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动端
    访问手机端
    官微
    访问官微

    搜索
    取消
    温馨提示:
    敬爱的用户,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会导致页面浏览异常,建议您升级浏览器版本或更换其他浏览器打开。

    赎回潮后的P2P平台自救调查

    陈植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18-07-25 08:01:54 赎回潮 P2P 江湖
    陈植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18-07-25 08:01:54

    核心提示记者从多家P2P平台了解到,当前不同合规操作程度的平台向监管部门的监管建言截然不同。

      7月20日以来每日爆雷P2P平台数量有所减少,让一家P2P平台业务总监张刚(化名)开始憧憬赎回潮的褪去。

      不过,如何加强风控规避下一轮赎回风波,也摆上他所在平台的议事日程。

      “鉴于活期产品赎回压力骤增差点导致资金链断裂,这些天平台高层都在讨论,是否对活期产品采取一刀切关停,让自己不再陷入又一个流动性风险。”他告诉记者。

      活期产品暗藏的流动性问题,也被监管部门关注。

      7月23日,上海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联合浙江互联网金融联合会、安徽省互联网金融协会提出,鉴于“锁定期+债权转让”模式的计划类产品存在理财产品特征,易引发流动性风险,相关P2P平台应立刻开展自查,对不合规产品应尽快下架,并对出借人做好解释工作。

      “事实上,围绕对活期产品处置方式的监管建言,不同平台立场不一,存在着不小的博弈空间。”7月21日,一家P2P平台负责人告诉记者。个别大型平台认为完全合规操作的P2P平台是不存在爆雷风险的。因此他们向监管部门建议,应从严整治对接债转业务的活期产品与期限错配行为,避免这类产品再度触发行业赎回风波。

      多数存在活期产品业务的平台则希望相关部门能“网开一面”,给予平台一个过渡期逐步削减活期产品,避免出借人情绪大幅波动与客户体验下降,触发新的赎回压力与经营风险。

      “目前监管部门并未对上述两种监管诉求进行回复。”一位P2P人士透露,随着相关部门重启P2P平台合规操作的现场检查,将不同平台不同运营状况,一面推动行业兼并重组与托管方式,协助无经营能力的平台实现良性退出,一面建立行业白名单制度,推动行业优胜劣汰。

      “在实际操作环节,谁来接手这些问题平台,如何撇清自身与问题平台的关系,能否确保实现良性退出,又是一个难题。”张刚表示。

      活期关停+重启风险准备金

      “但愿这波赎回潮能尽早结束。”张刚感慨说。

      过去一周,他所在的P2P平台债转业务资金净流出额超过1.4亿元,让平台骤然陷入流动性风险。

      “若这种赎回力度再持续两周,我们也可能扛不住。”他告诉记者。为此平台紧急采取应急措施,包括采取限制类活期理财产品时时提现,或限制出借人债转规模等方式,人为压缩债转业务资金流出“缺口”。

      具体而言,他们内部设定每日活期产品取现额度不得超过4000万元,一旦资金赎回额超过这个数字,平台将借助技术性手段延缓出借人资金提现到账时间,以此控制债转业务资金净流出额。

      但是,这种做法收效不高。过去三天每天通过债转业务申请提前赎回的出借人资金额始终超过4000万元,其次平台高管与实际控制人只能先自掏腰包买入活期产品,方才勉强满足资金赎回需求。

      “目前平台高层已决定彻底改变债转业务操作模式,即每日压缩活期产品(自动对接债转业务)规模500万元,允许出借人自主寻找买家协商价格转让P2P产品完成债转。”张刚直言。尽管此举将大幅降低客户体验,但这也是缓解平台流动性风险得以生存的最有效办法。

      “其实,这也符合监管要求。”他透露,周一他接到当地行业协会通知,需快速下架不合规的理财产品,其中包括自动投标型活期产品与锁定期+债权转让模式的计划类产品。

      此外,针对出借人日益担忧的虚假借款标的与平台高层跑路问题,张刚所在的P2P平台打算重启风险准备金制度,即每笔借款标的将视违约风险高低,提取1%-2%贷款额度作为违约兑付准备金,平台高层也拿出0.5%自有资金,一起转入银行特定账户(受会计师与律所时时监督)作为坏账兑付的风险金,以此缓解出借人担忧情绪。

      此举也引发平台内部争议,法务部门认为此举涉嫌刚性兑付,与当前打破刚兑的政策不符;资产端业务部门则表示此举变相抬高借款人融资成本,对业务拓展不利;参与业务整改规范的律所也表示这让平台从信息中介转向信用中介,导致业务整改与备案获批难度增加。

      “最终,平台高层决定换一种方式,拿出一定比例经营利润作为特别奖励金,按比例给予出借人,提升他们的投资信心。”张刚指出。

      多位P2P平台人士告诉记者,有意采取类似挽救措施的P2P平台不少,但此举是否奏效还有待观察。毕竟出借人当前最大的顾虑,不是收益高低,而是本金安全性。

      “这是行业性信心缺失问题,不是单个平台靠自身努力就能解决,需要监管部门出台政策措施整顿不合规行为与建立平台分级管理(白名单)制度,重振市场信心同时还合规操作平台一个清白。”一家P2P平台人士直言,但令他没想到的是,围绕监管建言,不同平台悄然开启了新一轮博弈。

      监管建言博弈

      记者从多家P2P平台了解到,当前不同合规操作程度的平台向监管部门的监管建言截然不同。

      除了对活期产品(自动对接债转业务)整改存在不同监管诉求,目前他们另一个的监管建言分歧,是P2P平台该延续备案制,还是引入牌照制。

      部分P2P平台认为,尽管多数P2P平台标榜自己满足信息中介的业务整改要求,但在实际业务操作过程他们或多或少涉足信用中介业务。这也造成监管部门在叫停P2P平台资金池与自融业务后,部分平台通过引入活期产品,在满足资金与借贷资产一一对应情况下创造出新的“资金池”模式。

      “既然基于信息中介的备案制度难以遏制部分平台的信用中介属性,不如直接引入牌照制,对P2P平台资产充足率,坏账拨备率,杠杆限制给出具体量化监管指标,从而大幅提高P2P平台准入门槛,一方面驱动经营能力薄弱的平台良性退出,另一方面也能强化P2P平台资本能力防范下一波赎回潮。”一家赞同引入牌照制的大型P2P平台高管告诉记者。当前地方监管部门对此尚未明确回复,但他们多次提出可以先通过兼并收购与托管方式,协助无经营能力的平台良性退出。

      在他看来,这种做法操作难度不小,一是在被收购托管平台实际控制人,底层资产信息不够透明健全的情况下,参与收购托管的P2P平台也担心自身陷入踩雷风险;二是这些平台还担心被收购托管平台的出借人流失,导致业务整合效果远远低于预期。

      多位P2P业内人士直言,相比讨论引入牌照制还是延续备案制,当前整个P2P行业急需出台的,还有合格投资者准入、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平台底层资产穿透式披露等配套措施。

      “6月中旬以来赎回风波之所以愈演愈烈,一个重要原因是大量低风险承受力投资者集中赎回避险,事实上他们未必适合投资P2P这类高风险产品。”一家P2P平台创始人之初,此外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制度的缺乏,让越来越多出借人一见平台连续踩雷,只能选择尽快赎回资金自保,间接加剧了赎回压力。但这背后,恰恰是出借人不知道P2P平台底层资产真实性与好坏,因此当越来越多P2P平台因恶意欺诈、资金链断裂、自融等原因暴雷后,他们只能迅速离场避险,而不是坚定地留守。

    责任编辑:晓丽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

    为你推荐

    收藏成功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