问题的渠道,建立更加具有可操作性的庸政、懒政行为问责细则。

    责任编辑:韩希宇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

    为你推荐

    猜你喜欢

    收藏成功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