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动端
    访问手机端
    官微
    访问官微

    搜索
    取消
    温馨提示:
    敬爱的用户,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会导致页面浏览异常,建议您升级浏览器版本或更换其他浏览器打开。

    高尚:商业银行迎来刷脸支付时代

    高尚 来源:《复旦金融评论》 2019-10-21 13:50:11 商业银行 网络支付
    高尚     来源:《复旦金融评论》     2019-10-21 13:50:11

    核心提示人脸识别支付的创新实践对于提升支付服务质量与水平、催生支付新动能、推动支付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化金融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高尚 中国农业银行信用卡中心高级工程师、经济师

    10月20日,在浙江乌镇的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银联携手60余家机构的“刷脸付”瞩目诞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在金融供给侧方面存在一些结构性的缺陷。过去我们强调需求管理,用得比较多的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目的是解决短期的经济周期问题;供给侧改革,更重要的是强调提高经济增长效率和金融服务的总体效率。

    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变,金融服务业单靠规模和量的扩张已经无法满足实体经济多层次的金融需求,这不利于实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金融规模量的扩张还会带来潜在的金融风险。实施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核心就是要提高金融供给的质量、效率和水平,以满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也标志着我国金融改革的重心正在从注重‘量’的扩张转向金融供给的优化重组和提质增效上来。

    经济对于金融是第一性的,发挥的是主导性、基础性的作用;金融对于经济是第二性的,它从来不可能离开实体经济而独自存在,发挥的是附属的、辅助的、服务的作用。因此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内涵主要还是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实际效果,预防金融业脱实向虚、自我循环;二是有助于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塑金融机构的经营理念、服务模式、风险管理和考核评价机制;三是有利于大中小金融机构的布局优化、加快专注于微型金融服务的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金融体系。

    将人脸识别支付创新列为金融供给侧改革的切入点对国内银行业而言,首先需要进一步加大对中小微、普惠等薄弱领域的金融支持,满足其个性化、差异化的金融需求,重点是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推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地和显出实效。金融回归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本源,也会促使那些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较弱、缺乏特色主营业务的银行业机构加快转型力度。其次,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本,通过金融政策的调整、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创新,助力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助力提升潜在增长率,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此外,国内银行业将更加重视金融科技的创新驱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有助于破解信息不对称这一始终困扰金融发展的难题;二是可以提供更可靠的信用基础,助力金融体系正常运行;三是能够准确地提供各种要素的流转轨迹、客户偏好,为资源配置提供有效参数,便利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四是可以显著降低金融服务与创新成本,缓解金融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矛盾,有效接入普通消费者。

    2019年初,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的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上,习近平做出重要指示: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强化金融服务功能,找准金融服务重点,以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人民生活为本。

    作为商业生态系统的入口,支付是商业银行一项重要的基础性金融服务,与居民生活与经济活动息息相关,支付创新将会产生广泛的社会经济效益。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支付方式创新作为入口进行金融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从供给侧提供市场所需要的、便捷的、普惠性的支付服务,从而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务。

    作为中国支付体系的组织者、推动者、监督者,中国人民银行也在时刻关注并高度重视支付领域的创新发展。2019年初,在人民银行召开的2019年支付结算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专门对当前支付领域面临的困难与挑战进行了深入分析、对下一阶段重点工作作出全面部署。会议要求,2019年要坚守“支付为民”理念,深化支付领域改革开放,推动支付产业高质量发展;要全面推广移动支付应用,提升支付服务供给效能,丰富支付服务主体,服务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需要。

    根据2018年12月人民银行联合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健康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金融科技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以及人民银行2019年1月组织各家商业银行、中国银联等金融机构召开的金融科技应用试点工作推进会议要求,2019年以来在宁波、合肥、杭州、长沙、重庆、武汉、太原、广州等地区陆续启动了商业银行人脸识别线下支付的试点验证与推广工作。

    人脸识别支付作为一种新型、具有大规模商业化推广前景的创新支付方式,近两年来引发了越来越大的社会关注。随着这项支付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业界越来越倾向认为人脸识别支付将在未来几年替代扫码支付并进一步加速支付无卡化的发展趋势,推动国内支付行业从卡时代、APP时代逐步向人脸作为支付媒介的时代跃迁。因此,人脸识别支付的创新实践对于提升支付服务质量与水平、催生支付新动能、推动支付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化金融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人脸识别支付缘何而起?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人脸识别成为计算机视觉和生物识别领域被业界进行研究最多的热门方向之一。2013年7月,芬兰创业公司Uniqul面向全球首次推出人脸识别支付这一创新支付技术。2015年可以被称之为国内人脸识别支付元年,当年在德国汉诺威CeBIT展会上马云第一次向德国总理默克尔展示了支付宝的人脸识别支付技术。

    2018年8月,支付宝宣布其人脸识别支付已经具备商业化能力并计划进行大规模推广,此举迅速成为支付行业各方热议的焦点。十年左右一个轮回。当前国内移动支付市场的主体地位被以支付宝、微信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机构牢牢占据,但表面上看似波澜不惊的支付市场正在等待一场从支付形式到技术手段上的颠覆式的变革,正如二维码当年重新书写银行卡支付的历史一样。将刷卡支付拉下神坛的支付宝与微信支付正酝酿着一场比二维码支付革命更大的风暴,它的到来甚至比当年二维码颠覆银行卡时更为猛烈与迅速。

    2019年,一场由人脸识别技术引发的线下支付大变革序幕已经拉开。在此轮变革中,科技含量与效率都被成倍提升,支付宝、微信已经悉数上场,银联与商业银行也已经在赶场的路上,人脸识别支付的抢滩战役一触即发。人脸识别支付技术的三个模式人脸识别技术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具有不易伪造、安全可靠、方便易用、体验友好等优势,可以快捷准确地进行身份认定。首个人脸识别算法诞生于七十年代初。人脸识别技术原理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建立一个包含大批量人脸图像的数据库;二是通过各种方式来获得当前要进行识别的目标人脸图像;三是将目标人脸图像与数据库中既有的人脸图像进行比对和筛选。从技术流程的角度来看,人脸识别技术主要涵盖了人脸图像的采集与预处理、人脸检测、人脸特征提取、人脸识别和活体鉴别。

    人脸识别支付是基于人工智能、机器视觉、3D传感等技术实现的新型支付方式,用户在无需携带任何设备情况下,凭借刷脸完成支付。实现人脸识别支付最关键的部分在于人脸识别算法。人脸识别算法通过对提取的人脸面部特征值进行信息比对,应用人工智能模式识别和计算机视觉技术来鉴别个体身份。进一步的来看,人脸识别支付技术是利用受理终端的人脸采集能力,结合Token、PIN加密等技术来获取存放在系统后台客户人脸所对应的支付账户信息从而实现后续的支付与结算,通常有1:1、1:N和M:N三种实现模式。

    人脸识别的1:1模式。该模式实际上是核对式(一对一)或称为人脸比对,通过计算机对当前人脸与后台人像数据库进行快速人脸比对并得出是否匹配的结论,可以简单理解为“证明你是不是你”,即是我们先告诉人脸识别系统我是某人,然后系统来验证站在人脸识别设备面前的“我”到底是不是某人。人脸识别的1:N模式。该模式实际上是搜索式(一对多)或称为人脸识别,通过系统采集到“我”的照片,从后台N个人脸数据中找到与当前使用者人脸数据最为匹配的一张人脸图像,可以简单理解为“识别出这人是谁”。当N的值变得越来越大时,为了保证人脸识别结果的精确度,人脸特征提取模型就会变得越来越复杂。人脸识别的M:N模式。该模式是通过计算机对场景内的所有M个人进行面部识别并与后台系统人像数据库中的N个人脸进行比对。该模式经常用于公共安防等领域。

    人脸识别支付线下应用的三种场景

    人脸识别支付根据应用渠道的不同可分为线上人脸识别支付和线下人脸识别支付两种类型。线上人脸识别支付应用处于开放网络环境,通过移动终端进行人脸等支付信息采集、验证,目前阶段下交易风险较高。线下人脸识别支付应用通过专用网络、专用终端(具有安全芯片、加密模块等)、3D结构光、近红外活体检测等技术,能够较好的保护用户信息及资金安全、风险可控。人脸识别支付根据线下应用场景的不同也可以分为小规模封闭场景人脸识别支付、中等规模半开放场景人脸识别支付和大规模开放场景人脸识别支付三种类型:小规模封闭场景。场景内的原有支付模式封闭,可以通过储值卡等非银行卡支付媒介实现无需银行方参与的封闭性闭环支付,无需接入银行收单网络、无需与银行方后续的资金清算对账环节;场景参与客户数高度固定且客户总数一般在2000人以内。典型的小规模封闭场景人脸识别支付场景有单位食堂、园区公共食堂与小卖部等。中等规模半开放场景。

    场景内参与客户群体相对固定、流动性较弱;场景参与客户数量相对可控,客户总数一般控制在20000~50000人之间;场景内原有支付模式是需接入银行收单网络通过银行卡实现支付过程,后续与银行方间存在资金清算对账环节。典型的中等规模半开放场景人脸识别支付适用于有固定会员群体的商超、专卖店、全国连锁店等。大规模开放场景。场景内参与客户群体不固定、流动性较强;场景参与客户数量不可控,客户总数一般控制在50000~100000人之间;场景内原有支付模式是需接入银行收单网络通过银行卡实现支付过程,后续与银行方间存在资金清算对账环节。典型的大规模开放场景人脸识别支付适用于无固定客户群体的零售收单商户。

    回顾整个人类社会的货币发展史,从贝壳、布帛、金银条块、金属钱币、纸币、电子货币,商品价值的交换无一不是拥有载体。人脸识别支付对于客户来说实现了无感化,整个过程不需要现金、银行卡和手机就能够完成一次商品价值的交换,是一次完全脱离实物承载介质的支付变革。人脸识别支付是真正的支付体验升级,人脸无感化的使用体验对客户来说是最便利的,而且不需要额外的硬件设备,能够大幅度降低用户端的成本问题。人脸识别支付时代,用户自身便是一张可以移动的活体银行卡,让支付流程更加快捷,也推动了银行业服务模式的升级。

    生物识别的五个类别生物识别是指依靠人体的身体特征来进行身份验证的识别技术,目前主流的识别技术有人脸识别、指纹识别、虹膜识别、声纹识别、静脉识别等五类。指纹识别。指纹由于具有终身不变性、重复率极小和方便性,通过比较不同指纹的细节特征点可以实现对客户身份的识别。指纹识别目前应用在各种智能手机、公司考勤、防盗门锁等广泛领域。指纹识别也有其局限性,如果手指有稍微破损或者处于湿润状态,会影响到识别准确度;此外有时手指按印的着力点不同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指纹变形进而影响到识别效果。

    虹膜识别。虹膜是位于黑色瞳孔和白色巩膜之间的圆环状部分,其包含有很多相互交错的斑点、细丝、隐窝等的细节特征。虹膜在人的幼儿阶段就已形成,并永远不会再改变。虹膜识别误识率可以达到百万分之一的水平,但现阶段虹膜识别设备的造价成本太高难以商业化大规模推广,此外镜头产生的图像畸形也容易降低识别结果的可靠性。

    声纹识别。声纹识别是基于人类发声的生物学特性发展而来的技术,每个人发音讲话形成的声纹图谱都不相同,因此能用来识别身份。声纹识别最明显的缺点就是对环境的要求非常高,嘈杂环境会对声纹识别效果产生较大影响;此外人的声音会随着年龄、身体状况、情绪等发生变化,这也会影响到识别的准确度。

    静脉识别。静脉识别是借助静脉识别仪器取得个人手指的静脉分布图,通过算法提取出静脉分布图中的特征值并与资料库内储存的特征值进行匹配从而实现身份验别。静脉识别也存在一些缺陷之处,比如静脉可能会随着年龄或生理的变化而变化、其永久性尚未得到确认,另外专用采集设备设计相对复杂、生产成本高。

    人脸识别。目前人脸识别技术的发展最为迅速、识别精准度已经达到金融级别、识别设备的成本已经大为下降,市场呼声和热点也最高。相比于其他几种生物识别技术,人脸识别技术的一个突出优势在于其与用户间的非接触性、非侵扰性。指纹识别需要用户将手指按压在传感器上,虹膜识别需要用户与相机靠得很近,声纹识别需要用户大声说话,静脉识别需要用户将手指和手掌放置在静脉识别设备上。相较而言,人脸识别仅需要用户处于摄像头的视野内,这使得人脸识别成为对用户体验最为友好的生物识别方式。

    如何用人脸识别技术实现安全交易?

    包括已经成熟的技术在内,每一项技术都不可能是完美的,都是同时存在“攻”和“防”,而且“攻”和“防”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共同进步,因此高新技术没有绝对的安全,我们应该在一定的攻击成本和攻击难度的前提下来谈论安全性。从支付行业发展历史来看,二维码支付自诞生之初也是饱受质疑,但如今已经遍布大街小巷成为国内主要移动支付方式深受商户和消费者喜爱。二维码支付的成功说明了一项好的技术,如果能真正提高客户的支付体验,就会有很大的机会经受住时间检验为市场所接受。目前人脸识别支付技术在金融支付领域应用主要存在识别的准确性与可靠性、交易安全性、用户生物特征信息管理这三个方面的社会关注:人脸识别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在进行人脸识别前,人脸识别支付设备会通过所配备的3D红外摄像头,利用软硬件结合的方法对目标物进行活体检测来判断采集到的人脸是否是照片、视频或者软件模拟生成的,目前这种识别方式的准确率已经可以达到99.99%、误识率仅为十万分之一到百万分之一的范围,从而能有效避免各种人脸伪造带来的身份冒用情况。此外,目前的人脸识别技术水平已经不容易受到姿态、光照、表情等因素的影响。交易安全性。人脸识别支付时除了刷脸之外,一般情况下还需要输入手机号或是支付口令进行辅助验证,刷脸起到的作用是替代实体银行卡片或者是手机上绑定了支付账户的APP。

    实际上相比之前的刷卡支付和扫码支付方式,人脸识别支付还多了对客户本人身份进行确认的验证环节。此外后台系统还会通过各种风控策略对人脸识别支付交易的授权进行监控,确保用户账户安全。因此人脸识别支付目前已经具备了金融级的安全性并拥有比以往支付方式更为便捷的特性。人脸识别支付的整个支付过程可以在10秒内完成,在目前阶段对于大部分消费者来说是一个可以接受的时间范围,如果有的消费者对于刷脸过后还需要输入手机号码或者支付口令仍然觉得麻烦、想进一步提升客户体验,这其实是体验、安全、创新三者之间形成的一个不可能三角问题。在封闭场景或是半开放场景下,刷脸支付过程是可以做到不输入手机号码或者支付口令,这其实是客户自身在支付便捷性与安全性之间的取舍问题。用户生物特征信息管理。刷脸设备采集的客户人脸照片,在后续交易传输、存储过程中均进行了脱敏和加密处理,即便系统被恶意攻破,攻击者拿到这些人脸照片也无法进行解密及非法使用,这就很好的解决了隐私保护问题。用户所担心的传统的银行卡、手机遗失或被盗后可以进行重置账户密码或挂失补卡,但人脸照片被盗用后的风险无法弥补的问题实际上是完全不存在的。

    2019年将注定成为人脸识别支付加快商用和快速普及的关键一年,这主要是由人脸识别支付的应用优势决定的。

    人脸识别支付不仅在改变人们的移动支付模式和体验,也在为消费者、零售收单商户、商业银行、第三方支付巨头等整个刷脸支付产业生态链上的各方带来不少积极变化,这也体现了人脸识别支付相比以往支付方式的竞争性优势。

    从消费者角度看,在不少方面提升了支付体验:第一,扩大了使用移动支付的消费者群体,促进了普惠金融的发展。对于不少老年人来说,手机APP支付过于复杂、银行卡密码容易忘记,使用刷脸支付可以大为降低使用难度和门槛,整个支付过程对于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群体非常友好。第二,支付过程更加便捷化。刷脸支付过程充分发挥人脸数据随身性特点,不再依赖手机、银行卡等支付介质,省去了消费者掏出手机、打开APP的时间,真正实现了人与银行卡账户的“合二为一”。在不少线下场景中消费者经常会遇到不方便掏手机或者银行卡的情形,比如在商超手机提着很多物品、抱着孩子等;在天气寒冷时手上戴着手套;手机出现没电、信号差、手机正在通话中等造成无法进行支付;在游泳馆等体育场馆不便于使用手机;出门忘记带手机和银行卡。第三,节省了消费者的时间成本。根据统计,人脸识别支付整个过程耗时不超过10秒而且免去了原先在收银台排队结账的等待时间,整个过程节省时间超过50%。从收单商户角度看,在不少方面给其带来了收益回报:

    第一,提高了经营效率、降低了其运营成本。从支付宝“蜻蜓”在超市、餐厅、药店等商户门店的使用效果来看,引入人脸识别支付设备后,有效缓解了高峰时段结账排队及客户投诉现象,收银效率相比之前提升了60%以上,一台机器相当于1.6个收银柜台,算上早晚班一天节省下3.2个收银员的工作,在大幅降低了人力成本的同时也节省了收银设备及配套维护成本。2018年支付宝与卜蜂莲花合作推出人脸识别支付产品,卜蜂莲花在全国107家门店铺设了600台左右的人脸识别支付设备。根据卜蜂莲花的测算,这些人脸识别支付设备投入运营后一年在人力成本方面能帮助其减少8064万元的资金成本投入。第二,人脸识别技术不仅能够给商户带来生产力的提升,还能带来新的交互体验和服务能力的拓展。从整个商业体系来看,相较于二维码支付而言,刷脸不仅仅在于支付能力的接入,更能成为商户线下消费服务体验的重要入口,这对于中大型商户而言,可能是最有吸引力的地方。

    从商业银行的角度看,引领了未来支付结算模式:第一,符合支付行业无卡化的发展趋势,也符合商业银行当前数字化转型的发展趋势。人脸识别支付作为生物特征支付中最具大规模商业化推广前景的创新支付方式,势必将进一步加快支付无卡化的趋势,推动支付行业从卡时代、APP时代转向无感化支付媒介时代。

    从卡基支付(基于卡片的支付方式)、账基支付(基于银行/第三方支付机构后台资金账户的支付方式)再到以人脸识别支付为代表的客基支付(基于客户级的统一化支付方式,不再拘泥于某张银行卡片、某个银行/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后台账户),支付无感化的发展趋势也是清晰的,人脸识别支付在提升客户交易体验、提高支付交易效率、保障客户交易安全性等方面都比扫码支付更具优势。第二,让发卡银行在一定程度上压降了空白卡片采购、卡片制作以及后续卡片寄送等带来的经营成本。第三,银行卡支付、移动支付在内的传统金融支付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无法确定使用者是否为其本人,因为可以借用给家人共同使用。人脸识别支付可以明确消费实体是谁,便于商业银行确定客户的精准画像标签;通过人脸识别发起的支付交易行为客户无法进行否认,此外人脸识别支付交易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防范伪冒和欺诈交易的发生。第四,人脸识别支付在进一步提升支付效率的同时,顺应了支付脱媒的趋势。当前支付模式与商业模式越来越表现出同频变化的趋势,人脸识别支付未来将更多地充当消费生态圈入口和完成商业闭环的作用。未来十年,交易场景的闭环,或将由人脸识别支付构建。

    商业银行在人脸识别支付创新中探路

    如果说2017年只是支付巨头们的牛刀小试,那么刚刚过去的2018年则已吹响了战役打响的号角。2019年上半年已经过去,无论是收单服务商站队、支付巨头角力、商业银行开始发力还是人脸识别硬件设备厂商、人脸识别算法厂商加入战局,整个人脸识别支付生态链中的各方争相亮相战场,人脸识别支付这项粘合了线上线下渠道、横跨金融、科技、商业多个行业的新技术被推至了爆发的临界点。从人脸识别支付的市场发展趋势来看,其成功可能已是万事俱备只差一个全民级的补贴活动。从二维码支付的发展历程来看,早期人们对二维码支付安全的担忧,在一波又一波持续性的高额补贴中被彻底消除。

    中国银联2017年11月,中国银联在第二届新加坡金融科技节上展示了基于脸部识别的支付系统FacePay。2018年12月,中国银联在北京、上海商超小规模推行了刷脸支付服务。持卡人可以在银联云闪付APP上注册并开通刷脸支付服务,选择一张银联卡作为默认支付卡,即可在北京的复兴门百盛、好利来、上海的新世界城、世博源、颛桥万达、U便利等部分指定门店无需携带银行卡和手机,直接通过“刷脸”完成支付。

    2019年4月,中国银联在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试点人脸识别支付,师生在银联云闪付APP上注册并开通人脸识别支付服务后可以在校园内的食堂、开水房、浴室、商户体验人脸识别支付服务。相较于传统的校园卡支付,银联人脸识别支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支付效率,同时也让师生避免了因遗失校园卡而产生不必要的损失。中国建设银行2018年初,建设银行推出了基于人脸识别的自动售卖机,并将这种人脸识别支付方式命名为“0付”。“0付”是建行全新的交易认证方式,类似于支付宝的“空付”,即是放弃一切工具,用人体生物特征来取代手机、银行卡等介质载体。2018年8月,建行上海分行在上海书展上推出人脸识别支付产品。客户在上海书展的建行自助收银设备进行支付结算时,只需输入手机号码、根据提示对准屏幕眨眼,仅用3秒就可完成支付。另外建行在智能手持POS上也实现了“人脸识别支付”,并已在全市文化、餐饮、超市等诸多场景共一百多个商户实现推广。

    2019年初,建设银行联合上海张江有轨电车推出了刷脸乘车服务,这是银行业首家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在公交系统。乘客只需提前通过微信小程序进行人脸信息的录入及绑定,后续乘客乘车时可以通过人脸识别完成支付,整个过程无需输入手机号码。建设银行推出的人脸识别支付产品是基于行内收单商户的本代本支付模式,只能使用建行银行卡在行内商户进行刷脸支付,不能实现建行银行卡在他行商户的受理以及他行银行卡在建行商户的受理。2019年以来,建行上海分行对于人脸识别支付展开了常态化、大力度的营销活动,涉及的商户类型包括羽毛球馆、新华书店、上海书城、孩子王上海门店等。在人脸识别支付注册开通方式上,客户可以通过建行手机银行APP中的刷脸注册功能进行交易开通。中国工商银行2018年9月,工商银行正式推出人脸识别支付服务,为广大客户提供秒级支付新体验、打造无介质化消费场景新模式。第一批人脸识别支付产品由工行北京分行率先应用于北京西单大悦城商场。客户通过关注“工行北京”微信公众号进行人脸识别支付服务的注册开通,后续在商场内指定商户处进行人脸识别并输入手机号后4位完成支付。

    2019年5月,工商银行长春分行联合长春欧亚商业连锁经营公司开启人脸识别支付项目合作,工行持卡人只需通过“工银e生活”APP入口,快速签订“人脸识别支付协议”,并完成签约绑卡注册,后续在长春欧亚商业连锁经营有限公司的指定门店即可使用人脸识别支付服务。与建设银行刷脸支付产品的实现模式相同,工商银行推出的刷脸支付产品也是基于行内收单商户的本代本支付模式,只能使用工行卡在行内商户进行刷脸支付,不能实现工行卡在他行商户的受理以及他行银行卡在工行商户的受理。

    中国招商银行2018年6月,招商银行自主研发的人脸识别支付产品正式上线并在深圳地区进行试点。客户可以通过招行APP开通人脸识别支付功能,后续在试点商户通过人脸识别并输入注册手机号后即可完成支付,整个支付过程大约只需要几秒钟。 中国农业银行2019年初以来,农行积极响应与落实人民银行关于人脸识别支付试点工作会议精神,先后高质量完成了人脸识别线下支付业务需求的编写、行内项目立项,项目代码开发、业务验收测试和投产上线等一系列工作。做好试点地区的内部验证与有序推广。

    2019年5月底,农业银行作为第一批四家投产银行之一在宁波地区完成了人脸识别线下支付产品的试点上线并实现在农行宁波分行下辖多个支行机关食堂内的试点使用。7月份以来,根据人民银行的统一工作部署,农行相继选择在杭州、合肥、重庆、长沙、武汉、太原、广州7个地区扩大了试点范围。在总结试点地区前期内部验证情况的基础上,有序扩大试点验证场景的数量和参与人数来进一步检验人脸识别支付产品的各项功能使用与性能指标,为后续择机面向市场进行大规模公测打牢基础。抓好典型行内收单商户的落地应用。在农行现有的收单商户中,重点选择大学校园、商业零售、园区等进行重点突破,特别是人脸识别支付特别契合目前各地已经起势的智慧校园建设。

    另外人脸识别支付产品可以根据具体投放场景实现定制化选择,比如在商超投放自助刷脸支付终端、在商业零售店投放人脸识别支付平板终端、在办公写字楼投放人脸识别支付咖啡机、在园区投放人脸识别支付购物机等。

    重视并加快对人脸识别线下支付收单商户的跑马圈地。在二维码时代,一个码可以同时兼容支付宝、微信支付、银联等多种支付渠道,但针对人脸识别支付的同一张脸,人脸识别支付设备目前还不能辨别使用哪种支付方式。

    从商户端来看,如果需要支持多种人脸识别支付方式,就需要配置多个终端,但在实际场景中应该很难发生、不具备可操作性,一家商户大概率只会选择安装一台人脸识别支付终端。二维码时代支付渠道的选择权在消费者手中,而在刷脸时代人脸识别支付的选择权目前看起来很可能掌握在零售收单商户手里,做为商户支付入口的人脸识别硬件终端设备,从诞生之日起就带上了明显的排他属性。现阶段从技术角度来看人脸识别支付产品具有较强的排他性,很难做成聚合支付。目前支付宝、微信针对自家人脸识别支付产品在线下竭力推广,其终端设备在功能层面只支持自家支付渠道。

    探析人脸识别支付的监管模式

    回顾整个支付业的发展历史,安全和便捷就如同一个跷跷板的两端、此消彼长,而支付市场的选择则是以效率为中心,在安全和便捷间不断进行权衡。作为一直以来以安全为重的商业银行,在支付领域更加偏重于支付安全和消费者的保护;而以支付宝、微信为代表的第三方非银行支付机构,在支付创新方面总是不遗余力,更加看重支付的便捷性和客户体验,倡导体验至上、兼顾安全。商业银行与第三方非银行支付机构,作为支付市场的两个参与主体,其主要角色是作为支付产品的提供方;而消费者和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支付市场另外两个重要的参与主体,分别起到支付产品使用方和支付市场监管方的角色。

    在上一轮二维码支付引发的支付产业变革中,作为支付产品的使用方,消费者最终选择了第三方非银行支付机构。在当前由人脸识别支付所触发的新一轮支付变革大幕徐徐拉开之际,如何更好的推动这一处于市场应用与推广初期的创新支付方式在控制好支付安全性的前提下能够为民众生活带来更好消费体验与便捷性、更好的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我国监管机构具体采取什么样的监管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建议采取包容审慎的总体监管原则。正如2018年11月李克强总理回答国际金融机构负责人求解中国移动支付领先世界的秘诀时一样,当新的支付业态出现时,监管部门没必要一下“管死”,而是先看一看,通过包容审慎的监管原则在发展过程中逐步纠正暴露出的问题。在一项新的支付创新技术面向市场应用的初期,监管部门需要给创新留出发展空间,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认为创新就可以不用监管,虽然监管总是落后于市场上不断涌现出的创新,但创新也要管。从二维码支付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到,二维码支付能够成为当前主流的移动支付方式离不开监管的鼓励和对于创新过程中出现问题时的容忍。

    可以说,没有当年监管部门的包容性,就很可能没有如今领先世界的国内移动支付产业。建议推行创新与安全并重的具体监管思路。从支付行业过往的发展历程来看,商业银行向左、偏保守安全,支付机构向右、偏激进创新。而监管机构,作为支付市场健康发展的坚定维护者与推动者,在人脸识别支付市场发展的初期,可以采用创新与安全并重、互为促进的监管思路作为主线。

    在大部分支付场景下,大多数消费者追求的是便捷的支付体验、支付机构追求的是通过差异化创新来吸引消费者,而监管更多考虑的是支付市场的整体发展,过度的便捷会增加支付资金与客户信息的安全风险、过高的安全标准又会降低支付过程的便捷性。对于监管来说,需要引导支付机构、教育消费者,同时对人脸识别支付市场发展初期由于创新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适当提高容忍度,实现安全和创新相互协同、互为促进的发展效果。人脸识别支付作为一种新兴的创新支付方式,之所以能够在近两年迅速成为支付市场热点、尤其是在当前具有较好支付便捷性和客户体验的扫码支付已经占据主流支付方式的市场环境下,主要原因来自于不断变化的市场主体需求以及金融科技进步的驱动作用。作为支付市场的主体,消费者对于支付服务便捷化的核心诉求一直未变,而且随着支付创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消费者对于支付便捷化的体验有了更高的期待,但这并不意味着支付创新与支付安全就必然成为两个无法调和的对立面。

    实际上恰恰相反,支付创新并不会减弱支付安全,通过创新技术的同步推动,支付新技术的发展可以使安全和创新同时提升成为可能,两者可以在更高水平上保持协同和平衡、在整体发展层面保持一致。建议通过立法手段规范人脸识别支付市场行为。人脸识别支付市场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对消费者隐私信息的严格保护。

    2018年5月欧盟发布了GDPR即《一般数据保护条例》,该条例为正式法律、具有强制执行力,对数据保护对象,数据的采集、保存、使用和转移等方面做出了具体规定,其中明确将个人生物识别数据规定为个人数据加以保护。此外,GDPR对于企业等实体的相关管理制度、违法处罚措施也做出明确规定。国内目前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相关立法工作还在推动中。2018年5月1日实施的《个人信息安全规范》规定,个人基因、指纹、声纹、掌纹、耳廓、虹膜、面部识别特征等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属于个人敏感信息,对于这些敏感信息必须经过个人信息主体的明示同意方可收集;在个人敏感信息保存方面,要求做到去标识化处理,同时保存时间要遵循所需时间的最短要求,在信息传输过程中也必须做到高度的安全防范措施。

    根据2018年9月10号公布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个人信息保护法》已列入第一类立法项目,说明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成为一项专项法律的立法条件已经逐渐成熟。与传统身份信息不同,人脸信息作为个人隐私信息的一部分,在某种程度上是比个人身份证件更为重要的隐私信息,其对于消费者个体而言是唯一且终身不变的、具有不可再生性。为了更好的保护与规范刚刚起步的国内人脸识别支付市场,让消费者敢用、放心用、无后顾之忧,建议加快《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立法进度,并建议在该法案中明确对人脸信息采集、传输、存储、使用等环节中的管理要求,并严格要求应用服务提供方进行强制执行,从而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人脸信息的受保护地位,严格市场准入,让用于金融支付流程的个人人脸信息在法律层面上得到严格管理。通过场景区分实现对不同人脸识别支付模式的监管创新。

    当前国内人脸识别支付市场正处于起步阶段,消费者对于人脸识别支付方式的接纳度、零售商户对于商业模式成熟度的顾虑等都还需要进行引导与培育。今年6月份起,商业银行基于“人脸识别+支付口令”模式的人脸识别支付也在国内十个省市陆续展开内部试点验证,向市场进行试点推广的时点渐行渐近。今年7、8月份,人民银行也对人脸识别支付进行了多次公开表态,表达了“人脸识别+支付口令”是兼顾安全与便捷的人脸识别支付模式,后续将按照“联网通用、安全可控、便捷友好、易于推广”的原则,构建以人脸特征为路由标识的转接清算模式;将人脸特征作为关联支付账户的媒介,利用专用口令、无感活体检测等实现多要素交易验证,提高交易安全强度,提升支付交易抗抵赖能力。

    对于面向商场、饭店、宾馆、超市等各种开放性公共场所的线下开放场景与半开放场景,人脸识别支付采用“人脸识别+支付口令”模式是可行的,也是人民银行基于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应用人脸识别创新技术的考虑;但对于像企事业单位、校园、园区里的食堂、小卖部等线下封闭场景来说,由于人群高度或者基本固定,存在的支付风险实际上是较低与可控的,尤其在食堂排队的结算场景下,排队人群对于等待时长是相当敏感的。因此在人脸识别支付模式上,监管层能否考虑开辟一定范围的监管创新试验区,将开放场景与封闭场景下的人脸识别支付模式进行区分应用,在封闭场景下允许免除支付口令方式的人脸识别支付模式或小额免密方式的人脸识别支付模式的存在,在人脸识别支付市场发展的初期形成基于不同应用场景的、多种人脸识别支付模式不同程度共存的、创新与安全并重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金融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封闭场景人脸识别支付;半开放场景人脸识别支付;开放场景人脸识别支付;客基支付;人脸识别支付监管模式

    参考文献:

    [1]张庆杰,龚涵适.人脸识别支付用户使用意愿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8,39(05):109-115.

    [2]李佩珈,范若滢.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内涵及影响[J].国际金融,2019(06):58-64.

    [3]董竹,周悦.金融体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实体经济发展[J].经济学家,2019(06):80-89.

    [4]高尚.构建商业银行移动金融生态圈实证研究——以信用卡业务为例[J].国际金融,2017(07):8-12.

    [5]高尚.金融创新新模式:自助金融——基于商业银行视角的研究[J].浙江金融,2018(02):27-32.


    责任编辑:王超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

    为你推荐

    猜你喜欢

    收藏成功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