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的转型正在持续。2017年以来,非标回表、净值化转型引发各界关注,尤其是长期看重中国银行低估值,但却因透明度低等问题而缓于加仓的外资机构。那么,外资究竟如何看待近期的银行拨备新规,以及公布在即的的大资管新规?
外资机构普遍认为,中国银行业其实也在面临一场“供给侧改革”。富达国际(Fidelity)基金经理周文群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资管新规整体来说对银行和大金融板块的透明度有很大提升。之所以以前中国银行业估值在国际上偏低,就是因为透明度低、底层资产看不清楚,随着这些中间层级被打破,透明度的提升将提振投资和信心。当然,在过程中也不排除会出现一定波动,去杠杆和流动性风险的把控的确是一门艺术。”
此外,针对3月6日的银行拨备新规,多家外资机构基金经理对记者表示,拨备新规可能代表中国经济企稳而带动银行业潜在不良的压力减少,此外,监管层也可能进一步推动更加严格的银行不良分类,真实反映资产质量,这也是提升透明度的关键。
拨备新规加速不良贷款确认
3月7日,有地方银监局向第一财经记者确认了银行拨备新规的下发——明确符合条件的银行拨备覆盖率监管要求由150%调整为120%至150%,贷款拨备率由2.5%调整为1.5%至2.5%。
拨备是对不良损失的预估入账,体现会计的审慎原则。监管要求的额外计提50%的拨备,背后体现的是监管层对潜在不良、隐藏不良的担忧。周文群对记者称:“差异化的拨备覆盖率和贷款拨备率新规定更加利好拨备充足、坏账计提充分的银行,对银行的流动性和利润率有正面的影响。但在去杠杆的大背景下,银行资产表外转表内的压力增加,对资本金需求增加。坏账压力也可能进一步上升。新规会提供有效的安全垫,防范系统性风险。”
天风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廖志明对记者表示,差异化监管体现了管理层引导银行主动确认和处置不良的意图,有利于行业不良加速出清。不过他也表示,新规对于债市的提振作用并不大,债市大涨更多是源于情绪上的提振。
此外,外资机构分析师普遍认为,部分综合指标优秀的大行可享受最低监管要求,而部分城商行板块拨备安全垫最厚,也可能受益。
拨备新规还存在未雨绸缪的意味。安信证券就提及,资管新规下银行不良或有反弹压力,同时非标回表也面临资产质量重估,给银行不良指标及资本监管施压。此次下调拨备覆盖率监管要求,一来减轻银行暴露不良的监管负担,留出政策调节空间;二来有助提高银行利润留存,缓解资本补充压力。
非标回表提升透明度
各界预计,大资管新规也将于近期公布,对银行业影响重大,未来的净值化转型、非标回表有助于提升整体银行资产负债表的透明度。
周文群告诉记者:“此前出表是因为不占用银行资本金,如今非标回表会对流动性造成一定压力。但这也是分化的,大银行以前通常是资金净拆出方,资本充足率较高。”
此外,外资普遍对大金融板块态度偏正面,周文群也认为该板块正在经历估值修复的过程。“其实无需过度担心强监管,监管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银行报表的透明度,底层资产得以穿透后,有助于银行板块的估值提升。”
野村大中华区股票研究主管刘鸣镝也对记者表示,一直以来,投资者将中国上市银行视为中国宏观风险的代表,并因此在估值上给中国上市银行大幅折扣。而数据显示,中国银行业不良率去年上半年已企稳在1.74%的水平,且中国银行业表内/外杠杆已由2016年底的172%/319%下降到2017年中的166%/250%。
也有外资机构认为,虽然非标占比下降、其他资产投放方式占比提高,报表“净化”,有助于风险出清,但表内外非标存量较高的银行仍需经过一个调整期。
净值化转型对标国际
对于银行业而言,另一项重大转变无疑就是理财的净值化转型。从长期而言,这将降低流动性风险。
当然,净值化转型并非一蹴而就,而需要长期的适应和各方面的配合。渣打财富管理部投资产品总监闵成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从国际资产管理业务产品模式看,净值型产品是普遍使用的产品管理方式,现已成为国内商业银行一致认可的理财市场发展方向。相较之下,国外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发展已经比较成熟,有成熟的监管体系和投资者,市场以机构投资者为主,更注重资产配置理念以及对产品的评估体系等。
各界普遍认为,在中资银行进行净值化转型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国际资管机构。“全球大型资管公司中,有很多是银行独资,有很多资管已经超过了银行自身的表内规模。它们在业务模式、组织架构、流程分工、人员配备、产品体系等方面的做法,对于探索适合中国银行理财业务的管理体系和组织架构,具有较大参考价值。”闵成称。
例如,建立对于不同大类资产的研究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大类资产配置模型和投资建议;建立专业的投资顾问团队和销售团队,面向投资者提供专业化和符合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的个性化投资建议;基于研究,加大产品创新和服务模式的创新力度。
此外,闵成也建议,银行需要改变传统的利差盈利模式,减少对资产端和负债端利差的依赖,构建以“固定费用+业绩分成”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盈利模式,这有助于银行在平衡好理财业务多元目标的基础上,增强资产管理业务盈利能力。
责任编辑:晓丽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