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周末的超级巨瓜,莫过于昨天市场监管总局对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在中国境内网络零售平台服务市场实施“二选一”垄断行为作出182.28亿元行政处罚,认定其自2015年开始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世相百态
一时间,市场各方站位坚定,奔走相告(独乐乐不如群乐乐)、吐槽(二选一这分明是良币驱逐劣币嘛为什么要罚?以及这究竟按什么基数罚的,为什么离上限那么远兼而有之(基于2019年中国境内销售额的4%))、揣度(蚂蚁今服究竟是服还是不服)、传闻(久在湖畔走,焉能不湿鞋,麻溜地散了去外面办个正经学它不香吗?)、颌首(天下苦秦之裸奔久矣!边跑边给穿衣服不容易撒。。。)、推理(罚酒三杯过后笙歌继续呢,还是只是给大刑伺候开了小头呢?反垄断将以何速度以何路径走向何处)、类比论证(通过反垄断行动驯服技术巨头是世界各国国家逻辑和政治现象,米国欧粥概莫能外,且对这些公司动手更早定性和动作都更猛,因为他们认为”甚至削弱了民主制度的根基“),揭示挑战(新一轮技术革命环境下国家在监管方面所面临的挑战)者兼而有之。
反垄断对政府而言是个挑战
《马云突然被罚182亿, 智囊透底: 为什么会走到今天这步? 》这篇文章给了非常详细的论证,如:很早就有人指出,新技术革命很有可能瓦解国家能力。国家(民族国家)这一近代以来的政治组织形态本身,在新一轮技术革命环境下正面临根本性挑战;再如:有评论认为,这些针对技术巨头的国家行动,显示出各国决策者对新技术市场环境的理解正在发生“演变”,新技术领域的监管政策也将发生显著转变。2020年12月,《纽约时报》在华盛顿组织一个研讨会,邀请立法者与科技和政策领域的专家对技术巨头问题开展讨论,在他们所达成的众多共识中最基本的判断是“(技术企业)自律时代已经结束,需要国家采取行动;以及:政府火热的反垄断行动与市场社会的变冷反应之间的强烈反差,可谓是“冰火两重天”。传统国家组织对新兴技术巨头显现出加强监管的强烈意愿,政府试图通过诸如编写特定技术产品监管指南,开出巨额罚单、启动立法规制甚或强行拆分等措施对技术巨头进行“驯服”,宣示了捍卫国家权力的意志。但是,这一过程也暴露出国家在加强技术巨头监管和反垄断方面所面临的种种困境。许多证据显示,在反技术巨头问题上传统国家出现了严重的体系相对滞后、能力相对不足的现象。
脆弱性同样不容忽视
事实上,哥觉得,就这两天,股东总数超16万户、持有机构超1000家的顺丰一季度财报预亏10亿元左右的消息也是平地惊雷,毕竟,这是自2009年以来的一季度首次亏损。除了投入、产出、业务扩张等导致的财务变化,新玩家极兔的入场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有分析指出,极兔速递完成了一笔18亿美元的融资,由博裕资本领投5.8亿美元,红杉资本和高瓴同时跟投。完成这笔融资后,极兔的估值已经达到78亿美元。头部快递企业中,已经仅次于中通和顺丰的市值。这是一家去年3月进入中国的公司,“不过一年时间,俨然成了顺丰之外,通达系眼中最大的劲敌。依靠的就是“不惜成本”四个字“。他不仅打快递价格战,还打派件价格战,据说给快递员的待遇高出行业内1倍。半年光景,2020年9月,极兔网络实现全国省市覆盖;11月,已建成转运中心78个,干线车辆 2000 多台;在全球拥有近35万名员工。尽管守军联盟抵抗,但短短一年,极兔就达成了2000万的稳定日单量。关于这家公司背后的纯正中国互联网基因等等哥不再赘述。但是多年来积累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却在一年内被一家公司和若干资本撼动,必须引起深思。哥觉得,除了资本的力量之外,技术进步让经营和管理愈加标准化,在此基础之上,数字化智能化管控能力越来越强,一旦找准切入点,将会快速渗透市场、把控竞争局面,让“速战速决”成为可能,这也让“脆弱”成为事实。
解决垄断和脆弱叠加影响的唯一出路恐怕是机器可读标准的智能化过程管理
回顾这些年,电商中杀出了拼多多、内容提供者中杀出了字节跳动、快递中杀出了极兔。。。想象中龙头老大的市场控制力越来越强,更迭的门槛似乎越来越高,甚至几无可能,但实际上一旦更迭起来,速度却又越来越快,影响也将越来越大。哥隐隐觉得二者叠加才是期待不要发生但又必须为此做出充分准备的真正的巨大无比的风险所在。巨无霸牵制其他所有弱小的发展,同时崩塌起来又快速且致命。因此,出路不仅在于设置各种管理指标,出台各种管理文本,更在于实施智能化的监管,通过“数据随路”、“机器可读标准”和“实时管控”,随时做出监测和判断,这同时也是不断迭代、机器学习和智能化提速的过程,甚至,哥觉得,这是唯一风险最大(跨行业跨系统风险传导)也最安全(实时可控)的共存。果真如此的话,显然,这对于监管和被监管双方以及相互关联各方对于智能化运行的共识、基础设施投入、人员结构、系统互联、算力、风险识别和及时/实时阻断能力等等都是相当巨大的挑战。但从行业竞争和发展的实际情况上看,这恐怕是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我们可以做的,是尽可能快速将传统经营活动搬到线上,将一些依旧如同乱麻似的的系统架构捋清楚,推动散落在各种系统中散乱的数据尽快着手治理,形成自身经营管理的数字化能力和应用及管理框架体系,在“知己”的路上不断有所进步,同时配合监管机关从其视角上提升“知彼”程度。其中,系统架构、数据治理等等底层基础工作因为太专业、太基础且困难重重,因此最容易因其艰难和繁杂而被选择性忽视,也最容易因无法用带来多少客户多少业务多少营收之类的显性“贡献”去衡量其工作价值被大打折扣,甚至不被聚焦或集体无感。。。。而在确保能够对抗或有效隔离系统性风险传导的前提下,连接、融合、无界的智能化服务、经营、管理以及监管和被监管,应该将是相对可靠的存在。如果把智能化比喻成”路径“或”通路“的话,另外一个重要元素恐怕就是上面跑的内容了,数字人民币在其货币属性之外,也一定将发挥其监管属性方面的作用。
简而言之,智能化是唯一出路。智能银行X之路前景无限。
责任编辑:王煊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