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动端
    访问手机端
    官微
    访问官微

    搜索
    取消
    温馨提示:
    敬爱的用户,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会导致页面浏览异常,建议您升级浏览器版本或更换其他浏览器打开。

    评论: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 助推经济增长动能转换

    吴秋君 来源:上海证券报 2019-04-10 01:33:43 金融 融资 政策速递
    吴秋君     来源:上海证券报     2019-04-10 01:33:43

    核心提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要优化金融体系供给结构,支持普惠金融,增加中小银行和保险机构的数量和业务比重。

    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要优化金融体系供给结构,支持普惠金融,增加中小银行和保险机构的数量和业务比重。其次要减少金融行业过剩“产能”的供给。一些高风险机构可以通过兼并重组、破产重组的方式退出市场。

    目前我国处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期,需要一个支持新经济发展的资本市场。在传统经济增长动能日益减弱的经济环境下,目前的金融供给模式和结构无法满足新的市场需求。建立一个满足“新经济”融资需求的资本市场体系,已成当务之急。科创板落地,将开启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新篇章。

    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资本市场未来可期。具体在投资主线上,金融供给侧改革将显著有利于大型券商,同时也将利好金融市场各层次主体,符合科技创新和政策支持方向的民企也将受益于金融服务倾斜。

    实体经济与宏观环境的大变革,需要有与之匹配的金融体系和结构。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攻坚期。传统实体经济的供给侧改革已在过去三年取得显著成效,新经济新技术新模式等创新型产业急需壮大发展。2018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资本市场制度改革的新提法新定位,以及今年2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部署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均旨在优化金融体系与结构,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构建中国经济创新发展的助推器。以上赋予金融改革的新使命,将加快资本市场制度改革,优化金融监管环境,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提高金融市场活力。

    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提速

    2019年2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表明金融业深化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2018年初,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仍是金融业改革的重中之重,随着“一委一行两会”的统一协调监管体系建立、资管新规出台及配套规则相继颁布,过去存在的资金池操作、产品多层嵌套、“影子银行”监管不足、刚性兑付等金融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因此,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以金融体系结构调整优化为重点,以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务为首要的政策着力点和落脚点。

    (一)改革间接融资体系:增加有效供给、破除减少无效和低效供给

    当前银行业发展面临较多问题。一是在间接融资的供给主体结构中,大中型银行的占比较高。二是银行的信贷结构中,国有企业、政府项目、房地产领域占比较高,“三农”、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占比偏低。三是商业银行的产品结构中,同质化现象严重,中小企业、创新属性较强客户的多元化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四是商业银行内部的制度安排、技术能力、内外部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

    因此,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要优化金融体系供给结构,支持普惠金融,增加中小银行和保险机构的数量和业务比重。目前,银行和保险机构总数量接近5000家,绝大部分是中小型机构,下一步还要在数量和业务的比重上提升占比。同时,增加特色机构和专业机构,过去一年银保监会批准了5家金融资产投资公司、5家理财子公司,还有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等。此外,还要通过对外开放,引进更多外资机构,包括鼓励有专业、有特色的外资机构进入我国境内独立设立机构,或者与境内机构进行股权和业务合作。

    其次,减少金融行业过剩“产能”的供给。一些高风险机构可以通过兼并重组、破产重组的方式退出市场。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要把有限的信贷资源从产能过剩行业和僵尸企业中逐渐减少甚至退出。银保监会通过建立债委会制度,在减少无效供应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让信贷资源从僵尸企业退出来,进入新兴战略产业和中小微企业。二是加大不良资产的处置力度,腾出新的信贷空间。近两年银行业累计处置不良贷款3.48万亿元,为银行发放新贷款腾出了空间。三是僵尸金融机构需要退出市场,退出可以有多种方式,比如兼并重组,由好机构兼并经营不善的机构,也可以尝试按照市场化、法治化的原则进行破产重组。

    与美国和日本上世纪80年代利率市场化过程中以大银行吞并小银行,金融集中度逐渐上升的情况不同,我国未来将呈现中小金融机构数量不断增加,特色金融机构蓬勃发展的局面。一是优化大中小金融机构的布局,发展定位于专注微型金融服务的中小金融机构,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体系和信贷市场体系。二是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塑金融机构的经营理念、服务模式、风险管理和考核评价机制。

    (二)改革间接融资体系:畅通供给渠道,打破市场梗阻

    通过对金融脱实向虚、助长空转等领域的治理,为当前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创造了较好条件。在过去两年中,由于监管力度加强,并且在风险处置方面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使银行等金融机构盲目追求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得到逐步扭转,在治理影子银行、交叉金融产品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银行资产增速回落到7%左右,贷款增速维持在12%以上,与经济增长的速度和经济发展的需求更相适应。同时,同业理财、同业投资、委托贷款、通道信托等业务已得到有效的压缩。最近两年,违法违规、层层嵌套、透明度低、风险隐蔽的产品规模共缩减约12万亿元。

    下一阶段,间接融资体系的改革将着重于畅通供给渠道,打破市场梗阻。一是要疏通货币传导渠道,特别是要改变货币传导从大型银行向中小银行和非银机构传导的链条,中小银行和非银机构不应再当“二传手”。二是要在风险投资、银行信贷、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之间建立更加有效的联通,把目前存在的障碍和阻隔打通,提高金融市场的运行效率。

    (三)发展直接融资体系:提高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的比重

    当前我国融资结构呈现直接融资占比偏低,直接融资以债券融资为主的特征。截至2019年2月末,社融存量中直接融资占比仅为17.1%。其中,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占社融存量比例仅3.4%。而发达国家直接融资的比重在70%左右,美国更是达到了80%以上,当前我国直接融资比例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并且,从我国经济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角度看,融资结构亟须优化。

    从国家经济转型的角度看,目前我国处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期,需要一个支持新经济发展的资本市场。现阶段的金融供给中,以银行为代表的间接融资体系占了主要的比重,即使是直接融资的股票市场和债市,其发行主体也被要求具备各种资产和盈利门槛。然而在传统经济增长动能日益减弱,发展要靠众多“三新经济”推动的环境里,目前的金融供给模式和结构无法满足新的市场需求。因此,创造出更有效的,能够对接新需求的金融供给成为必要选择。2018年下半年,中小企业融资困境集中显现,民营企业债券违约比例继续上升,并引发资本市场波动。这意味着,当前建立一个满足“新经济”融资需求的资本市场体系,已成当务之急。

    科创板正式落地,将开启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新篇章。科创板的定位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优先支持符合国家战略,拥有关键核心技术,科技创新能力突出,主要依靠核心技术开展生产经营,具有稳定的商业模式,市场认可度高,社会形象良好,具有较高成长性的企业。

    除科创板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出的重大举措还包括:一是股权融资方面,加快资本市场制度改革,监管层已通过优化交易监管、加大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等举措,持续推动IPO常态化、深化并购重组市场化改革、边际放宽再融资规定,推动股权融资,提高市场活力与韧性、加大引入中长线资金、提高入口端的上市公司质量。二是在债权融资方面,已通过调整货币投放机制,释放中长期低成本资金,并完善商业银行内部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提高商业银行信贷投放能力与意愿,着力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体系,重点解决民企、中小企业、三农融资难等问题。

    对宏观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影响深远

    以科创板为代表的资本市场制度改革将释放中长期活力。2019年或是资本市场制度创新之年,资本市场发展空间将被打开,将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务。同时,金融市场地位也将有所提高。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方面,融资体系将围绕建设现代化经济的产业体系、市场体系、区域发展体系、绿色发展体系等方面提供精准的金融服务,构建风险投资、银行信贷、债券市场、股票市场等全方位、多层次金融支持服务体系。

    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改善金融供给效率的重大尝试。这将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改革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为行业发展厚植良性土壤。资本市场作用有效发挥需要合理的制度设计和多层次市场体系。科创板的增量改革拓宽了股权融资渠道,债券和期货市场的发展也将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满足市场多样化的投资需求。同时,监管改革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有望激发市场深层活力。科创板引导基础制度深层革新,有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资本市场未来可期。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加大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改善宏观经济基本面,还优化金融供给结构,提高供给效率。展望未来,随着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资本市场将进入到一个新的时代,有理由对未来的资本市场期待更多。具体在投资主线上,金融供给侧改革将显著有利于大型券商,同时也将利好金融市场各层次主体,符合科技创新和政策支持方向的民企也将受益于金融服务倾斜。

    (作者工作单位系人保资产宏观与战略研究所)


    责任编辑:黄松奇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

    为你推荐

    收藏成功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