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在金融系统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诚实守信、以义取利、稳健审慎、守正创新、依法合规,守好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的根和魂。长期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深刻影响着我国金融业的发展脉络和深层建设,传统文化中“诚信”、“中庸”、“稳健”、“变通”等思想理念贯穿于金融业的客户服务、风险管理、战略合作等方方面面。银行作为社会责任的重要承担者也在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从中汲取养分涵养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数字经济时代,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商业银行服务场景,为金融注入文化活力,实现客户服务创新与文化传承同频共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同业文化类活动案例出发,思考“文化+” 模式下的银行服务创新场景。
一、传统文化实践行
中国工商银行[1]推出文化类营销品牌“节节候新”,以节气和节日为契机,创造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金融的服务,吸引众多用户参与互动。中国银行[2]参与制作东南大学新生录取通知书中的彝绣卡套,独特的卡套让该录取通知书一度成为全国“网红”,后期又与东南大学共同举办第三届彝族刺绣技能大赛助力彝族人民指尖艺术的绽放。浦发银行[3]通过与敦煌研究院合作,推出以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为主题的“敦煌文化主题信用卡”,在卡面上选取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经典之作,如反弹琵琶、香音飞天、胡旋舞等,在卡的金融属性基础上提升收藏属性;平安银行[4]将客户致富的困境场景切换至戏曲,通过京剧、豫剧、黄梅戏三大戏曲生动展现平安银行帮客户解决生意“没戏”的局面,扩大了客群认知,与客户建立情感共鸣。
二、“文化+”创新服务新场景
商业银行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不仅仅是思维理念的有机融合,也是从内到外的交流融合,更是落到实处的运用融合。商业银行需要深耕传统文化领域,精准洞察消费者不断升级的文化需求,通过手机银行、网点服务、跨界合作和资源整合等多维举措构建起文化与金融共生共荣的新生态。
(一)手机银行助力文化惠聚
在手机银行客户端举办特色营销活动可以有效吸引潜在用户,激发用户兴趣,增强用户粘性。携手非遗传承,设置有奖知识问答,将传统文化魅力与金融知识普及巧妙结合,使用户成为主动的参与者,通过互动让用户感受到品牌的人情味和文化温度;借助VR技术在手机银行APP开设云游古迹活动,用户参与活动即可兑换数字藏品、当地景区门票、美食优惠券等,让用户在享受文化盛宴的同时也在与传统文化的互动过程中找到自我与文化的连接点。
(二)网点服务赋能文化增值
网点是金融业最基本的经营单位,承载着满足客户金融需求、传播展示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双重使命。创建特色文化体验网点,将金融与文化有机结合的产品进行本地化改造、个性化定制,并在提供服务时附赠特色文化周边,满足客户的精神文化需求。比如在全国汉服消费体验第一城西安可推出汉服体验网点,客户办理完业务后可以品茶下棋、拍照打卡、参与“诗词对赋”,还可以通过办理理财等业务积攒“铜钱”兑换增值服务,让客户在办理业务的同时沉浸式体验传统文化。
(三)跨界融合促进文化新生
跨界合作提供的独特文化体验和专属优惠可形成差异化优势,增加市场竞争力。比如与博物馆合作,推出将文物IP资源与金融场景相结合的产品,如微信联名藏品表情包、主题红包封面、联名数字银行卡等;与旅游景点合作,在游客接待中心设立办卡服务点,办卡人可享受景点专属导览、门票折扣、文创礼品赠送等服务;与学校合作,助力传统文化课程活动,如书法、国画、戏曲等,推出“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与艺术团体合作,以赞助冠名、首席合作等方式“递藏”优秀文化作品。
(四)金融活水护航文化远行
文化产业通过将传统文化转化为文化产品和服务,为传统文化注入现代元素,使其更符合当代的审美和需求,更好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金融机构内部文化资源整合升级,扶持骨干文化企业重点项目,关注小微文化企业成长各阶段金融需求,多元融资产品、开拓融资渠道、优化还款结构,持续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助力本地化文旅项目落地,推出民宿、农家乐等特色化贷款助力乡村文旅产业发展。
(文章系作者投稿,文中内容不代表中国电子银行网观点和立场)
责任编辑:王煊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