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网消息:不说稳定币,都不知道怎么聊天了。
这是移动支付网近期与多位行业人士交流后的一句感慨。移动支付网近年来从数字人民币到稳定币,持续关注与金融支付相关的数字货币行业。而近半年来,稳定币的热度远超预期。
稳定币支付发展的三个阶段
由于国内支付产业逐渐趋于成熟,监管趋严、盈利能力不断降低。近五年是中国支付产业出海的热门时间段。跨境支付拥有较长的产业链,不可控因素较多,但这也带来了更大的盈利空间,国际费率、汇损、税务、补贴等各个方面,都能容纳众多的支付角色。
稳定币也是在近几年逐渐高频出现。在移动支付网联合PANews近期发布的《2025全球稳定币产业发展报告》看来,2020年之前,由于稳定币多次出现“脱锚”、全球监管禁令、非法集资、洗钱风险等多个原因,稳定币用于贸易支付一直处于“萌芽期”。
2020年后,全球局势突变,新冠疫情、俄乌地缘政治影响、新兴国家贸易需求爆发、汇率变动严重等多个因素,使得正规支付渠道已经难以满足各类正规的跨境支付需求,稳定币逐渐崭露头角,“收U”需求开始不断出现在移动支付网所运营的各大跨境出海相关社区。但受电信诈骗、地下钱庄、跑分洗钱等多个因素影响,USDT的名声仍然不好,“收U”需求仍被传统支付业者视为是“灰色”交易。从2020年到2023年这个时间段,可暂且称之为稳定币用于贸易支付的“探索期”。
从2024年到现在,对于稳定币的需求与讨论开始呈现爆发趋势。一方面是全球政策开始出现松动,欧盟MiCA、美国GENIUS法案、香港稳定币条例,都在经历从提出到审议,再到落地的过程;另一方面,从市场来看,传统支付机构开始下场参与稳定币市场推广,比如PayPal、Stripe等,巨头入局具有破窗效应,加速了其他机构入局。从微观角度来看,自2024年以来,移动支付网所运营的各大社区对“收U”的敏感程度逐渐降低,诸多传统支付业者也不断加入Web3企业,成为行业的核心玩家。这一阶段,可理解为稳定币的“爆发期”。
也正是在2024年,移动支付网开始提升对稳定币的关注度。特别是在2024年年中后,在与卡组织、支付机构、海外持牌机构、风控厂商、投资机构等角色交流过程中,都表达了对稳定币发展的看好,同时也提出了诸多问题。但支付本身就是一个把握风险尺度的行业,当一个行业存在许多问题时,这恰恰说明其中仍然还有很多机会。
入场还是观望
近年来,对商业增长仍有一定期许的支付相关企业,或多或少都采取了“出海”动作。而稳定币又是近年全球支付领域的一大热点,自然有许多支付企业在关注跨境支付的同时,顺势关注稳定币支付。其中香港作为开放的金融中心,迎来了诸多大陆支付从业者的身影。
从移动支付网观察来看,国内主要支付企业大多有相关负责人跟进稳定币相关业态。基于合规要求,少部分机构通过香港或者其他海外分公司下场参与稳定币相关业务。观察与观望成为了支付机构对稳定币的主要态度。
“传统支付机构决策周期太长,短期内合作难以开展。”在与诸多聚焦稳定币业态的Web3从业者看来,传统支付公司对于稳定币支付的态度仍然较为谨慎。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对稳定币业态的了解不足。传统支付企业经历过监管合规化洗礼,对于新事物的出现较为谨慎是企业基因,许多支付企业需完整的了解稳定币业态的盈利模式、主要风险、主要玩家、竞争情况等一系列问题之后才能有较为完善的认知,进而进行决策。有意思的是,稳定币作为新兴事物,其实很多业态并不成熟,难以用具量化且权威的案例、数据来说服传统支付企业。传统支付机构也在观察行业发展,等待行业达到一定的成熟度再择机入局。
稳定币带来风险事件过多。在稳定币支付的“萌芽期”与“探索期”,一提及USDT,大多数行业人士仍然会默认该业态是洗钱高发区,提高警惕。即使是近期,对于包括稳定币在内的“虚拟货币”,官方仍然较为警惕。2025年2月,中国最高人民检察院就表示,当下的电信诈骗犯罪特征中,资金渠道交织隐蔽,虚拟币“洗钱”成为主流手法,帮助犯罪分子“小额多笔”转移涉诈资金,回溯难度高,成为了一大特点。在此背景之下,让合规为本的传统支付机构快速放下原本的策略,下场参与稳定币大潮,这需要高层拿出极大的魄力,这并不容易。
政策尚不明朗。在香港《稳定币条例》发布之前,对于稳定币的政策监管仍然不够明朗,这也使得传统支付企业会更加谨慎。即使是现在,很多企业仍然在观望香港《稳定币条例》的落地效果。此外,稳定币需要深入金融腹地,仍然需要银行的认可,而不仅仅只是资产托管服务,更需要类似金融账户等底层业态支持。否则会出现拥有MSO牌照却无法在银行开虚拟账户的尴尬。
产业融合存在信息差。有部分支付机构从业者在观察稳定币业态之后向移动支付网透露,玩家已经足够多,机会不多。其背景是支付企业想深入到稳定币的腹地,做原来Web3企业的相关业务。而目前主要的机会可能是Web3与Web2的融合,即传统支付企业开放商户与服务,Web3企业将包括稳定币支付渠道、风控、出入金承兑等服务嵌入到其中。但双方企业的合作存在较大的信息差,Web3企业对传统支付的四方模式、税务、交易背景审查、反洗钱要求、内控流程等了解较少,以Web3的风控模式嵌套到传统支付中,匹配度较低。因此,在笔者看来,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弥合信息差是Web2与Web3之间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除了以上因素之外,传统支付业者对于稳定币的发展逻辑仍然存疑。
合规是否为悖论
“稳定币能发展起来的核心逻辑就是弱监管,如今走向合规,这难道不是悖论吗?”在与多个传统支付行业人士交流过程中,多人提出了这一疑问。
基于区块链技术,稳定币的优势是去中心化、匿名性、交易效率快、成本低。但这些特性在传统支付人眼中存在着不少弊端。
去中心化与匿名性意味着难以被监管,责任难以划分,一旦发生风险事件则难以追溯根源,这也容易造成风险外溢。
交易效率快,这也让风控犯难。对于传统支付来说,实现T+0并不是技术难题,而是监管与风险防控难题。从单一市场的收单来说,商户资金往往是T+1到账,这是为了方便交易出错时便于拦截,出现纠纷也更容易处理。
传统支付更加看重交易背景,这关系到税务、风控,所以传统支付中个人账户与企业账户,转账与收单有着不同的监管逻辑。但稳定币只有链上地址,对于这些地址属性的区分尚没有大规模普及,这与传统支付逻辑存在较大差异。
此外,稳定币的兴起之路也存在监管套利。当下稳定币支付的主要应用场景包括满足亚非拉国家支付基础设施不完善地区的支付需求、汇率避险与资产保值、受制裁国家的跨境收付、高风险场景的收付。前两个场景,美元等强势稳定币对弱势币种国家有极大的冲击力,可能颠覆本地主权货币的法定地位;而后面两个场景,则是规避当下主流法币流通规则的短板,满足了“灰黑”场景的需求。
而一旦走向合规,那么稳定币在以上各个场景的优势会逐渐丧失,与法币的优势差距也会缩小,甚至还不如法币。
或许正如《权力的游戏》中的名句,对于稳定币来说,混乱是阶梯。而一旦达到一定的合规高度,稳定币是飞升还是坠落,谁又能料到。
感知偏差
近期,义乌仅个别商户收取稳定币的报道在业内掀起了讨论热潮。
券商公司从机构侧调研称,稳定币的交易已经达到百亿级别的水平。而媒体从商户侧,则感受到毫无波澜,甚至不知稳定币为何物。
或许双方都没有错。
在跨境支付场景中,交易链条足够长,且都是机构在处理资金,商户可能并没有感知。例如在尼日利亚的跨境收付场景中,尼日利亚买家将奈拉换成稳定币,通过交易所支付给Web3支付企业,Web3支付企业将稳定币承兑为法币,并转给传统跨境支付企业,传统跨境支付企业经过香港跨境人民币汇入中国大陆银行账户。
只有机构侧才知道前端跨境支付流程中是否使用稳定币,而商户侧仅收到国内银行账户的法币入账通知,商户并不会对稳定币支付有所感知。
而只有部分交易规模较为庞大的商户,会选择绕开中间的服务商,减少稳定币与法币承兑,法币汇兑入境等环节,直接开设稳定币账户进行“收U”。
所以,感知偏差仍然存在。毕竟商户只需要合规收款,不冻卡就行,并不会在乎背后的收款逻辑。此外,对于受制裁国家、亚非拉外汇储备少国家的收付款,商户更加注重能不能收款,而弱化了合规要求,支付服务商会选择稳定币收付。毕竟对于完全不能汇款和回款风险高,商户很容易做出选择。
在当下稳定币大火的背景下,前端与后端的感知偏差消除也非常重要,这能让行业更加全面地看待新兴业态的发展情况。
责任编辑:方杰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