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速(60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20%),养老经济已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业作为金融体系的核心力量,在政策推动、市场需求和技术变革的多重驱动下,正面临深刻的转型机遇与挑战。本文从影响与对策两方面,探讨养老经济对银行业的重塑路径。
一、养老经济对银行业的核心影响
1. 政策驱动下的战略调整
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将“养老金融”列为“五篇大文章”之一,2024年《关于金融支持中国式养老事业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发展目标:到2028年建立基本养老金融体系,2035年实现金融与养老事业的良性循环。政策导向要求银行业必须将养老金融纳入战略核心,例如交通银行成立养老金融部,目标到2027年建成“战略清晰、产品丰富”的养老服务体系。
2.市场需求的结构性升级
老年群体对财富管理、支付安全、医疗康养的需求激增。例如,个人养老金账户自2024年全国推广后,开户人数超7200万,但产品同质化问题突出。同时,中小养老机构融资难(如山东台医博康公司依赖工行“银发产业云”平台优化运营)、适老化服务缺口(如农村地区现金服务便利化需求)等矛盾亟待解决。
3. 科技赋能的业务重构
数字化转型成为必选项:一方面需通过AI、大数据优化风控模型(如工商银行通过入住率数据创新授信模式),另一方面需消除数字鸿沟(如手机银行“大字版”界面普及率不足)。农业银行通过智慧终端实现刷脸助餐补贴认证,日均服务超650笔,体现了场景化服务的潜力。
4. 风险管理复杂度提升
养老资金监管(如预付资金存管账户)、涉老非法金融活动(如预收费诈骗)等风险凸显。湖南等地要求银行强化养老机构预收费监管,并建立“民政备案、银行监管”的全流程风控体系。
二、银行业的应对策略
1. 构建多层次养老金融产品体系
支柱化布局:深耕企业年金(如建行上海分行托管规模达392亿元)、个人养老金(如中国人寿推出“鑫享宝”等6款产品),并创新“保险+养老社区”模式(泰康保险康养社区入住率超90%)。
普惠化设计:推出适老存款(如特定养老储蓄试点)、消费金融(如湖南“焕新惠老”计划优化老年群体信贷)及产业链融资(如床位收费权质押贷款)。
2. 优化全场景适老化服务
物理网点改造:建设银行上海延长路支行设置无障碍设施、养老政策展示区,并整合社区资源提供助餐信息;工商银行上海裕德路支行通过“九点服务法”(如语速缓、提示多)提升老年客户体验。
数字化融合:开发“养老一本账”全景账户(交通银行)、嵌入就医陪诊服务(如交行小程序链接陪诊平台),并加强反诈教育(如光大银行开设养老金融课程)。
3. 深化科技与产业协同
赋能养老产业:通过专项再贷款(如交行河南分行发放4.4%利率养老项目贷款)、SaaS平台(工行“银发产业云”免费提供机构管理系统)支持中小养老企业。
生态化合作:联合政府(如湖南金芙蓉基金撬动社会资本)、科技企业(如康复机器人公司获建行“善新贷”支持)及社区(如泰康溢彩公益基金会搭建智慧养联体),构建“金融+康养+科技”生态圈。
4. 强化风险管控与合规能力
资金监管:落实预付资金存管(农行江苏分行覆盖30家机构)、开发实时监测系统(如国寿长护险移动巡护APP)。
合规创新:针对“保险+养老社区”模式,建立销售规模与服务能力匹配机制,防止过度承诺。
三、未来趋势与建议
1. 趋势展望
普惠化与场景化:养老财富管理将从高净值客户向大众延伸,并嵌入医疗、旅居等生活场景。
数字化纵深:AI客服、智能投顾等技术将更广泛应用,但需平衡便捷性与安全性(如数字人民币在养老场景试点)。
2. 政策建议
完善激励机制:对养老专项贷款给予税收优惠,鼓励社会资本通过REITs等工具参与养老基建。
推动标准建设:建立养老机构信用评级体系,优化风险评估模型(如引入物联网数据评估农户信贷风险)。
养老经济既是挑战,更是银行业转型的“第二增长曲线”。通过产品创新、服务升级、科技赋能和生态协同,银行不仅能破解老龄化社会的金融供给难题,更能挖掘万亿级银发市场的增长潜力。未来,唯有以“长者友好”为核心,方能在这场民生与商业的双向奔赴中,实现社会价值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文章系作者投稿,文中内容不代表中国电子银行网观点和立场)
责任编辑:王煊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