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监管正在对中小网贷平台展开一场浩浩荡荡的清退运动。
通过梳理各地互金协会发出的“退出指引”,以及多家平台宣布清盘的公告,足可窥见监管主动出击,引导中小平台清退的决心。随着监管的持续发力,整个网贷行业出清速度的加快,清退“规模论”也甚嚣尘上,引发诸多争议。网贷平台的清退标准真的是存量规模“一刀切”吗?
各地监管主动清退 规模“一刀切”说法并不准确
10月31日,杭州网贷平台贵人贷被五部门联合“劝退”。其运营团队发布公告称,因参加由区金融办、公安局、工商局、园区管委会、处置办等五部门联合召开的关于劝诫互联网金融企业良性退出的会议,而决定到期标的不再展期、续借。而杭州另一网贷平台“予财缘”则因未达到备案要求而被金融办清退。
又比如,11月22日,上海网贷平台“板凳理财”发公告称,被上海金融办“建议”良性退出。
其他各地监管清退网贷平台的政策还包括:
11月7日,湖南发布了名单,已确定第一批取缔类P2P网贷机构53家。
11月13日,广州市互金整治办鼓励业务量小、待收余额不大或无继续经营P2P网贷业务意愿的机构在完成资金清退后,退出市场。有退出意愿的机构需主动向区互金整治办报备,并提交资金清退及市场退出方案,由各区互金整治办负责指导机构彻底清退资金实现无风险退出。
11月19日,北京副市长殷勇公开表示将会对辖区内实现网贷平台降余额、降人数、降店面的“三降”。
在上述多地的平台公告和监管部门的通知中,无疑表明监管部门对于网贷中小平台开启了主动清退的进程。此外,广东、上海、北京、浙江等地的互金协会先后发布“退出指引”。在合规自查期间,各地也都要求网贷机构在提交合规自查报告的同时,需提交无风险退出方案,未来或将有更多的平台实现“良性退出”。
对于市场流传的清退标准,即“北京将清退待收规模5000万内的小平台,杭州、上海等地将以1亿为红线清退小平台”的说法,引发业内不小争议。
一位接近上海监管部门的人士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待收余额”是一个决定清退与否的重要的指标,但肯定不会是唯一指标。近期已经有一家杭州平台待收余额约2亿元仍被监管劝退。
他解释称,监管部门从待收规模较小的平台开始进行清退工作,是由于不论是从涉众人数、社会影响、兑付压力、回款难度等角度看,这类小平台退出市场可行性相对较高,大平台必然涉众广、影响大、兑付压力大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监管乃至公安部门在大平台清退工作开展过程中的态度。但最终判定一家平台是否被清退要重点关注合规性、业务类型、从业人员情况等综合实力。
据零壹财经统计,全国范围内明确提交自查报告的有536家,占排查平台总数的43.9%。上述536家平台中待还余额小于1亿的有197家,小于0.5亿的有146家,还有些小平台存量在百万级别。
具体来看,北京已提交自查报告的平台有147家,其中待还余额小于1亿的有46家,占比31%;待还小于0.5亿的有32家,占比22%。深圳已提交自查报告的128家平台中,待还余额小于1亿的有50家,其中32家平台待还余额小于0.5亿;上海有69家平台提交自查报告,待还余额小于1亿的有19家。
上述人士表示,后续的清退不大可能搞“一刀切”,由于全国层面网贷行业发展本身就呈现区域不一致,若按照1亿为标准,很多地方网贷平台几乎全部不合格。在目前阶段可能只是让风险相对可控的小平台先退,大平台继续压降业务量,后续的退出肯定是大面积的。但从实际运营情况来看,由于网贷平台的规模化趋势,小平台的盈利能力并不占优势,甚至难以达到盈亏平衡,很难达到备案标准。
无风险退出难度大 多地开启行政核查
据“贷罗盘”数据显示,自网贷6月雷潮以来,网贷中小平台退出明显加速,但这些平台由于自融、资金挪用、假标问题,依然属于“恶性退出”事件,部分平台公安机关已经立案调查。
金诚同达律师事务所律师彭凯表示,现阶段网贷平台“无风险”退出难度大,有序退出和市场出清需要政府部门一定程度的介入,建议成立清算处置办公室,引入专业机构对拟停业平台进行处置安排,监管机构应在行政核查中对各家平台经营状况需要做一轮摸底和沟通,掌握平台重大事项变更、实际控制人及真实业务情况。此外,也应鼓励行业内并购和整合,部分经营风险可以让市场自己消化,做好舆情管控、投资者教育,保护从业人员正当利益。
据界面新闻记者了解,目前,浙江省和上海已经完成了网贷平台的自律检查,浙江省、北京市已经从10月开启行政核查,上海也已经在11月初开始行政核查。
行政核查主要根据8月份公布的“108条”(《关于开展P2P网络借贷机构合规检查工作的通知》)中重点强调的平台定位、资金池、自融、自保、刚兑、投资者适当性、信息披露、小额分散、业务类型、宣传推广不合规的十大问题,以及针对行政核查环节中发现企业存在内容不真实、故意瞒报、漏报、弄虚作假等情况开展,进行一票否决。
彭凯表示,这一轮基于108条而开展的“三查”,较之于此前的多轮整治检查,会更细致、严谨,遵循“即查即改”原则,而检查、核查手法也会相对多样化,数据库完整性校验、融资项目抽样、穿行测试等内容应该都会开展,目的就是尽可能彻底查清问题。
责任编辑:晓丽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