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动端
    访问手机端
    官微
    访问官微

    搜索
    取消
    温馨提示:
    敬爱的用户,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会导致页面浏览异常,建议您升级浏览器版本或更换其他浏览器打开。

    如何保持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

    周小波 李亮 来源:中国电子银行网 2018-09-12 11:24:41 农村支付 CNAPS 银行动态
    周小波 李亮     来源:中国电子银行网     2018-09-12 11:24:41

    核心提示让农村支付环境建设朝着深化农村地区改革、发展普惠金融、推动城乡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全力助推“乡村振兴”重大战略。

      作者单位:巴中农村商业银行

      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是人民银行于2009年开始实施的一项惠农工程,旨在通过在金融服务薄弱的农村地区大力开展中国国家现代化支付系统(CNAPS)建设和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改善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环境,丰富支付结算手段,全面提升农村地区支付服务效率和质量,促进城乡支付一体化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逐见成效,主要体现在各地区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异化日渐缩小。金融支付业务作为人们生产生活的必要服务项目,其网点遍布城乡各地,在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果,不仅农村地区的支付环境得到有效改善,而且带动城乡地区金融水平的整体提升,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也存在诸多问题。现就结合当前巴中地区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结合近几年巴中农信(农商银行)在改善农村支付环境建设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和实践,浅议如何保持农村支付环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一、农村支付环境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农村支付环境建设现状

      1、农民能“触及”现代化的支付结算设施,享受现代化的支付结算服务。

      以巴中为例,全市共涉及3县3区,200个乡镇,2434个行政村,农业人口多达207.97万,占全市总人口的62.48%。据统计,巴中市范围内现设有包括农村信用社(农商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在内11家金融机构,但将金融触角深入到农村的仅有农村信用社(农商银行)1家金融机构。目前,全市农村信用社(农商行)在乡镇地区的营业网点有203个(不含定时定点服务网点),覆盖全市所有乡镇,占全市所有银行业金融机构营业网点的40.44%;累计发行银行卡403万张,达到人手至少一张卡;累计布放POS机2428台、安装自助银行设备707台、EPOS电话支付终端1330台,建设“助农取款便民金融服务站(点)”1330个,升级打造助农取款示范点104个、示范站40个,综合农村金融服务站(点)建设如火如荼,基本形成了村村有(网)点有机(具)有联络员、户户有档有卡有授信额的现代金融服务全覆盖网络和立体式支付结算渠道。

      自2015年以来,巴中农村信用社(农商银行)积极创建“支付惠农示范工程”,按照示范带动、分批推进的原则,着力推进支付服务环境改善,全面提升农村地区支付服务效率和质量,有力支持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通过不断的将现代化支付结算设施向农村地区延伸或倾斜,让农民“触及”到了这些设施,享受到了支付体系建设的最新成果。

      农民在打工地将打工收入存入银行卡,返乡后在家乡就近的农村信用社(农商银行)营业网点柜台提取现金或查询卡内资金,避免了假钞、盗失等风险;针对农村居民的相关补贴,也可以通过农民自身持有的农村信用社(农商银行)“综合补贴一本通”活折户直接支取补贴资金,避免了资金支付环节多的弊端,使广大移民切实享受到了国家的惠农政策。

      2、支付体系知识在农村得到广泛宣传。

      围绕农村支付结算工作的初步开展,巴中市各区域采取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让支付体系知识进入农村,让农民朋友逐渐了解、接受适合自己的支付结算服务。

      例如巴中农村商业银行在各营业网点围绕助农取款、银行卡、自助设备金融知识等内容进行宣传,利用宣传单、电视、网络、报纸等多种渠道、多形式,将金融知识送到农户“家门口”,培养农户现代化支付意识,扩大其在广大农村地区的影响力。同时,积极开展上门培训指导,打消广大老百姓的顾虑,敢于尝试使用身边的金融服务,让体验到方便快捷的农村居民成为我们的义务宣讲员,扩大示范点(站)的公信力、影响力。

      通过这些宣传,农民了解和熟悉了部分支付体系知识,有利于农民甄别和选择符合自身情况的支付产品,判断和权衡所用支付工具和支付系统潜在风险的大小,做到善用支付工具和系统,减少现金使用,维护自身权益。

      (二)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存在问题

      1、农村支付需求呈现结构性变化。

      农村居民支付需求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农村居住人口减少,老龄化程度加深,引发农村支付需求不断下降。同时,随着金融服务的深化,金融宣传培训的不断推进,农村居民对银行卡等支付工具接收程度越来越高。

      基于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农村地区对现金的需求不断下降。另一方面,近年来,随着精准扶贫的持续推进,农村地区产业园区、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迅速,以农业产业园区、专业合作社为主的新型农村经济主体对支付的需求不断增加。

      2、结算支付成本居高不下,且存在大量低效服务点。

      就支付成本方面,村民到乡镇银行网点办理业务时间成本、人力成本、差旅费消耗等成本较高。同时银行成本也高,柜面不能得到有效释放,服务能力和水平大大降低,对于银行发展不利。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柜面单笔业务的平均成本约为3.06元,ATM单笔业务的平均成本约为0.78元,而网上银行的单笔业务成本仅为0.49元。所以,大力推进农村支付工程建设势在必行。但是便民金融服务站(点)可以办理的业务种类较多,但收费项目较少,且收费标准低,在短期内商户的直接经济效益不明显,影响了商户的积极性;再者在便民金融服务站(点)办理业务时只有取款业务收取服务费,其他业务均免费,且每取一笔手续烦杂并存在一定的风险。

      有些商户并不愿意主动对周围群众宣传该项服务,甚至出现劝说周围群众少用该项服务,造成了大量机具闲置。

      3、金融资源的效益追求于网点的发展动力不匹配。

      资金的逐利本性决定了金融资源的集中性,因此才会有金融机构布局的城市集中特征。

      首先,从支付服务的角度来看,城市中较多应用非现金支付工具,农村地区则大量使用现金;在发达地区,金融机构积极派驻网点,伴随而来的是先进支付系统的延伸;在农村落后地区,金融机构设置网点动力不足,甚至现有网点不断萎缩。这种金融资源的集中性特征,已经导致了金融服务的不平衡,甚至是供给不足,需要尽快采取差异性措施,均衡金融服务提供,弥补金融服务供给,促进经济金融和谐发展[1]。

      其次,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是一个涉及面广、影响较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多个部门协调配合,同时,涉农银行机构要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在研究和制定相关惠农措施时也会考虑投入的成本和收益问题,需要政府在相关领域给予一定的补贴和优惠政策。然而,现阶段在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时,地方政府对农村地区安装的ATM等自助设备首年仅补助10000元/台,以后每年仅1000元/台;助农取款点安装EPOS首年仅补助100元/台,以后每年仅补助10元/台;新增物理网点仅首年仅补助15万元/个,远远低于当期建设与维护成本,由于政府的支持力度相对较小,加之农村信用社(农商银行)自身财力受限,导致在推动和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工作时出现“雷声大、雨点小”甚至停滞的局面。

      最后,随着国家对“三农”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粮食直补、种养殖补贴、农村低保、农村养老保险、农村医疗保险等各类补贴种类增多且逐步发放到位,而按照有关规定,银行机构代理以上业务,不得收取任何费用,且因政策歧视等原因,地方部份财政专户(如社保财政专户、土地拍卖保证金、维修基金专户等)不能在农村信用社(农商银行)开立银行账户,代理资金从他行转来后通过过渡账户代理发放即刻转出,但银行机构需付出工本费、人工费等成本,农民大多收到补贴后就全部提现,代理银行沉淀存款很少,收入和成本的悬殊严重影响了各涉农金融机构的积极性。”

      这三个因素的影响共同决定了农村信用社(农商银行)金融资源的效益低下,不利于农村信用社(农商银行)的可持续发展,致使其在农村支付环境的优化建设过程中后继乏力,需要引起各方重视。

      二、农村支付环境建设措施建议

      (一)建立健全支付服务组织体系,提升农村支付服务供给水平

      要充分考虑区域金融发展实际、运用政策条件、风险控制能力,进一步推进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商业金融、合作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其他金融组织的作用,弥补农村金融的不足,增强对“三农”的金融服务。密切关注农村城镇化进程,结合本行(社)实际,着眼未来,适时调整农村网点布局。

      要继续推进农信(农商银行)在农村地区的分支机构改革,齐全其支付服务种类,完善其支付服务功能。农村信用社(农商银行)要开发适合“三农”的支付结算产品,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为农民提供令其放心的支付服务。

      根据自身服务三农的战略部署,立足“面向三农,服务县域”的市场定位,积极推动农村支付服务市场发展。在网点不能进驻农村的情况下,可借助网络和通信技术,加大电子支付产品在农村地区的营销力度,积极拓展农村支付服务市场。

      (二)因地制宜的创新支付工具,大力推广非现金支付新方式

      一是进一步扩大市场类支付工具的广泛应用。近年来,随着精准扶贫的持续推进,农村地区产业园区、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以农业产业园区、专业合作社为主的新型农村经济主体对支付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涉农银行机构应将支付工具的推广范围聚集在新型农村经济主体分布的地带,让非现金支付推广事半功倍。

      二是创新农村金融产品,丰富农村支付结算服务内容。一方面要不断丰富电子银行产品,利用广大的金融服务联络员,大力推广微信支付、手机银行,另一方面大力推广农村电商服务,将逐步在行政村设立“电商服务便民服务中心”,提高金融服务能力。着力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真正实现农产品进程、工业品下乡。

      三是提升农村地区电子终端的综合服务能力。丰富创新支农服务电子终端产品功能,在终端机上开发集刷卡消费、转账汇款、缴费充值、余额查询、账户管理和信贷业务等综合金融服务功能,提高支农服务终端机具的服务效果。

      (三)加快农村支付基础设施建设,扩展支付清算网络覆盖范围

      支付基础设施大多具有网络结构,对于连接城乡,加快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非现金支付工具推广的同时,要跟进支付基础设施的延伸。

      首先,引导、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村地区银行机构加入支付清算系统,扩大支付清算系统覆盖面。涉农银行机构要进一步完善本行(社)资金汇兑清算系统,强化内部控制,增强乡镇和乡村网点提供汇兑服务的能力[2]。

      其次,增强物理基础网点设施配置。制定EPOS机具优化调整方案,把交通便利、位置居中、思想端正、品德良好、注重信誉、具备实力、热心服务的当地农村个体工商户和村(居)委会电商所在地作为便民金融服务站(点),主动对接基层百姓和精准扶贫。以实现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为目标,充分发挥电子银行的渠道延伸服务优势。

      具体而言,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推动基层金融服务融入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在有效满足广大农民客户基础金融服务的同时,亦可通过便民金融服务站(点)办理代购机票、火车票,缴纳有关费用等业务,有效提升了便民金融服务站(点)的综合服务能力,使广大农民客户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到与城里人一样便捷的金融服务。

      二是在相对富裕的农村地区建立“社区银行”,通过在“社区银行”设立电子银行体验区、自助银行服务区和金融产品成列区,配备专(兼)职社区金融服务经理,为社区农户提供金融咨询,面对面的为他们讲解金融业务,并提供一站式信贷服务,缩短农户与银行之间的距离;

      三是依托农村农资销售商店,以“三农”社区便民服务终端如农惠通机具等为载体,设立农村“金融超市”,为农户办理刷卡消费、转账汇款、缴费充值、小额存取款、余额查询等支付结算业务;

      四是向具备接收能力的潜在客户推荐使用手机银行支付试点工作,通过无线终端和智能手机,向试点客户提供账户查询、转账汇款、支付缴费、理财产品购买等结算服务以及购买车(机)票、订酒店、购物等生活服务。

      (四)丰富宣传形式,充分发挥支付结算宣传的先导作用

      现阶段可把金融支付产品的优点作为宣传工作的重点,让农民逐渐了解支付结算基本知识,引导农民逐步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采用转账等支付方式。在宣传方式上针对农民的特点,注重宣传内容的直观性、形象性,提高宣传效果。

      进一步加强宣讲培训,各涉农银行机构营业网点要围绕助农取款、银行卡、自助设备金融知识等内容进行宣传,利用宣传单、电视、网络、报纸等多种渠道、多形式,将金融知识送到农户“家门口”,培养农户现代化支付意识,扩大其在广大农村地区的影响力。

      同时,积极开展上门培训指导,打消广大老百姓的顾虑,敢于尝试使用身边的金融服务,让体验到方便快捷的农村居民成为我们的义务宣讲员,扩大示范点(站)的公信力、影响力。此外,还可以将反假币联络点、金融扶贫服务点等多个功能进行综合打造,共同推进。借助移动支付便民示范工程,在服务点加载银联云闪付,开展相关活动,吸引附近居民参与,既起到宣传作用,也扩大了支付结算产品在民众心中的公信力。

      (五)加强监督检查,防范支付风险,维护合法支付权益

      在拓展农村支付结算工作的同时,要加强监督检查,切实维护“三农”的合法支付权益,保护“三农”参与支付活动的积极性。建立支付结算的监管协调和信息共享机制,统筹兼顾,各司其责,共同维护辖内良好的支付结算秩序。

      要始终保持对农村地区银行卡犯罪的高压态势,维护农村居民的用卡信心;督促涉农金融机构切实执行存款人存款信息和账户信息的保密规定,不得擅自泄露;严格执行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和联网核查管理规定,切实落实银行存款实名制,防范和打击支付活动中的诈骗行为[3]。加强空头支票管理,对于以空头支票坑害“三农”的行为要依法处理。倡导金融机构实行文明服务,为农民朋友提供舒心、放心的支付服务。

      要认真听取“三农”提出的支付结算业务问题,耐心、准确解答涉农支付结算咨询,积极、公正受理和调解涉农支付结算纠纷。要特别关注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支付结算业务开展情况,适时加大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培训力度,强化从业人员服务意识和风险意识,防范支付风险。

      总之,各银行业机构要进一步发挥“三农”和县域经济金融主力军和先锋队重要作用,扩大现代化支付体系建设成果在农村地区的应用和普惠面,不断丰富易于客户接受的支付服务和便于客户使用的支付产品,形成以农村地区客户需求为导向,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支付服务体系,让农村支付环境建设朝着深化农村地区改革、发展普惠金融、推动城乡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全力助推“乡村振兴”重大战略。

      注释:中国国家现代化支付系统(CNAPS)是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国家支付清算需要,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网络自主开发建设,能够高效、安全处理各银行办理的异地、同城各种支付业务及其资金清算和货币市场交易的资金清算的应用系统。主要提供商业银行之间跨行的支付清算和商业银行与中国人民银行之间最终清算服务,主要包括有大额支付系统、小额支付系统、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等,是各商业银行电子汇兑系统资金的枢纽系统,也是人民银行发挥其金融服务职能的重要的核心支持系统。现代化支付系统的投入运营,加快了资金周转,提高社会资金的使用效益,支撑了多样化支付工具的使用,满足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需要,也培育了公平竞争的环境,促进银行业整体服务水平的提高。

      (马娜娜、王顺莲、谭仁萌等人对此文亦有贡献)

      参考文献

      [1]姚传喜.加快推进农村支付环境建设的对策建议[J].金融经济.2013(14):188-189

      [2]张国玉.改善农村支付环境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金融会计[J].2012(2)

      [3]纪崴.农村支付环境建设的立足点[J].中国金融.2011(1):87-90

      文章系作者通过中国电子银行网投稿系统(www.cebnet.com.cn/tg)投递,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和立场。

    责任编辑:王超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

    为你推荐

    猜你喜欢

    收藏成功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