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银行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技术变革,智能体或将为银行业数字化转型带来机遇。近日,中国民生银行生态金融部贾凤军强调,银行全员拥抱智能体,是赢得未来的唯一途径。
“转变观念,拥抱AI,特别是决策层。”贾凤军指出,银行的评分、评级依然以传统模型为主,这反映了一线员工对AI信任度不足,态度较为保守。贾凤军认为,若各级管理层能转变观念并带头示范,AI的应用会快速见效。他提出的办法是为领导打造一个智能分身,这类分身可以是虚拟助手、数字镜像或智能秘书,初期可承担日程管理、差旅安排、会议记录、讲话初稿等基础事务,随后逐步拓展至批示起草、正式讲稿撰写等更复杂任务。当数据支撑、持续训练与习惯调整等条件逐步成熟后,更高阶的决策辅助便能自然达成。当领导主动使用AI工具,一线员工将更愿意尝试用AI优化工作。
不过,在推动AI应用的过程中,有分析指出,AI将取代银行现存80%的工作岗位,这引起了银行部分员工的顾虑。贾凤军并不认同。他举例说明,汽车虽淘汰了大部分马车,但交通需求反而让司机(原马车夫)的数量更多、车辆也更多,减少的只是马车这种工具本身。由此可见,AI淘汰的是“低价值重复劳动”,而非“人”。他建议有兴趣的员工可以尝试开发个人智能助理,这反而能从机械工作中解放出来,转向“更有价值的工作”,特别是从事风险管理领域的员工。
如何让AI在银行业更好落地?答案或许在于从实用出发,全员拥抱智能体。
贾凤军认为,应当全面鼓励和推动全体成员积极开发和利用智能体Agent,包括但不限于聊天机器人、数字人、数字员工、虚拟人、虚拟员工、数字秘书等。他强调,全员智能体要从实用出发,不追求大模型、巨量规模参数,可以用小模型、适量参数规模。全员智能体的应用要贴近实际工作场景,解决实际问题。
在企业内部的日常应用,智能体可以用小模型,因为小模型具有部署灵活、运算效率高、成本低廉等优势。通过精准识别员工的实际需求,如文档处理、邮件收发、会议安排等,智能体可以提供针对性的服务,提高工作效率。此前,民生银行首席信息官张斌曾表示,在客服流程和信贷流程场景,该行是用大小模型结合的方式,实现智能化升级。随着员工对智能体的依赖程度加深,可以逐步增加智能体的功能,实现更复杂的任务处理,如数据分析、决策支持等。值得一提的是,民生银行信息科技部副总经理李晓东曾分享过该行在智能体应用方面的探索。
值得一提的是,民生银行信息科技部副总经理李晓东曾分享过该行在智能体应用方面的探索。
在工程体系层面,在门槛、代码、评审、门禁检查、测试等环节深度使用AI能力,进一步向需求侧前移。在场景层面,该行通过财富管理助手实现大模型和智能体协同,提升银行服务的专业性和效率;通过AI4SE&AI安全风险管理的尝试,对AI生成代码质量进行闭环评测和监控,确保AI输出符合工程标准。可以看出,智能体从开发到应用都紧扣“从实用出发”的核心,避免技术悬浮于业务之上。
在研发层面,该行建立了前端框架、后端框架、基础云平台、APaaS/IPaaS标准体系,以及推进AI Workflow的演进。在基础设施层面,一方面,进一步加强AI中台能力,形成企业级的AI服务标准;另一方面,进一步降低AI消费门槛,包括构建AI Agent平台,进一步降低AI实验台、试验场的应用门槛等。这使智能体变成全行员工都能便捷参与开发、高效应用的工具,为“全员拥抱智能体”提供了技术支撑。
可见,智能体正为银行业数字化转型带来了机遇。传统需要耗费大量时间撰写的各类研究报告和分析文档,现在通过智能体只需几分钟即可生成多篇,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当前,智能体已成为全球领先企业的战略重点,贾凤军表示,率先布局、深度应用AI智能体的银行,将赢得发展先机,在新时代的金融生态中占据制高点。
责任编辑:王煊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