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备受关注的中国金融业扩大开放问题有了新进展。近日,在美国总统特朗普访华之后的国新办吹风会上,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明确了一揽子金融业扩大对外开放的计划。
其中,与外国投资者投资证券、基金管理、期货公司以及人身保险业务的投资比例限制放宽至51%不同,对银行业的开放措施确定为“取消对中资银行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外资单一持股不超过20%、合计持股不超过25%的持股比例限制,实施内外一致的银行业股权投资比例规则”。
这一区别,一方面是因为银行业作为规模最大、系统重要性最强的金融子行业,负外部性远比证券等子行业更高,需要差异化管理,另一方面现有开放条款是一个动态概念,体现了给予进入银行业的外资“国民待遇”的原则。
帮忙别“走偏”
自从1978年起始的改革开放政策,为中国金融业带来了急速发展的机遇,银行业也经历了股改、对外开放等重要节点,并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依据2017年福布斯世界银行排名,中国的四大行进入前十强,工行和建行更是位列前两名。因此,可以说明我国的金融业已经今非昔比,具备了与国际银行竞争的基础。
中国的金融业此前已经有过一轮与外资资本合作的经验。例如美国高盛集团、德国安联集团及美国运通公司入股工商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新加坡淡马锡控股、瑞银集团和亚洲开发银行投资中国银行,等等。中国各大银行几乎都有外资行参股的身影。尽管后来由于受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兑现投资收益、本土化不足等各种原因,有的外资退出了中资银行,但是与外资接触、合作的过程,无疑对于中国的金融机构是有益的。
随着中国经济的开放与发展程度不断加深,金融业的对外开放也是题中应有之义。通过对外开放,中国银行业将引入更多外资,有助于激发国内银行提升竞争力,达到“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的目的。
在吸收外资之外,还能够引进发达国家银行业更加成熟、规范的现代管理理念、经验与手段,改善公司治理机制,完善流程,进行金融创新,对于当前银行业转型中出现的脱离实体经济等一些“走偏”现象,可能起到纠正作用。
因此,在开放的大趋势不可逆转的当下,明确开放姿态非常重要。扩大准入通常是对等的,因此对外开放也将为中资银行在海外市场获得更平等的经营环境争取空间。
中国实体经济的开放与发展已经日益深化,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不断迈进,外资会不断以各种形式参与到中国的经济进程中,中国经济也需要能够应对这样的全球化趋势的金融体系。
盯上中小银行
加快开放,有赖于中国经济成长以及因此带来的强大自信。
从内部来看,银行业自身的实力已经大幅提升。截至2016年12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余额为226.3万亿元,名列全球第一,总资产超过万亿级别规模的,不仅包括国有五大行、五家股份行,还有数家区域性银行,实力不容小觑。
可以说,中资银行体量庞大,价格也相对较高,买入所需的资金量可观,因此外资投资于这一领域并不容易。
而且,中国已经有数十家银行在A股、港股市场上市,经历了资本市场的锤炼起伏,应对外资投资与竞争亦有不少经验。
从外部监管来看,作出这一决定也是非常谨慎的。在前期的投资协定谈判中,双方已经就这一问题进行过连续几年的研究和评估,相关部门对可能的风险已经作了较为充分的分析,并制定了应对预案。
在细节上,对外资开放仍然存在一定限制,例如增持5%需银监会审批,虽然内外资采取一致策略,但从整体上看监管部门对于外资进入的节奏和力度仍有较大的裁量权。而依据近日发布的《商业银行股权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同一投资人及其关联方、一致行动人作为主要股东入股商业银行的数量不得超过2家,控制商业银行的数量不得超过1家,这意味着在华设有子行的机构不能再控股中资银行,也不能形成多家子行的组织架构。
综合分析,外资最有可能投资的将是中小银行。持股比例上限,则可能参照民营银行单一股东持股最高比例30%执行。
因此,短期来看,对外资的扩大开放将带来更多挑战,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竞争,但可能带来的冲击整体可控,中长期来看,则有利于国内银行不断成长,提升与国际市场的对接能力和竞争水平。
(作者系国研中心金融所银行研究室副主任)
责任编辑:陈爱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