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金融文字节——银行数字化创新主题征文大赛”由中国电子银行网(微信公众号:cfca-cebnet)、未央网联合主办,和讯网作为战略合作媒体,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作为学术支持,以下为参赛者投稿。
作者:江苏银行常州清潭支行 王俊
21世纪以来信息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信息的获取、存储、处理及保护能力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各行各业收集数据的能力不断提升,为基于知识和信息的决策提供了很多机会。在利益和制度的驱动下,不同群体之间都有数据交互的需求。因此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的问题越来越收到社会大众的关注。信息技术相对发展缓慢大的阶段,信息和隐私在法律、政府以及个人的多重保护下是相对封闭和安全的。大数据技术的迅速发展,令现实社会中个人隐私的有关问题延伸到网络空间。但是,网络社会的开放特征,使得个人隐私面临危险。大数据时代下保护信息安全和保护个人隐私问题成为了当前研究热点。
由于大数据本身具有的大体量、快流动、多类型等特征,使得大数据拥有了更为丰富和敏感的信息价值,在大数据里蕴含了大量的有用信息也会引起更多的潜在攻击者。而且由于大数据本身的规模大,更成为了网络信息攻击中非常“显眼”的目标。信息的主要来源是个人和企业,通过对个人和企业在网络的行为和信息采集得到数据。数据公司通过一套技术、方法对与个人相连的庞大数据进行整合,从而挖掘数据的价值。随着企业越来越重视挖掘数据价值,市场需求不断增加,通过用户数据获取商业利益将成为趋势;另一方面,在个人不知晓的情况下,将个人的身份信息等暴露在他人面前,极大地侵犯个人的隐私。个人和企业金融信息的泄露问题近年也在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由于法律保护的缺失,当前对于数据分析过程中隐私保护的度难以把握,主要依靠数据公司以及金融机构等内部保障机制,缺乏有力的法律规范,形成了数据挖掘使用与隐私保护间的矛盾。例如近期发生的中信银行“池子”事件。
当前社会面临的信息安全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大数据时代数据的关联性、规模性可能使看似互不相干的数据产生交集,这就为企业或别有用心的人收集用户个人信息提供了方便。通过收集、整合不同平台的个人信息,可完整地勾勒出一个人完整的生活轨迹,并在用户不知情或无法控制的情况下暴露于他人面前。特别是个人金融信息的泄露,不但严重地侵犯了公民的个人隐私,还可能严重威胁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等。其次,企业对个人隐私态度不一。有的企业和金融机构已开始着手制订涉及个人隐私的管理机制、政策规定和服务条款,而有的企业和金融机构对个人隐私不够重视,甚至肆意窃取个人信息以换取自身利益。
另外,用户对个人信息控制减弱,在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很容易被收集、挖掘,从不同平台整合出个人信息档案,且由于数字信息容易复制、能长期保存,使得个人信息很容易被广泛、长期的传播,总之大众对个人信息的控制较之传统社交环境明显减弱。
最后,是法律机制不健全,缺乏问责与监督机制等,导致个人隐私得不到保障。例如在金融法律法规层面,我国现有30余部法律法规对金融隐私保护有所涉及。但是,目前我国没有形成严谨的金融隐私保护法律体系,尚未有专门金融隐私保护法律法规,而且已有的法律法规流于原则性保护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但与之伴随的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问题也不容小觑,现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要想实现对大数据信息安全与个人隐私的保护,要从技术、管理两方面入手,不断完善大数据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技术,同时借助法律法规、行业自律以及个人素养,在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中逐步得以解决。针对这一情况需要加速对网络信息安全管控体系的完善。
在信息技术和管理方面,首先要对信息安全进行集中管理,通过技术改善优化信息安全风控体系;其次对大数据安全管理进行改进。从技术和管理两方面加速对网络信息安全体系的建设,使之能够适应大数据迅速发展的需要。
在完善法律法规方面,国家需要从顶层设计层面建立适应大数据发展的法律法规,用于规范信息网络使用安全。一是完善现有的信息安全法律,二是制定专门的个人隐私保护法。这样不但可以为依法科学、合理地收集大数据提供依据,也能避免个人隐私泄露或数据被用作其他非法目的,从法制层面保证网络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对于我们金融机构,应当对标国际金融隐私保护的法律制度体系,尽快出台符合中国国情的专门金融隐私保护法律法规,补齐法律短板和空白点,推进金融隐私信息的专门化、系统化保护。
责任编辑:王煊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