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动端
    访问手机端
    官微
    访问官微

    搜索
    取消
    温馨提示:
    敬爱的用户,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会导致页面浏览异常,建议您升级浏览器版本或更换其他浏览器打开。

    中信银行王燕:5G应用下银行金融服务的变革与挑战

    王燕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2019-11-05 10:24:04 5G 普惠金融 数字金融
    王燕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2019-11-05 10:24:04

    核心提示中信银行电子银行部总经理王燕谈5G技术对银行转型带来的机遇和面对挑战的对策

    中信银行电子银行部总经理 王燕

    2008年,当3G网络进一步普及和苹果公司推出iPhone智能手机后,有识之士就预言今后不再需要银行卡,出门一部手机即可。今天,我们可能已经几年未到银行,ATM也不再需要,代之于扫码支付、面对面手机转账。一部手机在握,支付、转账、汇款、理财、小额贷款无所不能。随着5G通信技术和高性能计算技术的出现,更多新应用将不断被创造出来,也可能出现我们今天无法想像的突变型的商业模式,进一步对金融服务提出新的要求。5G技术将给银行变革带来更强劲的驱动,加快银行业进入4.0时代,不仅助力改造硬件核心系统,而且能够进一步推动银行业务发展,改变银行生态布局。下面就5G技术对银行转型带来的机遇和面对挑战的对策,谈几点个人认识。

    【一】:5G助力银行业务改良、服务升级,促进开放银行建设

    目前,5G技术已从开发测试阶段逐步投入到应用阶段,5G商用元年正式开启。对商业银行而言,应积极把握5G发展契机,结合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改良公司业务模式、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推动自身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进一步扩大金融服务内涵和外延。

    (一)重塑公司业务风控模式,助力普惠金融

    虽然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爆发,商业银行公司业务,如供应链金融和普惠金融已经发展了一定技术水平,但是在业务迅速拓展中也暴露出一些现有技术无法解决的问题和痛点。

    其一,无论是对于供应链金融还是普惠金融,银行的传统风控模式仍基于传统征信体系和方法。主要依靠工作人员对个人和企业进行征信调查,判断其实际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再给出信用评级。但是受限于人员、能力和经验,银行往往难以深入了解产业供应链,难以具体甄别企业信用风险和抵押资产风险并有针对性地实施有效管理。

    其二,业务办理过程中需要审核种类繁多的过往资料,银行往往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精力和时间,最后还可能导致中小企业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由于对企业的实时状态了解不足而导致贷款回收困难。

    第三,尽管现今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可以提供丰富的线上大数据,但其数据来源无法避免主观性问题,仍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风险。而且从整个系统来看,统一的信息服务平台尚未搭建,数据归集、整合都面临很大的挑战。

    5G应用可能够为银行公司业务中的风控问题以及成本控制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在?5G?技术的推动下,大量人员和智能物体被接入到互联网,产生丰富而真实的数据,实现资金流、信息流、实体流的“三流合一”。一是通过实时掌握客户的风险动态,银行可以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手段,通过识别行业、企业或个人的自然属性,追踪他们的行为特征,更加深入全面地掌握企业或个人的实时资产状态,将风险管理嵌入行业供应链、企业经营生产流程,从而使得金融信用评估更加实时可靠。二是由传统风控向数据风控转变,5G应用强化了大数据分析及人工智能在欺诈风险以及信用风险等方面的应用与创新,并结合企业经营情况等数据不断提升识别、评估、预警、缓释、监测、报告、处置等环节的精准能力。三是5G带来的新业务模式将改变银行的风险管理理念、模式和流程,使实体场景与虚拟经济之间的数据高效互联互通,从而规避平台的数据造假,打造更为全面的金融信用评估体系。全面的5G应用对企业信用评估和反欺诈提供了更多维度的风控数据、信息,对风控、授信模型的建立、判断贸易背景真实性上提供更多判断依据,有助于打造智能化嵌入式风控,建立高质量信用评级体系,同时也省去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扩大了银行的服务空间。

    此外,技术应用创新可以扩大普惠金融的深度和广度,助力银行全面践行普惠金融战略。借助5G技术,银行的服务可以延伸到更多地方,满足小微企业、三农、个人客户的金融服务诉求,克服地域分散、信息不对称、风险可控性差、服务成本高等问题,让金融服务更平等、平常。更进一步,银行可以借助5G和物联网掌握客户的一手经营数据,输出银行的数据分析和财务管理能力,扶持小微客户提升经营管理能力,提前做好资金准备。

    (二)创造零售银行新业态,助力智慧金融

    随着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多样化而且对快捷性、便利性的要求也逐渐增高,现有业务模式已无法提供令客户满意的体验。同时零售业务种类、线上交易频次的不断增多也带来了客户对数据安全和交易合规性等更高要求。

    首先,5G应用将使零售服务体验大幅提升,客户的支付和交易效率也会显著改善。第一,服务体验将持续优化。5G时代,网络延迟将缩小至毫秒级,加之边缘计算的应用,现有金融服务流程间的网络延迟问题,如查询、转账等金融交易服务功能不成功的情况,将得到极大的缓解,用户将感受不到金融服务的业务流程延迟。移动端的金融服务,其速度和质量都将超乎用户想象。第二,支付方式将更加多元。VR/AR云化将不再受到带宽和时延的限制,数据传输、存储和计算功能可从本地转移到云端,体验也因时延减少而更加贴近现实。VR/AR云化的应用,将能够为支付提供更丰富的决策数据辅助和更真实的场景,从而获得比二维码支付、条码支付、POS机支付等方式更优越的体验。第三,网点服务形式将迎来革新。对于银行服务较难触达、尤其是服务人员较为稀缺的地区,或是城市中的敏捷网点,金融机构可采用VR或全息技术,将金融服务通过立体影像呈现,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且降低成本。若将来全息技术成熟,或许可采用全息进行远程开户验证,进一步缩短时空带来的障碍。

    其次,5G应用将降低零售业务的交易风险,提升安全性。其一,在防范传统风险的基础上,5G结合大数据技术,整合及分析数据,对银行客户进行更加准确的身份识别、交易权限认证、业务流量监控、可疑交易二次认证、交易拦截阻断、故障隔离。其二,基于金融大数据应用创新建立丰富的风控模型、规则以及反欺诈知识库,从账户、设备、位置、行为、关系、偏好等多个维度实时监测客户每笔交易行为并及时做出预警。

    (三)促进开放银行发展和场景服务建设

    除了能够解决公司业务、零售业务等微观层面存在的问题,5G应用下的智慧金融服务还能从宏观层面助力开放银行以及场景服务等商业模式的建设。

    在开放银行模式下,银行将与各种不同商业生态有机对接,形成典型的“平台+服务”运作模式。5G将带来更快的应用程序响应和更广的设备连接,可以满足智慧城市在通信方面的需求。智慧城市的建设对金融机构来说,意味着更全面的数据、更精准的金融需求、以及无处不在的金融场景。通过API 将银行各类金融产品和服务,甚至非金融服务能力,向同业、用户、合作伙伴开放,即把银行的服务植入到客户端、机构端和政府端,无感融入所有人的生产和生活场景。借助海量的多维度关联数据支持,银行将在各类场景中为客户或用户提供无处不在、无微不至的综合服务解决方案。

    打造全场景化的开放银行金融生态圈需要重点考虑与谁合作、如何合作以及如何推动合作等问题,根据具体实践来看,前期各大商业银行均优先选择相对封闭的垂直场景切入,积极布局出行、住房、教育、健康、养老、社区、公共服务、B2C(Business To Customer,简称“B2C”)市场、B2G(Business To Government,简称“B2G”)政务、理财与保障、数字内容与新媒体、旅游与酒店、运动、餐饮、跨境服务等15大场景生态领域。5G时代的大数据、物联网以及AI等前沿技术的融合将为银行的“全连接”开辟全新的可能。

    随着5G技术的应用,开放银行的发展和银行数据开放将不断深化,银行本身将成为基础设施。未来不仅仅是金融服务通过开放API进入到各个场景实现融合性更高的金融场景,银行所打造的开放平台势必会孵化出更加符合客户需求和新金融发展趋势的全新金融服务体系,真正实现布莱特·金(BrettKing)在《Bank 4.0》一书中,描述的“金融常在,银行不再”(Banking Everywhere,Never at a Bank)的场景。

    【二】:5G时代银行业面临的挑战与应对

    在5G构建的万物互联、万物智联的生态系统中,可获得的数据信息呈几何级数增长,金融服务的个性化、定制化、智能化更加突出,金融风险的管控更加多维、实时和动态,高效引导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然而在展望代际升级机遇的同时,新的挑战亦不容低估。

    (一)5G应用催生的新业态将对传统业务和组织模式形成挑战

    从“互联网+”升级到“智能+”,新技术、新业务、新模式不断出现,新动能正构建新业态。面对新业态的不确定性与挑战,商业银行应明确将5G作为数字化转型的核心,逐步实现第三次转型。

    商业银行应明确数字化、智慧化战略发展方向,紧密跟踪各行业5G应用的发展趋势和动态,发掘金融服务的机遇和切入点。一是,银行应快速转变观念,特别是管理层及中高层管理人员应高度重视和深入理解5G技术对业务的影响,跳出传统业务模式的框架,抢抓发展机遇,迎头而上,在新技术赋能之下重塑业务形态。二是,银行应在商业模式创新上下功夫,通过明确企业在新形势下的转型路径,来逐步确立并细化未来创新业务的目标,进而围绕“前台一体化、中台专业化、后台集约化”的战略目标来全面推进经营,最终实现多维度金融与科技的有机融合。三是,银行应不拘泥于传统思维窠臼,以积极开放的心态吸纳和应用成熟的创新技术成果。从“广结盟”(与在金融科技创新方面发展较好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技术联盟等建立多层次的战略合作关系)、“广撒网”(大批量收购或投资有潜力的金融科技初创企业)两个方面出发,构建自身核心技术体系。

    商业银行应建立敏捷组织。5G使得信息传递更快、并发更大、加快了产品创设的速度,服务交付也不再是单一的产品部门可以完成,而是要求渠道、产品、合规、运营、科技等诸多部门协同完成,传统科层制的总分行、职能部门的组织形式已经很难适应。因此,要通过将组织按照企业架构思维进行解构,一方面要高度专业化,形成小单元的功能,另一方面支持灵活的组织功能重组,实现以价值交付为目标的敏捷组织。银行应尽早在组织架构、绩效考核、工程实施、人才储备等方面做好准备,应对新技术的冲击。

    商业银行应全面推进科技更新迭代。其一,应在使用新技术前进行充分地调查研究。既要摸清当前用户的金融需求特点和市场环境,了解国内外5G技术应用前沿,也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总体实力,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方式,推进相关信息系统的建设,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金融科技精英人才。其二,应加大对新技术的研发投入力度。一方面,结合云计算、AI、生物识别、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技术,加速数字化智能网点的转型进程,对供应链金融服务进行全面升级,加快人工智能应用的落地实施以应对5G网络带来的新变化。另一方面,通过兼并收购等手段快速建立全面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具有决策支持功能的分布式智能型系统,形成数据挖掘、行为分析、精准营销、售后服务、风险预警为一体的“闭环管理”智能系统。其三,应借力5G技术加速打造特色化产品和服务。一方面,结合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让客户与银行之间的交互更加便捷和高效,形成自身的“拳头”竞争产品。同时系统性地结合AR/VR、智能语音交互、全息投影等前沿信息技术成果,为客户提供沉浸式的虚拟网点体验和远程互动交易。其四,应运用5G打造“乐高式松耦合”营业环境,及时响应市场和营销活动需求,提升线上灵活调整布局的机动性,贴近客户。

    (二)5G应用将增加数据管理的复杂性

    相比现有相对封闭的移动通信系统而言,万物互联无法避免使得商业银行信息系统接入更多的外部网络,5G接入的用户、设备种类增多,风险随之叠加,金融机构很可能将面临更大规模、更高频次的恶意网络攻击。此外5G将支持丰富的应用服务,因此会涉及到大量的用户隐私数据,金融场景中,还会收集更加敏感的用户身份信息、交易数据等信息。数据一旦泄露,将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这必然对商业银行的数据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银行应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体系,筑牢风险防火墙,防止新技术带来的跨界风险、操作风险等。传统的商业银行技术风险管理流于形式,主要由信息技术和渠道部门管理,防控形式过于单一。在5G时代,风险管理应置于全行业、全系统层面,涵盖所有部门,全面实施网盾工程,确保每一个数据接口都能够有防火墙、防毒墙将数据接口置于安全可监控范围,防止数据接口暴露。

    其次,银行应提供更加广泛和严密的隐私保护方案。在内部必须建立更加完善的数据监管和应用系统,针对各个板块和条线设立数据风险和网络防火墙,避免人为操作风险导致的隐私泄露和账户买卖行为。同时,必须改变现有的信息技术管理模块中被动监管的局面,将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技术应用、数据风险等问题纳入严格的内控管理机制,构筑强大的风控体系。

    再次,银行应和终端公司联合起来,完善用户信息采集的检测、审核与预警机制。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传统的数据上传、网络切换等都会出现漏洞,操作风险、系统风险并存,因此对于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应通过技术监测、设置防火墙、防毒墙等技术手段进行监管,并且对关键的技术人员进行机制约束,包括A/B岗、轮岗、多维度交叉监督等,防止隐私暴露和数据泄露。

    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传统银行朝数字、智能型银行升级已成必然之路,商业银行只有顺势而为、积极应对困难与挑战,才能在当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的站稳脚跟,在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为客户带来更高效便捷的服务。未来,商业银行的竞争将不再局限于业务形态、客户群以及产品,而是将集中于金融科技、5G应用、数据管理以及账户安全运行等更高层领域。在同质化日益严重的大背景下,也只有借力5G技术的应用和推广解决过去商业银行智能化转型中存在的技术故障、风险漏洞、系统BUG等悬而未决的难题,彻底改变金融的智能化形态,才能行稳致远,拥抱更加广阔的星辰大海。

    责任编辑:方杰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

    为你推荐

    猜你喜欢

    收藏成功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