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动端
    访问手机端
    官微
    访问官微

    搜索
    取消
    温馨提示:
    敬爱的用户,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会导致页面浏览异常,建议您升级浏览器版本或更换其他浏览器打开。

    重磅!未来五年普惠金融体系如何重构?银行业保险业高质量发展方案出炉

    来源:金融界 2025-06-27 09:39:34 普惠金融 银行 政策速递
         来源:金融界     2025-06-27 09:39:34

    核心提示未来五年基本建成高质量普惠金融体系的目标明确提出

    金融监管总局与中国人民银行近日联合发布《银行业保险业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未来五年基本建成高质量普惠金融体系的目标。这一方案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将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深化,重点解决金融服务覆盖不均、成本偏高、产品单一等核心问题。

    构建多层次服务体系:从县域到乡村的全覆盖

    《实施方案》要求优化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推动形成差异化的机构布局。未来五年,银行业保险机构需深化专业化体制机制建设,通过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专营机构等,形成覆盖城乡的立体化服务网络。特别是县域和乡村地区,将成为重点服务对象。方案提出,需提升县域金融机构的数字化服务能力,通过移动终端、线上平台等工具,确保基础金融服务“村村通”“户户达”。对于偏远地区,鼓励通过流动服务车、村级服务站等非固定网点形式,补齐金融服务空白。

    在差异化服务方面,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与保险机构需明确分工。例如,政策性银行将强化对脱贫地区、乡村振兴重点项目的支持,商业银行需下沉服务重心,开发适配小微企业和农户的信贷产品,保险公司则需针对农业风险特点优化保险方案。同时,监管部门将建立动态监测机制,定期评估县域及乡村金融服务的覆盖深度与可持续性。

    普惠信贷能力升级:破解小微与“三农”融资难题

    信贷服务是普惠金融的核心。《实施方案》提出,未来五年需巩固普惠信贷体系,重点提升小微、“三农”及民营企业的融资可得性。针对小微企业,银行需保持信贷供给稳定增长,并完善定价机制,通过大数据风控模型降低利率波动风险。监管部门将引入“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将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纳入考核体系。

    在“三农”领域,信贷创新成为突破口。《实施方案》支持粮食安全战略,强化粮棉油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种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现代设施农业建设、盐碱地综合利 用等领域金融服务。积极助力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补短板,支持受灾地区恢复生产、灾后重建。探索扩大农村产权抵质 押物范围,支持银行机构探索运用农业保险保单信息作为涉农主体融资贷款信用评级参考,加大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贷款投放力度。推动加强农村金 融与乡村治理深度融合。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支持对小额农户贷款通过非现场方式开展贷前调查,加强信息真实性核查,提高农户金融服务效率。

    针对民营企业融资痛点,《实施方案》明确持续加大信贷资源投入。银行需加强涉企信用信息归集,提供专业化征信服务,推广“信易贷”模式。重点满足有市场、有效益、信用 好、成长性高的民营企业的有效融资需求。切实平等保护民营企业金融公平交易权、金融服务知情权、自主选择权、信息安全权等合法权益。加强对贷款资 金流向的监测,确保贷款资金真正用于支持民营企业和实体经济。

    普惠保险体系扩容:从“保基本”到“保多样”

    保险业在普惠金融中的保障功能被进一步强化。《实施方案》首次提出“普惠保险体系”建设框架,要求保险公司在董事会层面设立普惠保险战略委员会,统筹产品开发与服务优化。农业保险作为重点领域,未来五年将实现三大突破:一是“扩面”,将地方特色农产品纳入中央财政补贴目录;二是“增品”,试点气象指数保险、价格保险等创新型产品;三是“提标”,将三大主粮作物保障水平从物化成本逐步提升至完全成本。

    针对小微企业,保险公司需开发适配其风险的财产险、责任险及出口信用险产品。例如,为科技型小微企业提供研发中断险、专利侵权险,为外贸企业设计汇率波动险。对于农民群体,方案要求扩大健康险、养老保险覆盖,探索“惠民保”模式向农村地区延伸,通过政府补贴降低参保门槛。此外,监管部门将建立普惠保险精算回溯机制,确保产品定价合理,避免因价格过高导致“保不起”或赔付不足导致“保不实”。

    在服务流程上,保险公司需简化承保手续,推行“线上化投保+远程核保”模式,将农户投保材料进行压缩。监管评价体系也将同步升级,普惠保险业务占比、服务满意度等指标将被纳入保险公司评级。

    《实施方案》的落地,意味着普惠金融发展进入“深水区”。通过优化服务体系、升级信贷能力、扩容保险供给,银行业保险业将逐步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坚实的金融支撑。而监管与市场的协同发力,将成为这场改革成败的关键。

    责任编辑:方杰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

    为你推荐

    猜你喜欢

    收藏成功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