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动端
    访问手机端
    官微
    访问官微

    搜索
    取消
    温馨提示:
    敬爱的用户,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会导致页面浏览异常,建议您升级浏览器版本或更换其他浏览器打开。

    解开美丽浙江的“绿色密码” 银行业探索授信新模式支持浙江高质量绿色发展纪实

    赵萌 来源:金融时报 2021-11-15 10:20:43 绿色金融 授信 银行动态
    赵萌     来源:金融时报     2021-11-15 10:20:43

    核心提示作为绿色金融创新试验区,浙江一直积极探索绿色金融发展。

    导语:作为绿色金融创新试验区,浙江一直积极探索绿色金融发展。近年来,浙江银行业金融机构以“两山”理念为指引,以湖州、衢州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以及丽水绿色发展综合改革创新区建设为抓手,完善基础设施,健全体制机制,探索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站在“十四五”开局的新起点上,绿色金融作为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如何围绕“双碳”目标,更好地支持绿色低碳发展、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成为金融机构面临的新课题。今天本版刊发的记者调查,从几个侧面多方位展现了浙江银行机构在绿色金融方面的探索和实践,敬请关注。

    美丽,是浙江的名片。

    西部茂林翠竹、山清水秀,中部田园小城、宜业宜居,东部古镇悠悠、传唱千年,北部丝绸鱼米、湖泊众多……经历了深刻的观念变革和实践创新,如今,浙江全域大美格局逐渐形成,“两山”理念早已深入人心。

    2005年,在浙江安吉余村,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自此,“两山”理念开启了浙江发展的新路径。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这里,勉励当地干部群众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让绿色成为浙江发展最动人的色彩。

    从“千万工程”到“美丽乡村”,从“811”生态环保三年行动到大花园建设,一幅美丽浙江的壮美画卷徐徐铺展开来。站在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阔步前行的历史新起点上,浙江被赋予了新的重大历史使命——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仅要绿得“好看”,还要绿得“好用”,如何打开“两山”转化的通道,成为浙江绿色发展新的命题。今年前三季度,浙江地区生产总值达52853亿元,同比增长10.6%,浙江在绿色发展的引领下继续保持着高质量发展态势。而“点绿成金”的奥秘之一就在绿色金融之中。

    2017年6月,国务院决定在浙江等五省(自治区)设立首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湖州、衢州成为首批试点城市。这让浙江在全国的绿色金融探索、实践、推广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在近5年的实践中,特别是“双碳”目标提出以来,当地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作为,创新产品接连落地。来自浙江银保监局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浙江辖内绿色信贷余额1.18万亿元,同比增长45.3%。

    近期,相关重磅文件密集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引导各类资源、要素向绿色低碳发展集聚”。放眼全国,“双碳”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大量的融资支撑,而且还对碳交易、绿色金融等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今年7月16日,浙江银保监局联合10部门出台《浙江银行业保险业支持“6+1”重点领域 助力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全面部署将碳达峰、碳中和融入绿色金融发展整体布局,建立健全以节能降碳增效为导向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

    随着绿色金融领域的创新实践开始在全国多地展开,一些困难和问题也随之显露出来。如何精准评估一家企业是“绿”的还是“不绿”的;创新绿色信贷产品是否能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如何激活碳排放权的金融属性;气候转型的相关风险如何应对……一系列现实问题的答案需要在实践中摸索。

    那么,作为走在绿色发展前列、成功创建全国首个生态省的浙江,是否形成了一些可供其他地区复制和借鉴的经验和案例?上述问题在浙江有没有好的解决办法?哪些绿色金融创新可以在实现“双碳”目标中发挥重要作用?带着这些问题,《金融时报》记者近日走进浙江多个市县进行实地探访。

    跳出“舒适圈” 精准对接企业融资需求

    初冬的丽水松阳县,还是一片绿意盎然,参天的古树环抱着百年古村。雨后,梦幻迷离的云海萦绕着坐落在山腰上的古村落,错落有致的黄墙黑瓦,棱角分明的台阶巷弄,云在山中走,人在云中游,如临仙境一般,堪称“江南最后秘境之地”。

    流连于此的人们很难想到,如此风光旖旎的小县城,竟是全国不锈钢管产业重镇,拥有不锈钢管规模以上企业46家,总产值超过60亿元。不锈钢无缝钢管产量占据全国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

    优美的生态和重工业产业是如何和谐共处、相得益彰的呢?

    记者走进松阳光洁固废处置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洁固废公司”)的园区,一股淡淡的酸性气体的味道提醒着来客,这是一家专业从事工业危固废资源化处置的企业。在总控室的大屏幕上可以看到,深褐色的污泥经过一段蒸汽干燥,正在由地下皮带输送到回转窑。经过复杂的处置工艺后,含有大量镍、铬等重金属的工业污泥,最终将变成不锈钢原材料轻钢,实现危化物的资源化再利用。

    “不锈钢的酸洗物就叫‘污泥’,里面含有大量重金属,属于危险废弃物。如何处理松阳的工业污泥,之前一直是个问题。”光洁固废公司总经理助理王帅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坦言。

    据了解,过去,松阳当地没有处置能力,污泥只能外运。“把污泥拉到省外去处置,成本非常高,而且,污染物的跨省转移也造成巨大的环保风险。”王帅告诉记者,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松阳县政府招商引进光大环保,成立了光洁固废公司。“松阳自己的产业园区建起来,不仅实现了‘危废不出省’,而且处置成本大大降低了。”王帅说。

    “在这之前,我们是没有介入过工业危险废弃物综合利用及处置项目的,没有可借鉴的经验,就摸索着来。”邮储银行浙江省丽水市分行副行长王顼告诉《金融时报》记者,去年2月,该行为光洁固废公司授信“生态贷”2.56亿元,为了让产品能够最大限度贴合产业需求,该行结合生态产品价值未来收益权融资方式,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在担保方式、授信期限、贷款利率等方面的优势给予金融支持,收到良好的效果。

    “这个贷款我们主要用于厂房建设、设备设施购买。”王帅说,项目投产运营后,将立足丽水市,辐射浙江省,预计工业危险废弃物年处理能力可达10万吨。

    监管部门发挥纽带作用 破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难题

    说起绿色金融创新,银行机构往往把注意力聚焦于绿色信贷产品的创新上,实际上,产品创新重要,对接产业更重要。因地制宜,将合适的产品对接给合适的产业,才能发挥出绿色金融最大的支持效能。

    “针对产品和产业如何有效对接的问题,作为监管部门,我们也一直在探索。”浙江丽水银保监分局统信科科长张超艺告诉《金融时报》记者,“单家银行的创新总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拿碳金融产品来说,林业碳汇怎么确定价值?去哪里质押?这些问题都需要相关部门配合才能解决。由监管部门代表整个银行保险业去跟其他相关部门协调,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工作。”

    据介绍,2021年,浙江丽水银保监分局联合丽水市生态环境局制定了浙江省首个林业碳汇金融业务操作指引(试行),指导有关银行保险机构在全国首创林业碳汇“未来收益权+保险单”质押贷款模式,对金融支持林业碳汇价值实现进行了积极探索。

    浙江银行业的实践经验表明,不囿于所熟悉的产业,积极探索银行金融产品与产业的创新对接,是金融支持绿色发展的关键着力点。“在基层实践中,时常发生企业对银行的信贷产品不了解,同时,银行对企业所属产业状况不熟悉的情况,双方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把两方的供需协调好、对接好,发挥好桥梁和纽带作用是我们今年的重点工作。”张超艺表示。

    记者了解到,以申报全国第一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城市为契机,丽水银保监分局联合丽水市金融办等政府部门探索建设了“金融联合创新实验室”,促进“政银保”信息共享基础上的合作创新,深入推进金融产品、服务、机制和模式创新,破解政府部门和银行保险机构之间的金融供需不对称难题。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提升服务绿色发展专业能力

    今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上线,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之一,以碳排放额交易等市场化方式推动节能减碳被寄予厚望。如何盘活碳资产,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碳配额转化为真金白银?浙江银行业金融机构走在探索的前列。

    “没想到,碳配额还能用来抵押贷款!”全国碳市场启动仅一周后,湖州加怡新市热电有限公司就拿到了以7.5万吨碳排放配额作为质押的专项“碳价贷”300万元。据介绍,由湖州银行开发的“碳价贷”,与传统贷款做法不同,将全国碳排放配额交易价浮动情况纳入贷款的全周期。

    “通过把碳排放配额的市场化价格与信贷产品创新相结合,从金融端积极参与其中,可以将碳减排的理念更直接地传导至实体,使更多企业关注自身的碳排放,激发碳减排潜力。”湖州银行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

    作为全国首批取得碳排放配额的企业之一,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的中能热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能热电”)自全国碳市场启动以来一直密切关注相关动态。“在厂区门口的LED屏幕上就能看到,包括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排放数据,我们都进行实时公示,是远低于国家排放标准的。”中能热电总工程师戴国明告诉记者,2019年、2020年,中能热电的碳排放量均优于省定配额,两年共节约12.8万吨碳排放配额能够“变现”。

    对接企业需求,邮储银行浙江省湖州市分行为中能热电量身定制了方案,以企业的6万吨碳排放配额作为质押(质押率为65%),按照碳市场上线至放款前一天的平均交易价格50元/吨计算碳价,为其发放了200万元贷款。

    “可不只是做个方案那么简单,银行在后面做了很多研究和突破。”中能热电董事长姚建华告诉《金融时报》记者,目前,根据行业目录,热电企业被归为“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之中,把热电和高耗能高排放的火电放在一起,造成了企业获得绿色金融支持的极大障碍。“实际上,我们是‘以热定点、热电联产’,燃烧煤炭主要转变为热能,占比超过75%,并非是高能耗产业。国家鼓励热电联产。”姚建华说。

    为了顺利授信,邮储银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搞“一刀切”,根据国家法律法规、产业政策和监管规定,细化优化授信方案,给真正需要信贷支持的绿色企业以实实在在的金融支持。当然,同时也要看到,由于碳金融在国内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包括对产业认知等很多方面,金融机构还有相当多的工作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

    聚焦“能计量、可核算” 差异化绿色信贷发挥杠杆调节作用

    判断一个企业是“绿”的还是“不绿”的,是“低碳”的还是“高碳”的,对于银行业金融机构来说,是个基础性工作,更是决定其如何着手绿色金融支持的决定性问题。

    目前,对于绿色企业和绿色项目属性的认定问题,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部门制定了绿色债券和绿色信贷的标准,2019年,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了《绿色产业指导目录》,眼下,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中。

    不过,实践中的问题总是先于现有的规范而出现,“双碳”目标背景下,与碳排放相关的融资需求激增,而对于碳排放的评价标准,一些地方和金融机构的相关探索已经初见成效。

    “凭着一个‘码’,花了两天时间就贷到了款,这对我们的节能技改项目真可谓及时雨!”浙江衢州当地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高科技精细化工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企业正在对剩余蒸汽资源进行循环利用、智能化改造,中国银行衢州市分行的一笔“双碳贷”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这笔绿色贷款的发放,是如何做到“又快又好”的呢?

    原来,企业负责人提到的“码”,全名叫“绿能码”,基于衢州市能源大数据中心接入的“电、煤、水、气”等能源数据,科学反映碳排放情况和新能源消纳水平。在此基础上,衢州探索建立企业低碳评价标准,按照红、黄、浅绿、深绿四色碳排放等级贴标,配套差别化的财政金融政策和绿色金融服务,率先走出一条能计量、可核算的“衢州路径”。

    同样作为绿色金改试验区的湖州,也在积极探索对“绿色”的量化评价。浙江湖州市金融办副主任黄丁伟告诉记者,目前,湖州正在开发全国首个区域性ESG融资主体评价模型和数字化系统,对融资主体进行绿色低碳画像,引导金融机构给予差异化的支持。目前,该系统已累计评价1.04万家企业,其中绿色企业2447家,获得银行授信160.95亿元。

    在对“碳效益”的探索方面,湖州市首创工业“碳效码”,由省经信厅牵头成立了全省“碳效码”工作平台,在全省进行推广。今年7月,中国银行以“碳效码”为依据,率先推出“工业碳惠贷”服务方案,将企业“碳效码”评价结果作为重要参考因素纳入授信全流程,通过采取差异化的利率定价、授信额度、贷款规模等措施,引导信贷关键资源向绿色低碳方向倾斜。该产品被作为绿色金融服务工业碳效对标典型案例在全省进行推介。

    试点开展企业碳核算 有效应对相关气候转型风险

    9月下旬,江苏、浙江、广东、广西等多个省区先后出台限产、限电措施,引发市场对煤炭、电力等行业所出现的供应短缺、价格上升现象的关注。不少市场人士由此关注到,在气候变化背景下,银行业所面临的风险问题。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气候与环境风险一般可分为两类:一是极端气候、自然灾害引发的物理风险,会对金融业的投资组合以及金融体系稳定性产生负面冲击;二是碳排放约束增强带来的转型风险,导致高碳排行业经营风险上升,影响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相较而言,转型风险对经济金融的影响更大。高碳排产业面临巨大发展挑战的同时,银行相关贷款资产质量压力也较大。

    不能“一刀切”,也不能“一放了之”。需要注意的是,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绿色发展并不是一味地增加绿色信贷,如何让资金精准地流向真正需要支持的绿色企业,是摆在每一家银行机构面前的课题。准确、有效地对企业进行风险评估无疑是最为有效的办法。

    中国银行表示,今年年内,该行将完成煤电等行业的环境风险压力测试,“十四五”期间完成主要棕色行业压力测试,应对未来棕色资产不良率上升等风险。此外,该行正在通过建立有效的环境与社会风险识别、评估、监测等全流程管理体系,来有效控制和降低业务面临的环境与社会风险。

    “邮储银行与IPE(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开展合作,探索开展企业碳核算,进而全面盘算全行融资企业的碳排放数据,有效防范因客户环境污染行为而引发的信用风险。”邮储银行浙江省分行风险管理部副总经理来海燕告诉记者。

    浙江银保监局相关负责人在受访时表示,下一步,监管层将探索把碳表现纳入授信管理流程,实施差别化绿色信贷政策。指导银行机构将重点用能企业(项目)碳表现纳入授信审批决策环节,探索将评估结果融入客户违约率、贷款定价等信贷管理模型,采取差别化的贷款额度、利率定价等措施。

    高水平建设新时代美丽浙江的蓝图已经铺展。浙江银行业正在并将继续走在改革破题、制度创新、“点绿成金”的大道上。据了解,下一步,浙江将推动各地市、各机构结合自身实际,制定改造规划与实现路径,打造碳中和银行试点,分期分批推进银行自身绿色低碳改造。目前,湖州辖内36家银行机构均已制定碳中和2021年度计划。

    责任编辑:方杰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

    为你推荐

    猜你喜欢

    收藏成功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