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基斯坦伊斯兰堡的万豪酒店前台,来自中国义乌的商人杨先生看到熟悉的银联“红、蓝、绿”三色标识,随即递出在国内办理的银联卡。前台工作人员熟练地操作POS机,不到一分钟便完成押金与房款支付。这一幕“小而美”的支付场景,不仅是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生动缩影,更成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进程中的中国企业、中国商人铺绘的一抹亮丽色彩、增添的一缕和谐乐音。
十余年且行且试 不断精进高质量支付服务
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至今,十二载春秋里,中国银联的服务网络在共建国家持续延伸。在与中国签署合作文件的150余个国家和地区中,银联已在130余个国家和地区实现银联卡受理,服务商户超2900万家。在韩国、意大利、希腊、蒙古、泰国、阿联酋、巴基斯坦等重点市场的受理网络尤为完善,当地商户和ATM终端已基本全面受理银联卡。
在受理环境不断拓展,满足国人“走出去”基本消费需求的基础上,中国银联持续推进区域内发卡,在近60个共建国家和地区中发行银联卡。除中国留学生、海外派驻员工、跨境商人外,越来越多当地职员将银联卡作为工资卡,居民日常购物、缴费也首选银联卡,银联提供的支付服务进一步融入当地生活场景。
数字支付浪潮深度重塑境内消费者的支付偏好和工具选择,并不断外溢至“一带一路”倡议的共建国家。为使更多人群共享数字支付时代红利,中国银联在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巴基斯坦、尼泊尔等近30个市场,推出百余款银联标准电子钱包,开通零售、教育缴费、数字娱乐、本地生活、外卖打车等高频消费场景的线上支付功能。
从着力拓展受理覆盖范围、丰富受理场景到推动当地发卡,银联卡从陪伴中国人“走出去”的支付工具,日渐成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消费者的日常支付选择。从线下到线上,从实体卡片到二维码、手机Pay等数字支付方式,中国银联正以不断创新、优化的支付工具与支付服务,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快车道。
万里路互联互通,切实提升资金融通新效能
共建“一带一路”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互联互通”成为发展主线,既包括基础设施的“硬联通”,也涵盖规则标准的“软联通”,更有与共建国家人民的“心联通”。支付网络作为关键金融基础设施,其规则标准的“软联通”事关贸易畅通、资金融通的大局,也与民生日常消费的“关键小事”息息相关。
在支付系统建设领域,中国银联深度联动共建国家央行、转接网络及主流机构,推动技术和标准“走出去”,助力建成老挝国家支付系统(LAPS)等;在银行卡芯片标准推广中,银联向亚洲支付联盟等亚洲多个国家的机构授权芯片标准,有效弥合区域内支付标准差异,显著提升跨境支付效率。
而当二维码进入跨境支付市场视野,推进各国间二维码标准互认互通成为新一轮“软联通”的重要一环。面对二维码跨境支付新需求,中国银联创新推出“网络互联互通”解决方案,构建起政府对政府(G2G)、网络对网络(N2N)“双轨并行”的“银联模式”。
前者由两国央行牵头制定顶层合作框架并负责指导实施,银联作为对外窗口与境外网络进行业务对接,通过与境外二维码网络一点对接,可实现快速、大规模拓展银联全球二维码受理网络,越南NAPAS、印尼ASPI项目均是典型案例;后者基于商业合作,由银联与当地二维码网络直接对接,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市场落地的均为此类实践。
截至目前,中国银联已在境外19个国家和地区推进二维码跨境互联互通合作。其中斯里兰卡、马来西亚项目入选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务实合作项目清单。值得关注的是,印尼、越南等项目还创新采用“网络互通+本币结算”模式,既是中资支付企业“抱团出海”、打造新“四方模式”的重要实践,更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支付层面的有力支撑。
共建“一带一路”已走过蓬勃发展的十余年,中国银联探索、奋进、创新,在浩浩大势中贡献来自中国的支付力量。进入高质量发展的金色新阶段后,中国银联也将继续秉持“互联互通 共创价值”的企业愿景,全方位提升银联全球网络的服务能力,持续输出网络、产品、技术和标准能力,为高水平对外开放与高质量发展奏响金融强音。(来源:银联投稿)
责任编辑:方杰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