卅年砥砺,风云激荡。从扎根一隅、服务地方的“金融毛细血管”,到与国同梦、与城共进的“经济重要支柱”,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用三十载时光,完成了一场波澜壮阔的跨越与重塑。在此背景下,金融界重磅推出“城商行三十年:跨越与重构”系列策划,系统梳理城商行蜕变为区域金融支柱的历程,剖析行业挑战与未来航向。
在我国银行业版图中,昆仑银行始终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它起源于西北边陲的城市信用社,因中石油的入主而实现“火箭式”增长,又因涉伊朗业务被美国制裁而面临生死考验,却在困境中开辟出“以物易物”的结算新路,最终成长为资产规模超4500亿元、聚焦能源产业链的特色银行。从克拉玛依市商业银行到昆仑银行,这家银行的二十余年历程,不仅是一部自身的成长史,更折射出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的深度探索,以及中国银行业在国际制裁环境下的生存与突围智慧。
前世:从边陲城信社到中石油控股的“昆仑”新生
昆仑银行的起点,要追溯到新疆克拉玛依的地方金融力量。2006年,克拉玛依城市信用社完成改制,正式成立克拉玛依市商业银行——这家诞生于石油城的地方性银行,最初的规模与影响力均局限于区域之内,在全国城商行阵营中寂寂无名。彼时,其资产规模、存贷款业务均处于较低水平,尚未显现出独特的发展基因。
改变的契机来自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以下简称“中石油”)的入局。2009年4月,中石油以现金方式独家认购克拉玛依市商业银行新发行股份,初始投资达28.1亿元;随后经过两次增资扩股,中石油的持股比例飙升至82%,成为绝对控股股东。这一股权变动,不仅为银行注入了巨额资金,更彻底重塑了其发展定位与资源禀赋——依托中石油庞大的能源产业链,银行的业务规模迎来爆发式增长:入股首年,对公存款较上年增加5.53倍,公司贷款增加13.7倍,总资产直接翻了5倍多,从2008年末的38.35亿元跃升至全新量级。
2010年成为昆仑银行发展史上的“更名元年”。这一年4月,克拉玛依市商业银行正式启用中石油旗下“昆仑”品牌,更名为“昆仑银行”,象征中石油的“宝石花”LOGO随之落地;与此同时,银行将总部从克拉玛依迁至北京,开启国际业务筹备工作。这一系列动作,标志着这家地方银行正式摆脱区域局限,朝着“全国性商业银行”乃至国际化金融机构的目标迈进。在中石油入主后的第一届董事会上,时任昆仑银行法定代表人、中石油总会计师王国樑明确提出“两步走”战略:第一步,到石油企业集中的区域拓展业务,夯实全国性银行基础;第二步,到苏丹等国际石油项目集中的国家设立分行,进军国际化。而“依托中石油”这一核心逻辑,贯穿了战略的始终。
转折:制裁下的生存突围与“以物易物”的结算创新
正当昆仑银行借助中石油资源快速扩张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国际制裁将其推向风口浪尖。2012年7月31日,美国以涉及伊朗石油业务为由,将昆仑银行单独列入“561清单”,切断其与美国金融系统的联系,要求美国金融机构10天内注销昆仑银行账户;更致命的是,银行被排除在SWIFT系统之外,外汇结算通道遭受重创。此后,制裁影响持续发酵。由于2012年的制裁已彻底切断了其美元结算通道,昆仑银行实际上自那时起就无法处理美元业务。随着美国对伊政策的收紧,2018年8月1日,昆仑银行正式暂停了欧元结汇业务,要求相关业务改用人民币结算。同年11月,美国对伊朗的第二轮制裁正式生效,进一步固化了昆仑银行与伊朗业务受限的局面。
对于深度绑定中石油能源贸易、尤其涉及中东地区业务的昆仑银行而言,这无疑是“生死考验”。但历史经验证明,最简单的方法往往最有效。为破解外汇结算困局,昆仑银行创新性地采用了“以物易物”的古老策略,构建起一套不依赖美元的跨境贸易结算体系。以中伊原油贸易为例:若中石油向伊朗采购100万美元原油,无需实际支付美元,而是通过昆仑银行向伊朗银行开具100万美元“欠条”;当伊朗商家需从中国采购100万美元商品时,只需向伊朗银行支付本国货币里亚尔,申请兑换“美元额度”;伊朗银行随即通知昆仑银行结清“欠条”,昆仑银行再告知中国出口商可进行结汇;最终,中国出口商发货后在昆仑银行完成人民币结汇。整个过程中,美元仅作为计价标尺,无实际流动,完全规避了美国金融制裁的限制。
这一创新不仅让昆仑银行保住了中伊贸易结算的核心业务,更使其成为中石油在敏感地区资金结算的“独一无二”渠道——对中石油而言,昆仑银行已非普通关联银行,而是其全球能源贸易版图中不可或缺的“战略棋子”。与此同时,昆仑银行的业务边界进一步拓展至中俄贸易领域,能够顺畅处理卢布、人民币项下的涉俄收付业务,在国际制裁的缝隙中开辟出多元化的跨境金融服务能力。
架构重塑与战略传承:三代掌舵人的产融结合之路
2017年的股权架构重塑,是理解昆仑银行历任掌舵者战略传承与升级的关键前提——它为“产融结合”从“行政化对接”转向“市场化深化”提供了制度基础,直接影响了后续管理者的战略选择空间与执行逻辑。在此之前,昆仑银行作为中石油的直属银行,业务更多依托集团行政指令对接产业链资源,发展模式带有较强的“内部服务属性”。
为推动金融业务整体上市与专业化运营,2017年初,中石油完成核心金融资产注入中油资本的重组,昆仑银行77.09%股权划归中油资本旗下,标志着中石油金融板块从“集团直管”转向“上市平台专业化管控”。自此,昆仑银行的直接控股股东由中石油集团变更为中油资本,形成了“中石油集团→中油资本(上市公司)→昆仑银行”的全新架构。
正是在这一架构基础上,历任掌舵者得以在“深耕能源产业链”的核心定位下,实现战略的延续与深化:
2014年11月,监管部门批准王国樑卸任昆仑银行董事、董事长,原副董事长蒋尚军接任(注:蒋尚军任职早于2017年架构调整,其战略聚焦“行政化融合”)。从履历来看,蒋尚军是中石油体系内的“老兵”:曾任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兰州炼化公司副总会计师、兰州石化公司副总经理、中石油西北销售公司总经理,是中石油销售渠道的重量级人物。业内普遍认为,此次人事调整是昆仑银行“深化产业金融、加速与中石油业务融合”的关键安排。蒋尚军上任后,明确提出“以石油为主的能源产业链是昆仑银行的‘富矿’”,将“打造产融结合特色优势明显的能源银行”定为核心目标。在这一战略指引下,昆仑银行以注册地新疆为依托,围绕油气资源密集区快速布局网点,最终覆盖黑龙江、陕西、四川、新疆4个省区11个地市,建立起51家分支机构,将金融服务深度嵌入能源产业链的上下游。
2017年架构调整后,2021年7月底接任董事长的王忠来,成为首位在新体系下全面操盘的“掌舵人”。与前两任出身中石油体系不同,王忠来拥有30余年纯银行业从业经验:曾任深圳发展银行总行运营管理部总经理,2010年1月加入昆仑银行任副行长,2012年6月升任行长,2018年4月转任党委副书记、监事长——完整的银行管理履历,让他对“产融结合”进行精细化升级。王忠来强调,“产融结合是昆仑银行的立身之本、生存之基、发展之源”,提出要从“单一产品、单一区域突破”向“综合金融服务、全产业链覆盖”跨越。具体而言,在上游市场“找短板、补漏洞”,下游市场“以点带面”;抢抓平台经济机遇,推广“中油E通”“油易贷”等线上产品,形成规模效应;同时,依托供应链金融与产业重大项目,拓展现金管理、代发工资、理财等综合服务,并围绕新能源、新材料领域发力绿色金融——这些举措不仅巩固了能源金融优势,更推动昆仑银行向“综合化产融服务商”转型。
2024年8月,昆仑银行迎来第四任董事长——何放。作为高级经济师,何放兼具技术与金融背景:先后毕业于沈阳工业学院计算机应用专业(硕士)、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金融专业(硕士),曾任中油财务公司国际业务部经理、昆仑银行行长助理兼国际业务部总经理、副行长,2021年5月起任昆仑银行党委副书记、行长,2024年1月转任党委书记。从履历来看,何放既熟悉中石油体系,又精通国际业务与金融科技,其任职被市场解读为昆仑银行“强化国际业务能力、推动数字化转型与能源金融深度融合”的信号。中油资本(000617.SZ)发布2025年第一季度报告。数据显示,昆仑银行聚焦能源主业数字化转型,投放线上化产品贷款84亿元,同比增长18.2%;持续完善线上化信贷业务体系,线上化客户数量同比增长35%。
今生:规模突破与盈利波动下的挑战与机遇
截至2024年末,昆仑银行已成长为一家资产规模超4500亿元的全国性银行——资产总额达4555.60亿元,较2008年的38.35亿元增长超118倍;年利润总额从2008年的0.45亿元增至2024年的25.38亿元,盈利能力实现质的飞跃。在机构布局上,银行已在新疆、北京、上海、陕西、黑龙江等省市区设立10家分行级机构,并发起控股乐山、塔城2家村镇银行,形成了“立足能源产区、辐射全国重点城市”的网络布局。更重要的是,它至今仍是国内唯一一家经营伊朗业务的银行,在中伊、中俄能源贸易结算中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 不过,规模扩张的背后,昆仑银行也面临着盈利波动与资产质量的挑战。从净利润表现来看,2020-2024年呈现“两降一升再降”的波动趋势:2020年同比下滑18.84%,2021年下滑12.78%,2022年增速转正至8.83%(净利润27.6亿元),2023年再次转负至25.3亿元(同比下滑8.43%),2024年进一步降至17亿元。
资产质量方面的压力同样不容忽视。截至2024年末,昆仑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33.49亿元,较上年末增加5.12亿元;不良贷款率升至1.47%,较上年末上升0.18个百分点;且这一指标已连续四年持续下滑,拨备覆盖率为275.01%,较上年末下降18.71个百分点。
结语:能源银行的独特路径与未来展望
从克拉玛依市商业银行到昆仑银行,这家银行用二十余年时间走出了一条“依托产业、聚焦能源、应对制裁、创新突围”的独特路径。它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也不同于普通的城市商业银行——中石油的控股背景赋予其深厚的能源产业基因,国际制裁的压力倒逼其创新结算模式,而历任掌舵者对“产融结合”的坚持,则让它在激烈的银行业竞争中找到了差异化优势。如今,从服务集团到服务产业链,再到明确提出“做小、做难、做专、做深”,昆仑银行的产融结合战略正走向精细化与纵深化。
责任编辑:陈爱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