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动端
    访问手机端
    官微
    访问官微

    搜索
    取消
    温馨提示:
    敬爱的用户,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会导致页面浏览异常,建议您升级浏览器版本或更换其他浏览器打开。

    银行业推进金融供给侧改革思考

    周月秋 来源:中国金融杂志 2019-05-08 07:10:09 供给侧改革 银行贷款 银行动态
    周月秋     来源:中国金融杂志     2019-05-08 07:10:09

    核心提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优化金融体系结构,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加高效的金融服务

      编者按: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优化金融体系结构,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加高效的金融服务。针对如何正确把握金融本质,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好金融体系短板,更好地满足快速变化的居民、企业和政府金融服务需求,优化资源配置的同时降低金融系统性风险,我刊特约请相关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讨论。

      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被列为金融改革发展三大任务之首,可见这一改革的重要性。供给侧和结构性两大关键词,更加突出在结构性的改革过程中,供给要顺应需求的变动趋势。商业银行作为我国融资体系的主体,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主动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金融需求变化,调整优化组织结构,提升创新能力和服务效率,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精准金融服务,促进金融供给和融资需求的动态平衡。

      从总量和结构两方面看待金融供需关系

      经济学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供给与需求是市场经济中永恒的矛盾,同时又是实现市场均衡的共同推动力。金融供给与需求是否匹配和适应,必然涉及金融总量和结构两个方面:金融供给总量如何——资金总量是否满足社会的总体资金需求;金融供给结构如何——资金是否满足不同社会主体(政府、企业、居民)的不同需要。笔者认为,目前的金融供给总量是充足的,但结构上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需求仍未能有效满足。

      我们说金融供给总量是充足的。判断依据是,过去十余年,我国金融业经历了一个快速增长的阶段,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007年的5.62%快速提高到2018年的7.68%,2015年甚至一度达到8.4%的历史峰值,显著高于欧美发达经济体。

      但我们也必须充分认识到,在总量充足的背后,金融体系中仍然存在着深层次的结构性失衡问题,与支持小微、民营、新技术、新业态等现实需要并未达到最佳匹配。一方面,我国的金融市场结构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2018年,新增本外币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例达到79.19%),来自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占比较低;另一方面,在经济转型调整过程中,银行间接融资体系的市场化程度、体系结构、创新能力、服务效率,距离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从银行体系结构来看,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占主导地位,中小规模的区域性金融机构比重偏低。2019年1月末,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资产总额占银行业资产总额的比重为57.1%。同期,包括城商行和农村金融机构在内的区域性银行占比仅为26.6%。从银行业务结构来看,传统行业仍是商业银行信贷资源投入最多的领域。2018年,我国新增人民币贷款中,公共设施、交通运输、能源和房地产行业仍为主要投放领域。其中房地产行业相关贷款占新增贷款比重达40%以上;民营企业贷款占比仅为25%左右。从银行产品服务来看,同质化问题突出,差异化、个性化服务格局远未形成。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和“血液”。当前金融供给体系结构上的失衡,既有金融层面的原因,也有非金融层面的原因,必须在科学、理性的分析中,透过现象看本质。过去几十年,我国经济长期依赖投资拉动的增长方式,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信用增进机制不完善、信用风险缺乏有效的分担与缓释等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客观上使得社会资源要素配置失衡、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难度上升、金融体系转型未能同步于经济新动能发展等问题一直存在。因此,未来推进金融供给侧改革,不能撇开需求谈供给,而是要跳出对金融与实体经济简单“零和”关系的认识,突出紧紧围绕金融供给与融资需求相匹配这条主线,侧重从改善金融体系组织结构、产品服务、风险控制等方面入手,促进金融资源市场化配置作用的充分发挥,实现经济与金融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金融供给侧改革应当建立在社会融资需求新特点、新趋势上

      根据企业、政府、居民三部门基本分析框架,大体可以看出社会融资的一些新的特点与趋势。

      产业转型中企业融资需求新特征

      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从以传统制造业、房地产业为主向现代制造业、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变迁转移,经济的“轻”资产特征日益明显,加上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推动,一大批轻资产类中小微企业快速萌芽发展。这些企业的组织方式呈现小型化、专业化、扁平化特征,有的甚至是只有运营总部而没有生产车间的网络企业或虚拟企业。在这一背景下,值得关注的不仅仅是融资存在较大缺口,尽管存在缺口是事实:根据世界银行、中小企业金融论坛、国际金融公司2018年初联合发布的研究结果,中国的中小微企业所对应的融资需求规模总金额估计达到4.4万亿美元,约41%的中小微企业或完全无法从正规金融体系获得融资,或从正规金融体系获得的外部融资不能完全满足融资需求。更值得注意的是,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体系,在产品与服务、风险管理手段等方面对民营经济、创新型经济发展的新需求还不能适应。

      一是贷款抵押范围不够宽,信用类贷款比重不够大。目前,信用类贷款在我国中小微企业融资中的占比仅19.8%左右。传统的抵押担保贷款仍是银行支持企业的主要手段。如机器设备、土地、房产不动产抵押贷款等,而与轻资产关联度很高的订单、应收账款、专利权、知识产权等则较难进入抵押范畴。相对于不动产抵押物充足的大企业而言,中小企业尤其是以科技和文创为代表的企业,缺乏的恰恰是“重”资产的支撑,缺少被普遍认可的抵质押品和完整的信用记录,往往不得不寻求外部增信获得融资,这既不利于企业降低融资成本、提升融资效率,而且也容易导致银行追逐大企业的垒大户现象。

      二是贷款期限匹配度不相容。由于贷款风险相对较高(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2019年两会记者会上表示,2018年单户授信1000万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在6.2%左右,远高于商业银行1.83%的不良率),多数高科技企业目前只能获得银行的短期流动贷款,支持企业持续成长的长期资金需求较难满足。

      三是贷款审批周期与小微企业贷款需求的小、频、急特点错位。小微企业由于经济实力不强、财务管理不规范、信息披露不足、信用意识薄弱等问题,面临的信贷程序相对而言更复杂,资金到位慢,放款周期长,燃眉之急难以得到解决。

      政府部门庞大支出的融资新特点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持续推进,我国基础设施建设逐渐从道路、桥梁建设向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污水处理、城市绿化、垃圾处理、灾害防治等社会公共基础服务建设拓展和延伸。同时,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的出台和落地,如雄安新区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基建投资需求。庞大的基建投资支出,对地方政府融资提出了新的要求。

      简单的历史回顾可以帮助我们梳理这个新的变化。1994年实施分税制以后,地方政府开始追寻市场化的融资方式,设立城投公司作为向银行借款的平台,贷款逐渐成为地方城市建设重要的融资来源。2015年新《预算法》正式实施后,法律层面赋予地方政府适度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权利。地方政府融资方式由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转变成为最大变化特征,地方债加速发行,债券承销、投资和二级市场流转都需要金融机构的积极参与。

      与此同时,在金融防风险背景下,地方政府还须推进结构性去杠杆,这也意味着现有融资格局必须改变。地方政府如何引入多方资金(包括政府性基金、政府产业基金、城投债、政策性金融机构贷款、各类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等),以股债结合的方式,建立与其庞大支出相匹配的、多元化的融资体系成为新的要求。

      居民理财新变化

      全球历史经验表明,随着人均收入逐步提高,居民理财需求会出现明显上升,我国也是如此。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测算,2018年,中国个人可投资金融资产的规模总量为147万亿元,个人可投资金融资产600万元以上的高净值人群达167万人,稳居财富市场规模世界第二的地位。预测2023年个人可投资金融资产有望达243万亿元。与之对应,我国银行理财产品资金余额也在持续快速上升,实现了从2007年末的5300亿元到2018年末32.1万亿元的60倍增长。新的特点不仅在于市场的火箭式迸发,而且由于收入水平、教育水平、年龄、家庭结构、财富积累等因素的不同,加上资管新规的实施要求理财产品破除刚性兑付,客户的真实风险偏好暴露,居民的可投资金规模、风险承受能力、流动性要求等日趋分化,理财需求呈现多元化、差异化的特征。

      银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质

      如果说金融供给侧改革的目的是通过优化金融供给结构适应新的需求结构,那么,商业银行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就是要根据不同实体部门的需求变化,积极增加或调整有效金融供给,提高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提升配置价值。

      在推动信贷体制机制完善的同时,优化银行体系结构,畅通资金供给渠道

      首先,商业银行要优化信贷体制和服务模式以匹配新需求。一方面,要建立适应轻资产企业特点的信贷体制。充分考虑融资能力、无形资产估值、再融资置换能力等影响因子,加快研究建立适合这类企业的授信评级和审批模式。探索差异化的审批标准,在价值判断和评估标准上加强创新,关注新兴企业未来价值,以及知识产权、专利权等无形资产的估值,实现从“重资产抵押”向“资产抵押与技术和商业模式评估并重”转变,从“重历史评价”向“重成长性判断”转变,从“重当期盈利”向“重市场估值”转变。探索设立服务新经济动能的“硅谷支行”,采用“科创中心+特色支行”模式,组建专业团队,盯住专门市场,建立与其相适应的业务发展机制。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还要从业务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考核机制上着手,破解金融服务新经济的瓶颈。从业务方面看,逐步完善信贷与债券投资业务统筹联动机制,在积极支持民营企业债券发行、加大民营企业债券承销投资力度、探索参与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的同时,妥善开展民企债转股业务,帮助企业优化融资结构,解决流动性困境。从服务方式看,依托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融合新动能经济业务场景,加快基于交易银行、金融科技等的业务创新和服务模式变革,将传统的支付结算、贸易融资、保理业务、现金管理、资产托管等业务流程融汇整合,为企业提供一揽子高效率、低成本的综合金融服务。从产品方面看,针对小企业生产经营周期和轻资产特征,开发以应收账款、订单、知识产权等动产作为抵押品的金融产品,推动以传统采购、交易关系为纽带的供应链金融向以投融资、孵化器、交叉持股关系为纽带的新型供应链金融发展。从考核方面看,商业银行可以尝试借鉴互联网金融公司的组织规则和人才观念,优化现有的组织形式和激励方式,改变单一的规模导向和结果导向的绩效考核方式,合理确定小微企业贷款风险偏好,建立尽职免责与实质风险控制相容的机制、风险分散和补偿机制。

      其次,区域性的银行正确把握在银行体系中的差异化定位,回归本源、回归本地。例如,城商行作为典型的地方性金融机构,要转变一味追求规模扩张的思想,回归“服务地方经济、服务小微企业、服务城乡居民”的市场定位,注重挖掘本地业务机遇,以全新理念和创新模式服务当地重点战略性产业、小微企业,强调资金“取之于当地,用之于当地”,更好地在区域内实现负债与资产的有效匹配。

      再次,适当增加中小银行、民营银行数量,尤其是建立更多更贴近底层服务的区域性、小型化、社区化民营银行。鼓励和支持这些银行依托大数据基础,以速申请、秒放贷、零干预的模式服务小微企业,以手续简便、机制灵活和市场化运作手段,满足不同层次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为支持更多中小民营银行设立和发展,可考虑放宽市场准入、业务监督等限制,给予其更高的自由度和试错空间,使其能够开展有益的探索,起到“补位”作用。

      最后,在现有商业银行体系外,可以考虑成立专门支持科技创新企业和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性银行或科技银行。将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性资金作为启动资金,吸引社会资本加入,发起成立科技银行,支持新兴产业小微企业发展,可优先在新兴产业集聚区试办,化解新兴产业融资难问题;或把现有商业银行中带有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的业务剥离出来,由政府财政资金出资专门成立政策性银行,向小企业直接发放贷款,或提供担保助其获取商业银行贷款。

      积极参与地方债承销和投资,切实防范风险

      地方政府债作为目前债券市场第一大券种,是地方政府筹集建设资金的主要渠道。商业银行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一是加大地方政府债的投资、承销和柜台销售力度,促进地方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发展,提高债券流动性。同时,要注意风险防范,目前地方政府债已建立了发行前信用评级及信息披露机制,但发行后存续期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对应项目财务情况和现金流情况的信息披露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特别是部分地区项目评估情况与实际情况差异性较大,潜在风险较大的现实问题应引起重视。二是为地方政府债市场化发行提供政策建议,对地方政府债弹性招标、公开承销、提前赎回等业务规程的制定献计献策,促进地方债进入良性循环。

      强化理财客户细分,打造智能投顾,拓展营销渠道

      首先,在市场细分、客户理财需求分化的大趋势下,应根据家庭收入、可支配收入、风险偏好、资产配置结构和理财习惯等,对目标客户群体进行合理区分,确立主要的理财客户服务群体,打造具有特色的理财产品体系。其次,积极拥抱智能理财业务发展大潮,充分发挥科技、客户、渠道等多方面优势,将基金、保险、贵金属、外汇等多类产品与智能理财平台对接,打造理财业务新优势。最后,在大数据和社交网络时代,利用新技术拓展新的营销渠道,吸引更多潜在客户了解和购买理财产品,满足客户随时可得、随时可买的需求。

      作者系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所长

    责任编辑:方杰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

    为你推荐

    猜你喜欢

    收藏成功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