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在银保监组办的银行业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交通银行被作为智慧化转型的样本银行做了详细解剖。
会上,交行副行长沈如军表示,交行正式启动新一代集团信息系统智慧化转型工程(也称“新531”工程),目的是打造数字化、智慧型交行,持续提升服务能力、管理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
根据交行的设置,“新531”指的是“1+2+5+N”为总体框架,即打造“1”个以“集中 +分布”并存的技术架构夯实智慧化基础,构建“2”个支持平台,以数据应用和信息安全两大平台增强智慧化能力,围绕“5”大应用领域,落实“国际化综合化”战略,提升集团跨境跨业一体化服务能力。同时,建立全渠道多重感知、能听会说、能看会认的生物特征智能化应用体系。
交行在2010年5月31日启动了全集团境内外一体化系统重构工程,历时八年,实现用户、客户、额度、权限、渠道、报表、界面、任务中心等“八大统一”管理。
解构交行“科技赋能”智慧网络
沈如军称,“交行一直强调,不要为了炫技去做科技,真正的金融科技应该要为民服务。”
交行个人金融业务部总经理徐瀚也表示,“金融科技会给银行带来两个方向的发展,一是对客户,二是对我行内部管理经营”。
客户服务方面,交行所运用的统一客户视图,即是通过对客户投资、消费记录、产品浏览偏好、来往账等海量数据的智能化分析,推出线上渠道理财产品到期续接功能,精准推荐产品并实现自动续购。通过手机银行中“我的管家”功能,在线提供多种评估、咨询、财富规划等100多种业务服务。
在面向内部经营管理上,交行在风险防控、信贷管理等广泛运用大数据技术。
以风险防控为例,交行全面整合内外部数据,实现了各类风险管理信息的集中与共享,并应用数据挖掘技术,依据经过评估分析的风险特征,对各类业务风险进行监测排查。
7月12日,交行还与工行达成大数据金融风险防控战略协议,将在风险大数据共享互通、风险防控策略交流优化、风险防控技术促进升级等方面开展深层次合作。
针对科技赋能,徐瀚认为,对于银行来说主要是三方面,即预知服务机会、发现销售机会、以及更好地管控风险。
移动互联技术使实时在线、互融互通的金融服务成为大势所趋。交行重点打造手机银行和“买单吧”两个APP平台,增强线上业务经营能力,深入挖掘客户需求场景。数据显示,交行2017年手机银行注册客户新增1,090万户,总客户达到6106万户,同比增长22%。
通过对标互联网企业,交行信用卡中心还设计、打磨交行信用卡官方APP“买单吧”,采用线上线下联动,拓展产品使用场景等。
目前,“买单吧”APP已涵盖用卡服务、理财、贷款、支付等各金融场景,及商城、餐饮、充值、生活缴费、电影五大生活场景,同步引入饿了么、易果生鲜等细分行业巨头作为外部合作伙伴,利用金融行业市场串联优势打造循环往复的场景网络,营造一站式、多场景、多触点的体验式服务。
作为交行信用卡实施全场景营销的工具,“买单吧”APP正在转型成为“去中心化”的金融平台。截至2017年末,买单吧APP绑卡用户数量达到3,877万户,活跃用户数量排名市场第二位。
落地应用区块链技术
交行信息技术管理部总经理李海宁也表示,交行还关注和研究区块链技术及其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分析判断出国内信用证、票据与供应链金融业务将首先成为区块链技术在银行领域应用的突破口。
李海宁认为,国内信用证交易要经过开证行、通知行、交单行、议付行等多家银行和快递服务商,每家机构在各自的账务系统中完成记录,机构之间信息孤立、不透明,单证处理存在真实性核实困难、处理效率低、易延误、易丢失等诸多问题。
今年4月,交行区块链国内信用证项目投产,实现了信息和单据端到端传输,减少单证邮寄的中间环节,极大提高了国内信用证项下交易速度,大幅降低交易成本。截至7月26日,交行累计开立区块链国内证20笔,金额达到1.56亿元。
6月27日,业内首个区块链资产证券化平台“聚财链”在交行正式上线。7月24日,第一笔住房按揭贷款证券化融资产品的基础资产信息由交行完成上链。传统的证券化融资业务存在信息不对称、客观性不足、定价与风险不匹配等多处业务痛点,造成原始权益人融资成本高、投资者投资风险高、中介机构服务效率低、监管机构监管难度大。
责任编辑:晓丽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