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提振消费、扩大内需战略被写进中央政府工作报告,成为拉动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消费贷作为连接金融资源与居民消费需求的特殊工具,在提振消费和促进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网贷热背景下,商业银行如何破局授信额度“闲置”与互联网高息贷“偏好”的困境,让低息消费贷成为化解居民不敢消费的金融活水?本文以建行“快贷”为例,探索商业银行立足线上平台实现消费贷惠及更多民生领域的破局路径。
一、网贷冲击波:消费贷市场的格局重塑
(一)网贷崛起:现状特征与爆发逻辑
近年来,我国的网络贷款如雨后春笋般发展,经过监管部门持续整治,有资质的网贷平台数量仅剩十余家,但小额贷款公司数量仍然庞大。央行2025年一季度小额贷款公司统计数据报告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全国共有小贷公司5081家。无论是网络平台产品,还是依托网络的小额贷款,均属于网贷范畴。对于个人消费用途而言,网贷一般都具有额度小、期限短、放款快等特点。网贷的客户群体广泛,涵盖了在校大学生、普通上班族、个体工商户等各个阶层,尤其呈现出客户群体下沉的显著特征,在传统银行贷款未能覆盖的群体范围内发展了大量客户。
(二)挤占效应:商业银行的份额困局
网贷的快速发展使得商业银行在授信业务领域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网贷平台以便捷的申请流程、快速的放款速度和个性化的产品设计,吸引了大量年轻、追求效率的客户群体。在个人消费贷款领域,网贷对商业银行的个人消费贷款市场份额影响较大,且随着网贷市场的不断成熟,商业银行不仅面临着普通客户的流失,优质客户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一些大型互联网金融平台利用自身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对客户进行精准画像,为优质客户提供定制化的金融服务,进一步加剧了优质客户资源的争夺。
二、困局诊断:商业银行消费贷款的三大瓶颈
(一)模式之困:“优质客群”过度授信
商业银行传统消费贷款过多集中于“优质客群”,例如公积金缴纳者、社保参保人、事业单位员工等,这种授信模式在网贷热的背景下暴露出许多局限性。首先,这种“垒大户”的授信模式使得“优质客群”过度授信,而新市民、自由职业等长尾客户难以获得信贷支持,导致资金配置失衡。其次,对“低风险”客群的过度依赖,弱化了银行的风险定价能力和差异化服务水平,制约了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和业务升级。
(二)数据之困:维度单一与孤岛效应
与网贷平台相比,商业银行在数据整合与运用能力方面存在明显差距。网贷平台依托互联网技术,能够实时收集客户的消费行为、社交关系、网络交易等多维度数据,并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对客户的信用状况和还款能力进行精准评估。而商业银行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客户的开户信息、交易流水和征信报告等,数据维度相对单一,且各业务系统之间的数据存在孤岛现象,难以实现有效整合和深度挖掘。这使得商业银行在风险评估和产品创新方面受到限制,难以及时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授信产品。
(三)创新之困:同质化产品差异缺失
目前,商业银行的授信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差异化和个性化。大多数商业银行的贷款产品在利率、期限、还款方式等方面相似度较高,无法满足客户群体多元化需求。而网贷平台则能够根据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迅速推出创新型金融产品,如基于场景的消费贷款、供应链金融网贷等,以满足客户在不同场景下的贷款需求。商业银行需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加快创新步伐,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发展先机。
三、破局路径:建行“快贷”的革新思考
(一)模式重构:智慧授信与场景金融
1.探索“关系链”智慧授信。通过深挖快贷存量客户社会关系网络,实现由单一客户授信向网状延伸。可以基于我行企业级数据应用平台“智慧关系链”产品,应用知识图谱技术量化客户间关系亲密度,识别客户家庭、社会关系,筛选高信用、高用金需求种子客户,通过社交关系实现快贷潜在客群的裂变式增长。同时,配套浮动利率机制对冲延伸客群违约风险。
2.深耕场景金融生态。聚焦消费金融细分场景,通过与核心平台深度合作,整合其用户行为数据,精准识别并满足场景内融资需求,依托平台信用背书,降低场景内客户快贷准入门槛,充分释放其潜在信用价值。例如,联合网约车平台,基于司机稳定的日活单量,设计并发放专属的“车辆维修快贷”。
(二)数据破壁:数据中枢与模型驱动
1.打通内外部数据壁垒。一方面,打破我行内部各业务系统之间的数据壁垒,建立快贷数据中枢,实现客户信息、交易数据、风险数据等内部数据的有效整合。另一方面,积极拓展外部数据来源,可以与政府部门、互联网企业等开展合作,获取税务缴纳、消费行为、社交关系等多维度的外部数据,丰富快贷客户画像。例如,与电商平台合作,获取客户的网络交易数据,了解客户的消费偏好和消费能力。
2.部署大数据分析模型。基于快贷数据中枢,研发快贷专属智能风控模型集群,包括客户信用评估模型、风险预警模型、产品定价模型等,精准识别和量化评估客户逾期风险。同时,通过大数据分析,还可以发现客户的潜在资金需求,为产品创新和精准营销提供决策支持。例如,可以通过分析客户的消费行为数据和交易流水,预测客户的资金需求,提前为客户推送快贷产品。
(三)服务突围:个性化产品与极致体验
1.匹配个性化快贷产品。构建全场景产品矩阵,根据不同客户群体的特点和需求,推出差异化解决方案。例如,针对自由职业者,可以推出允许季度内分期还息、年末还本的“收入波动缓冲快贷”;针对新市民,可以设计整合租房押金、技能培训费用等特定用途的“安家快贷”。
2.提升客户办理体验。一方面,可以精简业务办理流程,加速推进合并同类事项、简化操作步骤、减少信息输入等措施,满足客户对“快”的需求。例如,目前我行已针对快贷办理中四份个人授权书,推动授权操作合并,打造“一键授权”的快捷体验。另一方面,需要强化客服响应能力,全旅程为客户提供贷款陪伴服务。例如,可以打造“快贷急速通道”,确保业务办理过程中咨询、投诉的高效处理,提升客户满意度。
(四)生态共建:跨界联盟新范式
1.联合优质互联网金融平台。我行可以在监管允许的框架内,与大型优质互联网金融平台开展合作,通过“快贷+”联合贷款模式实现优势互补。我行借助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技术、客源优势拓展业务,互联网金融平台则可以依托我行的资金和信誉强化自身资金保障。合作中,双方按比例出资,互联网金融负责客户初筛和推荐,我行进行快贷审批和发放,双方共担风险和收益。
2.构建金融机构联盟。我行可以与其他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建立“快贷金融联盟”,在产品交叉销售、风险管理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提升整个金融行业的服务水平和竞争力。例如,与保险公司合作,推出快贷保证保险产品,为授信客户提供信用增级服务;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研发快贷智能风控系统,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客户的风险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
(文章系作者投稿,文中内容不代表中国电子银行网观点和立场)
责任编辑:方杰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