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29日,光大银行副行长杨兵兵在2022全球数字经济大会数据要素峰会上表示,“也许在未来某天,我们银行会有各种卡用于记载客户的数据资产,数据存在银行还能产生利息,这就是未来我们数据要素市场的一个重要场景。”
将数据变成资产,存进银行卡,然后还会有利息收入,这看起来是个很美妙的愿望。在这个愿望里,数据可以变成钱,更重要的是,数据可以以资产的形式更高效地进行流转,数据价值也就更高。为此,银行业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方面对数据资产进行了不少尝试。
2021年10月16日,广东省数据资产凭证化启动活动暨全国首张公共数据资产凭证发布会在广州召开,现场发布全国首张公共数据资产凭证,这是数据资产凭证被首次应用于企业信贷场景。
具体操作上,作为数据需求单位的中国农业银行广东省分行在取得佛山市和禧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授权的前提下,向广东电网公司申请获取用电数据,并据此对申请信贷企业进行企业画像、信用额度审核、贷款利率核定以及贷后风控监管。
去年11月25日,上海数据交易所在上海市浦东新区成立,它的成立使得数据资产化有了可实现的路径。上海银行在该所发布首单基于可交易数据资产的循环授信方案。
上海银行副行长胡德斌介绍说,基于可交易数据资产的循环授信方案具有三方面优势:一是提升数据资产生产效能。平台数据需求方快速获得融资用于购买数据资产,供应方提前回笼资金,用于日常经营和持续研发,形成良性循环;二是以专属金融服务吸引用户入驻平台,促进数据交易所平台活跃度提升;三是促进交易数据流动、共享。将数据确权、定价、流通与金融服务融合,促进数据流动和共享,发挥数据资产价值最大化。
今年4月开启的第五届(2022)数字金融创新大赛上,更多的数据资产应用方面的案例被发掘出来。比如,中国工商银行数据治理、中国光大银行数据中台项目、广西北部湾银行数据应用赋能平台、桂林银行“数据超市”项目等多个案例涉及到了数据资产方面的创新应用,这些案例是银行在数据资产方面的实践探索。
除了实践活动,银行在数据资产理论研究方面也取得了进展。
浦发银行联合IBM、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共同编写完成《商业银行数据资产管理体系建设实践报告》,并于去年的10月29日发布。报告阐明了数据资产的概念、管理体系的内涵与外延、体系框架、管理规则等内容,旨在为商业银行数据资产化之路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为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促进数据要素有序流动提供理论基础。
其实,数据在成为资产之前,银行就有相当多的工作要做。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董希淼曾在中国电子银行网撰文表示,大数据至关重要。数据应向善,守护个人信息的“潘多拉魔盒”。他指出,对金融机构而言,应从三个方面加以努力:第一,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客户信息保护;第二,在管理上,金融机构应建立个人信息数据库分级授权管理制度;第三,在机制上,加强个人金融信息安全保护的宣传教育。
另外,数据成为资产,甚至是存进银行卡等这些“未来”还需要多方面的合力保障。杨兵兵就指出,商业机构在积极地探索的同时,还需要得到市场和规则制度方的支持。
责任编辑:王超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